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公交优先就这么变成了公交公司优先

(2023-01-11 00:28:56) 下一个

公交优先就这么变成了公交公司优先

                         2006年12月6日

何必

北京1937年就有月票了,如果月票要取消,可是件大事……(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这些天,有关公交优先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先是北京市王歧山到香港考察交通状况,试图破解北京市的交通困局。在香港他表态,北京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将此作为缓解北京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的唯一选择路径。然后,国务院也发出了明确的在全国范围实行公交优先原则的信号,紧接着就是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社部四部委联合发布政策指导性文件,用如此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的姿态向全社会明确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方向和治理方针领域的原则精神。

就在此时,北京市却传出公交月票将面临取消的消息。包括央视在内的诸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新闻从业者就此向北京市相关方面求证,官方私下里都表示,这个政策调整方案已经报请市委府办公会批准,也就是说,这是木已成舟之势,但对媒体却不能公开表态承认此事。

实际上,有关北京公交月票方面的报道也不少。看上去很像北京市委府为了取消公交月票制造舆论。媒体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公交月票卡的使用效率很低,月票乘客的平均刷卡量为每月86次,比月票卡规定的刷卡上限140要少54次。自今年5月10日开始,北京市实行市政交通一卡通,半年来市政交通一卡通发卡量突破500万张。在月票卡使用前的公示阶段,月票卡的使用次数为每月120次,后来市民反映每月120次满足不了市民正常出行需要,政府便将月票卡的使用次数增加到每月140次。从统计数字来看,每月能够刷卡140次以上的乘客只有2.6%,目前公交每月月票卡的充次量维持在105万张。按照该统计数字计算,每月只有2.73万人能够刷足140次。公交地铁联合月票能够完成刷卡次数的只有1.8%。

也有媒体报道,面对北京市酝酿取消公交月票,五成人希望票价打五折。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从今年5月10日北京市取消纸质公交月票改为市政交通一卡通(即IC卡)到彻底取消公交月票,时间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半年多;当初委府信誓旦旦声称,推行IC卡,并不是要取消公交月票,而是为了使得公交运行更容易管理,更有效地配置公交资源等等堂而皇之却美妙动听的说辞。当时,我也曾经就此连篇累牍地进行过分析和质疑,并且在媒体上反对这种举措。可IC卡面世才这么点时间,人们从IC卡所带来的比如分车门上下车等混乱当中还没有缓过劲来,委府就急不可耐地要将这在北京市已经有着70年历史的公交月票彻底送进坟墓。如此行径,也就是当前日趋变为与民争利的委府才干得出来。

应该说,取消纸质月票改用IC卡,已经是一次涉及到价格、月票使用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为此,当初委府还假模假式地召开了个什么听证会,找了一大堆与公交没什么关系的人去说三道四。为此,有的与会者为了能够在会上发言时不至于太离谱,专门安排时间乘坐公交车。这样的滑稽,也只有在与时俱进的中国才能出现。

当前北京的公交状况如何?面对时下很热闹的公交优先的甚嚣尘上,我一直鼓动继续关注公交的真实运营情况;而四部委的文件正是给了如此契机。至于涉及到取消月票的题材,也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歪打正着成了取消月票题材的背景资料。也就是说,策划有关公交的节目在前,取消月票消息在后,放到一起则别有风味。于是,开篇节目前面,还有另外一则报道。

相同线路的月票有效车和月票无效车,在高峰时期,乘坐情况却是大大的不同,这是怎么回事?今天记者就去体验了一把。说起全球最大的公交车,谁能跟300比,围着三环转圈,月票有效,外交官都得坐?郭德纲相声:“我回大使馆,坐300,(这三百不到那地方),有辆区间车。”早上7点,记者从杨桥站上了一辆内环的300路,车过丽泽桥就开始堵了,前面亮起一连串的尾灯,虽在主路,由于没有公交专用车道,只能是跟着社会车辆一点一点地往前蹭。乘客:“就是堵;”“我一般从洋桥坐到六里桥,得一个小时。”“我一般从洋桥到紫竹桥,最多的时候得2个小时。”就这么走走停停地进了公主坟站,这个时候车厢里明显开始拥挤,连这个儿童座椅都坐上了一个成年人,赶上刹车,这个滋味可不好受。乘客:“挺难受的。”“这还不算挤,挤的话你还有地拍。”“最挤的时候,我前面有三排人,我头出去了,身子还悬在里面。”记者算了一下,从丽泽桥开始一直到紫竹桥,基本都是车挨着车地往前走,不过十多公里的路程,却用了近50分钟的时间。不少常坐的乘客告诉记者,三环路拥堵,除了车流辆过多,一些公交站点设置的不合理,也容易成为堵点。乘客:“有些站点可以更合理一点,比如站点就不应该设在主路的出口处,这样容易造成后车拥堵。”到了北三环,道路还比较痛快,不过快到三元桥的时候,车速又慢了下来。最后转回到终点站洋桥的时候,记者看了看时间,是早上8点45分。300路售票员:“转一圈最慢的时候,三个小时。”300路司机:“每次下车,我都鳖着尿,只能这么走路。”(搞笑flash)“这时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当然了光有机灵勇敢还不够,挤车还得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怕鞋子掉不怕脸被抓,不怕白领变黑领,如此这般,就一定能成功的挤到车门里去了。”可是,这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路线,却还有另外的情况。这是830路公交车,它的行程和300路一样,都是顺着三环行驶一圈。记者在830路的总站玉泉营上车时,车上仅仅有两名乘客。(静止画面:两个人和300路对比)。在随后的几站,虽然一度出现站着十几名乘客的情况,但是,只过了两三站车里又恢复了宽敞。由于三环路上过于拥堵,大部分的乘客都自己找节目打发时间,有的听音乐,有的看报纸,有的干脆补起了觉。记者在乘坐过程中发现,830路一路上车厢里都较为宽敞,八点十分到达安贞桥时,车上一度出现十个空座位,而后一直空驶到终点,而一些持有月票卡的乘客也选择了花钱乘坐空调车。830路售票员:“咱们这个车是2元起价,(全程是多少钱)6块,这车跟300是一样的线,但是咱们这车不是得花钱吗。”乘客:“那个月票车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挤不上去。” 300路的负责人告诉记者,300路车不少,内外环加起来一共160辆车呢,三环路不过50公里,现在也就是路堵没着,如果以后有了自己的专用车道,他们就能多拉快跑了,830路也是这么想的。

北京这300路,如今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一道风景了。无论什么时候,谁要是想故意败坏心情,或者忆苦思甜,或者体恤民情,或者感受什么叫做公地悲剧,那么就去乘坐300路。这条线路,成为全世界所有公交线路当中每天运送人数最多的(30万人次),而其拥挤、不准时、治安状况恶劣,演绎着格雷欣法则,将越来越多的人群赶出这条线路,逐渐沦为彻头彻尾的农民工专线,完成了公共产品向特定人群的逆向转型,凸显出公共服务的中国特色。

开篇节目中那个人模狗样的专家摇头晃脑地在大谈什么国际上公交月票的状况,那些说辞实在表现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叫嚣当中,总会被如此人等用“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挂一漏万的路数来欺行霸市愚弄公众。2004年,我就曾经介绍过国外公交月票的状况,有年票、季票、月票、周票,还有只按乘坐次数计算而不计时间的次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乘客充分享受到公共交通的便捷舒适安全。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如此方式。而那个专家却标定什么工作日、指定线路等等,并且完全不顾现在连委府都已经将公共交通定位为公益性质、即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状况,说着要由企业来承担人们出行的部分费用这类弥天大谎,真是让人领略到了如今中国专家的嘴脸。

通看全世界,哪儿有像北京这样的公共交通?地铁与地面公交车的公交月票不能通用;地铁月票停止增加发售;地面公交车采取月票有效和月票无效;公共交通被分割为公交公司、运通公司、巴士公司、八方达公司(2004年还有所谓的康恩专线)等等;那些月票无效的线路上,又分作有空调车和没有空调的车,而有空调的车在春秋季节不需要使用空调时,却还按照空调价格收取车票,虽然一直饱受非议,但目前中国的法律根本不支持如此明目张胆搜刮国民财富的诉求;票制不统一、站点不合理、服务恶劣、班次不准时……可以说,如果要看当今世界上什么是公交大杂烩,北京应该是当之无愧。

在以往的公交报道中,各方人士也认为,北京的公交制度设计和执行状况在全世界也闻所未闻。

现在,IC卡使用次数成为当局认定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且列举出了各种统计数据。

有趣的是,到现在,各种媒体采访北京市公交部门时,都死活也弄不出来公交方面财务收支状况,或者说公交方面对此讳莫如深。人们推算北京公交运营成本之际,只能通过作为上市企业的巴士公司的财务数据。而如此,北京公交方面总是呼吁加大公交投入力度,纳税人的钱转变为财政投入后,公交方面悍然无视公众对于自己的钱财的使用状况方面的知情权,以这些数据和材料是企业秘密为由,将所有资料深藏起来密不示人。

可现在,却抛出了IC卡平均使用次数的数据,这种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很值得怀疑。这些数据是什么机构调查出来的?根据什么方式得到的?是否权威公正等等,在公交方面选择性公布的情况下,当然是要遭到置疑的。

即使如此数据是可以说明问题的,那么又会怎么样呢?因为平均刷卡次数没有达到当局当初给出的最高级,那么又能说明什么呢?就应该降低刷卡标准甚至干脆取消公交月票?

按照现有公交月票每月45元(已经比今年5月份之前有所涨价)、刷卡140次来说,核算每次费用为0.32元,那么是不是说,取消公交月票之后,会按照三折的价格来进行票制设计?显然不会,因为能够刷到140次的人毕竟才那么少。虽然,这几个月每月刷足,并不等于今后就不会增加刷卡次数,或者凭借如此价格提升公交吸引力。

同时,那些尽管人数也许不多但却真实存在的能够刷足140的群体,在取消了公交月票后利益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从目前公交车乘坐群体的身份状况看,这又是一次以改革名义对弱势群体赤裸裸的剥夺和权利的侵犯。

月票有效和无效的公交车并存的状况,原本就是改革成为利益集团(具体到本话题就是公交公司)绑架公共利益中饱私囊的表现。按照公平原则,最应该做的,并不是取消公交月票,而是扩大公交月票的使用范围,改变目前公交领域各自为政的局面,让所有的公交车都能够月票有效。

小品中那句被广为传诵的话是怎么说来着?我就不明白,两口子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换到这里,就是实在不明白,明明是公益事业保持低票价的政策初衷,怎么到了北京却变成了新一轮强取豪夺,政策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说改革现在已经被利益集团绑架,而且都成为将更多国民抛入到相对乃至绝对贫困化境地当中,果然又被证实了吧。

所以,所谓公交优先,现在就这么样在理直气壮威风凛凛当中,变成了公交公司优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