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现代进行扩容

(2023-01-02 00:06:38) 下一个

北京现代进行扩容

                                         2006年5月14日

何必

北京现代第二生产厂区及研发中心日前在顺义动工,竣工后预计产能将达到60万辆……(略。)

这又是在该节目的“资讯快递”板块中的简短文字,又是属于那种软性广告,属于小稿。通常,都是在主体节目全部播完后,在节目当中(不包括如今为了回避太多的已经令人无法容忍的大幅度广告,只能缩短节目时长而把广告放到片尾字幕之后的那些)最后一段广告之中才播出这么一些破烂。

不过,这种内容毕竟是符合北京市发展策略的,并且,北京现代是北京市的辉煌,更是北京市不惜动用最佳资源、采取靓女先嫁的方式(详情参见笔者在博克中国上的专栏《不坐现代汽车》一文),通过行政强制性手段发展起来的这么个破玩意儿,然后通过地方保护的政策,迫使北京类似出租车行业改换为该厂的产品,为这个企业扫清市场障碍。

现代把研发中心建立起来,这有什么新鲜的。2月10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这种点评,只是在一些非常歌舞升平的层面上,却根本没有涉及到,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成为对中国民族产业(假如还有的话——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民族产业的存在状况日趋恶化,非常不令人乐观。于此不赘。)的新的扼杀手段。表面上,研发中心在华建立成为中国人欢呼雀跃喜不自胜的事情,可人们早就注意到,微软当年要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被彬彬有礼拒之门外,不得已才到了中国,却在这片充满了殖民地心态的地方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详情参见《中国青年报》以及博克中国专栏中笔者“微软着急了,我们怎么办?”一文)。实际上,这种研发中心的成立,更是对中国生产要素、特别是中国本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掠夺,形成中国经济的空心化。

而说到现代扩充产能,大概也是顺应了如今中国汽车市场令人眩晕的速度。(何必注,略。)

看看,多么令人鼓舞的趋势。

为此,中国官方当然不能无所作为。(何必注,略。)

这种由汽车行业设计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又成为产业资本与公共利益的一次新的较量。而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当中,人们清晰地看到了政府部门与产业资本沆瀣一气的党同伐异的勾当(详情参见笔者专栏)。

而且,这种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措施并不止是发改委的独家作为。(何必注,略。)

信不信,这又是一次因为设立门槛而有的设寻租行政举措。这种资质的标准,一方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违背了党政高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本精神。而且,由于发改委、商务部以及各式各样的政府衙门都要从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当中攫取自身的利益,将成为部门争夺的又一战场。

于是,也应该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了,北京现代当下的这种企业行为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大势所趋了。

笔者一向对韩国企业印象不佳。实际上,远东(以及东南亚)企业在文化和经营上与中国企业颇有雷同,特别是在对生命的蔑视和对人权的践踏上,与中国企业草菅人命的做法很是一拼。(应该说,米国企业居中,最好的应该是西北欧企业。)不过,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人们再一次关注东亚企业的文化,其中不乏对韩国企业的溢美之词。2月24日快讯,(何必注,略。)

怎么看也是对现代的无耻吹捧。可想而知的是,北京市有关方面对于如此赞颂会得意忘形,认为选择现代作为北京汽车产业主体,很有未卜先知歪打正着的感觉。

可我们还是能意识到,现代正在经历着剧烈的震荡。(何必注,略。)

韩国在银企合谋进行欺诈方面有着非常难堪和肮脏的经历,并且至今也未能摆脱如此窘境。虽然不能说现代在中国也会如法炮制,但以中国为官必贪的仕途环境,这种事情应该绝不比现代东窗事发的韩国少。

而此时,北京现代却红红火火地开张二期以及研发中心,这也算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了。

温铁军给我发来的资料当中,有高梁、墨翟编辑的“2005年中国民族产业大事记”,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在汽车合资的时候,中国一直在坚持控股,但是狡猾的老牌帝国主义汽车公司,用零配件赚了我们的钱,汽配行业直接受到外资的直接挤压,现在濒临全军覆没。”“11月25日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讲话,承认了多年来中国的市场换技术基本失败,他说‘以市场换技术自欺欺人’,市场失去了,技术没得到。有消息报道,德国大众公司全球利润的80%来源于中国市场,而营业额只占德国全球营业的14%,上汽桑塔纳、一汽捷达至今20年未更换车型。”

如此,再看现代扩张那则短短的文字,真由衷地感叹,没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