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经济危机里的中国消费迷局

(2023-03-05 01:57:03) 下一个

经济危机里的中国消费迷局

                                 2009年4月26日

何必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解决金融危机的办法,但对危机的认识和主张侧重点却有所不同……(略。)

呵呵。

富国与穷国针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大相径庭啊。

咱们继续为经济危机立此存照吧。

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世界日报的相关报道。

(何必注,略。)

洋鬼子的中文媒体的相关报道。

(何必注,略。)

(何必注,这个问题嘛,还记得二战尾声时的“阿尔索斯小分队”吗?)

(何必注,略。)

(何必注,同理,全球增长更不能依赖中国的储户。)

(何必注,略。)

(何必注,老郎全文,我会在下面引用。说到老郎,我当然知道他的立场与观点来自何方。实际上,2007年春季我和郭宇宽把郎咸平弄得拂袖而去,就很是有趣。郎咸平的看空唱衰,背后的高人也曾经给过我很大的帮助。只不过,在如此文字里涉及到私人谈话究竟是不是暴露隐私的问题上,我好像过于透明了,或许,我本人的私生活没有什么可以隐瞒之处,也正是这种习俗,使得分歧由此而生。但这并不妨碍我知道郎咸平立场与言词的变迁。可有个黑领的文字,并不像是郎咸平亲力亲为之作。当然啦,前年我就郎咸平合肥演讲的十大疑问里,曾经建议老郎别把水涨船高的收费都揣在腰包里,应该进行团队建设,增加自己发言的可靠性。也许,这种发言是其已经成型的团队捉刀代笔,也尚未可知呢。)

(何必注,略。)

(何必注,想想看,这里面又会有多少设寻租空间吧。)

(何必注,略。)

(何必注,看看这些个官员们互相矛盾的判断吧。)

(何必注,略。)

(何必注,俺就爱看这类货色。哈哈。)

(何必注,略。)

(何必注,这篇文字有头没尾耶。看到了吧,洋鬼子就是这么糊弄咱们中国人的耶。)

(何必注,略。)

(何必注,这种结论真是让人目瞪口呆吧。)

(何必注,略。)

(何必注,东航会怎么样?咬牙切齿吧。国航死活把东航与新加坡淡马锡的自由恋爱给搅和黄了,坊间民族主义那叫一个热闹。现在呢?哈哈。)

(何必注,略。)

(何必注,这是什么?别忘了,世界大战是怎么打起来的,就是资源争夺战嘛。)

(何必注,略。)

(何必注,新一轮打击中小企业的强取豪夺行动借着环境保护的名义又粉墨登场了。可想而知的是,如此动作,会加大国有企业垄断化程度。最后倒霉的,还是咱们纳税人呗。)

(何必注,略。)

(何必注,怎么样?又被俺不幸言中了吧。)

(何必注,略。)

(何必注,嘿嘿。在全世界都用减税的方式刺激经济之际,唯独咱们王八蛋中国的税收水涨船高。他妈的,什么玩意儿!)

(何必注,略。)

(何必注,这样的内容非常有趣。也是中国社科院,曹建海发布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的房价还有40%到50%的下降空间,而北京社科院对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发表蓝皮书认为,北京房价依然过高……如此智囊机构出台的混乱不堪的信息,让人手足无措吧。)

(何必注,略。)

呵呵。

看到了吧,其中的信息让人看了心情错综复杂。经济危机到底何去何从,还是个谜吧。

其实,洋鬼子媒体上还有如此的内容。

《顾蔚专栏》中国人消费真的不足吗?

(何必注,略。)

嘿嘿。

该文涉及到了问题的实质。

但是,却没有说清楚。

而实际上,现如今恐怕全世界,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的消费迷局。

为什么会这样?

2007年,我就多次在我的文字里表示了巨大的困惑:按照人均收入的口径,实际上根本无法准确表现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的真实差距。人均收入的概念掩盖了贫富差距扩大化的事实,就像让亿万富翁与成百上千农民工进行人均收入核算那样,没有什么具体的价值,抽象的人均收入变化对国民财富增减以及分布来说也就是个味儿事儿。

更为重要而且致命的是,人均收入算法当中并没有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的考量。而这一块,对个人以及家庭支出偏好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福利和社会保障,那么人均收入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自欺欺人的货色。

那时,上海王炼利大姐对于我的看法很是赞同,特别是当时我提出应该建立在人均收入口径里加入比如“福利指数”计算的说法,王炼利认为是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

2007年底,我和那个在挪威认识的北京师范大学公共政策教授徐月宾见面,讨论了此事。他认为建立福利指数应该不是什么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在消费为基础的模型上进行计算。

可是,到了去年,徐月宾还是没有能够拿出具体的结果。

或许,问题并不像徐月宾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

最近,我也就这个对我来说旷日持久的困惑,请教了业内应该算是顶级专家,国内外是不是有对人均收入概念的修正,以至于可以把福利和社会保障因素一起考虑。

对方答复说,国内外根本就没有如此算法。实际上,中国更多地是计算人均GDP,而不是人均收入。

对方告诉我,现在的“人类发展指数”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可以在此涉及问题时作为一个参照系。其他的,就没有了。

原本,人均GDP比人均收入就是个更能混淆视听的货色。

而人均收入当中,又有着如此巨大的疏漏。

这就是说,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的在考察人均收入或者以如此口径标识的讨论领域里,没有可以把福利和社会保障加入进去的任何理论模式。

但是,中国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秦晖所谓低人权优势,其中所涉及的中国左派反对的低福利,竟然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而秦晖低人权概念里,右派反对的低自由,实际上也同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相关。最近,美国卡内基研究所裴敏欣等人就有关于中国自由状况恶劣对中国经济以及消费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换句话说,中国的低人权,却没有可以依靠的考察模式与理论框架。

而全中国竟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或者公共管理学者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这简直是咄咄怪事吧。

我所询问的对方,贵为全国政协常委,回答说,如果考虑到福利和社会保障因素的话,那么中国的情况应该比现在所表现的还要好。

要不然人家能够升官发财呢。

现如今恨不得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实际上就是个政府(在咱们这里是委府)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逐渐撤出、把此领域责任都推卸给国民个人以及家庭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乎瘫痪。虽然说现在刚刚开始重建,但那里面口惠而实不至的成份远远大于国民可以指望的成果,简言之,口是心非呗。

因此,这个时候,说什么中国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实在是扯蛋啊。

中国的人均收入,可以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相提并论么?表面上看,双方相差也许有十几倍或者几十倍的距离,但是,对方是从摇篮到墓地的公共服务方式,而咱们却是新三座大山(最近,人们又把养老也算进去了)让人不堪重负。

如此,单纯比较人均收入,又他娘的什么用?即使中国的人均收入超过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能够改变中央党校吴忠民揭示的中国当局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位居全世界倒数第一的状况么?能够改变在如此状况下,中国国民不得不在苛捐杂税之下生不如死的惨状么?

没戏。

所以嘛,这样根本性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甚至连个理论模型都没有,还用说什么吗?

歇德洛维奇吧。

嘎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