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六 公共食堂

(2023-06-07 05:58:52) 下一个

 

巴黎公社起乡村,一大二公家国尊。

抛掉私心为集体,共同富裕利儿孙。

 

为了不再出现两极分化,不再出现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不要让无数革命先辈的血白流,让广大人民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大道上走下去,中央号召成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以原来的乡为基础,乡改名为公社。原来村为基础的高级社改称为大队,大队下面分为生产小队。公社权力范围扩大了。但生产经营和财经管理仍然以生产小队为基本单位,这样可以防止一平二调,保护了生产队的劳动积极性。

公社统一管理,大队统一规划,小队统一经营,这也称之为三级管理。事情本来是清楚的,但部分干部群众却理解有误。他们认为公社是大家庭,大队是分了家的兄弟,而小队才是自己的小家庭。因此,对大家,对兄弟,不太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小家,一切从小家出发。史渡大队中有的小队认为自己种的地多,吃亏了,便丢了几亩不种,史钦航对维桑说:“地是好东西,他们傻瓜,不要的话,你们拾去种。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维桑听了钦航大爹的话,一分钱未花,便拾了五亩地。

到了秋天,形势又向前迈了步,说有地同种,有活同干,有福同享,有饭同吃,要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于是各生产队纷纷办起了公共食堂,各家停止烟火。由生产队统一做饭,统一开饭时间,统一上下班,像工厂的工人一样,统一管理。

生产队买来了几口大锅,支起了几个大灶,找来几个会做饭的妇女,组成一个炊事班,专门做饭,不去田里干活。

到吃饭时,钟声一响,各家便纷纷派人端着盆,提着罐子到队房,按人口领饭、领菜、领汤。每个生产队都有上百人口,一到吃饭时,食堂里便挤满了人,热闹非凡。

因为吃大锅饭了,秋季的粮食便没有分配,由生产队统一管理,统一支配。本来想把夏季分配的粮食筹上来,统一管理,但这比从老鼠窟里倒拔蛇还难,没有办法,只好作罢。

因为集体做饭,需要大量柴草,生产队又向各家征集,但又像征粮那样,没有人愿意给。

结巴史维松虽然没有劲头干活,但饭量却很大。在生产队拿回的饭不够吃,他就让老婆再做一点,贴补贴补。

老婆说:“家中还有一点存粮,留着明年春天备荒,现在吃了,明年怎么办?”所以不愿意听他的。

结巴说:“你傻啊,到时侯生产队要征收怎么办?不如现在把它吃了。再说现在吃大锅饭了,由生产队负责,还要你备什么荒?快把它吃了。”

在结巴软磨硬逼下,高大嫂没有办法,只好贴补。

不久,人们便发现,结巴家大人小孩经常往厕所跑。

吃了三个月大锅饭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人批评“干食愈来愈少,稀饭愈来愈稀。”于是叫饿的人也就愈来愈多,庄上各家的烟囱又都不断地冒出烟来。

生产队想极力将大锅饭维持下去,便动用了种粮。祝安知道后,立即通知各大队,严禁动用种粮。食堂实在支撑不下去,就暂时停办。

维华见到这一情况,便写道:

家家停止煮黄粱,男女欢歌进食堂。

先有馒头充脏腑,后无稀粥润饥肠。

但事情又很奇怪,到秋收季节,人们却不急着抢收抢种,田里干活的人稀稀拉拉,慢腾腾,懒洋洋。田里到处是遗留下来的庄稼,猪羊在田里肆意地啃食。生产队派人向公社送交花生、棉花,有的半路上就倒了。他们说“共产主义了,吃大锅饭了,不问了!”还有一些有远见的,私心比较大的人便乘机在大集体上偷捞一把。

这充分说明人的思想觉悟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脚伸进了集体,脑袋还留在自家的院子里。

满目风光特特奇,心中日夜犯狐疑。

牛羊路上无人管,禾谷田中有马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