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对恩爱夫妻,也被骂造假

(2022-08-22 18:20:43) 下一个

2022年最可笑的一幕发生了。

一部实地拍摄、演员几乎全是当地农民的作品,被质疑的,却是真实性。 “太假了!掌握了外国奖项的流量密码!” “抹黑农村人,哪有那么穷的地方。” 说的是电影《隐入尘烟》。 它斩获今年国产最高分,票房却寥寥无几,刚上映就因没排期即将“消失”。

影片里,西北农民老四和贵英结为夫妻。他们赊账买种子,种下小麦玉米,用泥砖建房,拿电灯照射孵出小鸡……然而,夫妻俩辛勤一年的收入,刨去种子化肥等费用,不过两千块。可能还不够有钱人的一顿饭钱。

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在丑化农民,我们村的人从不这么打扮!” “现在还有人一年就挣这么点?别为了流量乱编!” 这部“不讨喜”的电影,没有流量巨星、爽文情节,被市场一脚踢开。 像极了黄土地上沉默的农民。

他们是大地上灰黄色的背景板,是社会滚滚洪流中的失语者。总有人不愿相信,在茫茫大地上,有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有人一生住在泥砖房里。

农民,像一株长在地里的庄稼,白发随着麦穗拔节,皱纹伴着犁耙勾勒。他们挥动着锄头,数十年如一日,将力气和生命砸进泥土里,直到再也弯不下腰、抡不动镰刀。

今天的文章,我想为这群被“消音”的人发声。别说他们不配是主角。

面朝黄土地的他们

临近中午,集市上的喧嚣早已散去。一位卖菜的老爷爷,守着一摊没卖完的菜,还舍不得回家。有人问爷爷:“今天上午卖了多少钱?”爷爷竖起两根手指:“两块钱。”眼看烈日炎炎,一位好心阿姨想买下所有菜,让爷爷回家吃饭。爷爷先是担心她是否能吃完,又免去香菜的钱,还主动抹了零:“十三块。”阿姨寄给他一张百元大钞,爷爷无奈摆手:“找不开。” 阿姨说:“找不开不找了,你就拿着。” 爷爷连忙推开:“没有零钱就不要钱了。” 85岁的朴实老农民,膝盖变形,脚肿到鞋子都穿不上,却还在为几块钱奔波。

你发现了吗? 物价飞涨,农民的价格观念,却仿佛停留在旧时光里。

数十年间,一碗面的价格早已从一块五,飙升到十五块。 而一斤小麦,依旧是一块二。

他们挑着扁担、拉着板车,走十几里的山路,在集市上苦等半天,收入可能不到十块钱。

山东滨州,一位失去独子的白发爷爷,卖着2毛钱一斤的洋葱,他一上午卖了两块二毛钱。河北邯郸,一对中年夫妇拉了满满一车菠菜去集市售卖,直到罢市也没售出。一位菜贩挑剔菠菜品质,用15元——不到一杯奶茶钱的,便将夫妻俩辛苦种出的菠菜全部买走了。如此微薄的收入,真的对得起他们一年到头的辛勤付出吗?

我们很少知道,餐桌上的一粒大米,到底从何而来。

农民们先得插秧。迎着炙烤的烈日,农民耙去杂草,在长满水蛭的水里,弯数万次腰去插秧。再是施肥、除杂草、打农药的反复循环。

我们待在空调屋里不敢出门的盛夏,他们背着四、五十斤的农药桶、肥料桶,穿梭在蚊虫乱飞的稻田,汗水滴进田里,手臂、腿被稻叶刮得伤痕累累。

四五个月后,水稻进入收割期。在骄阳似火的晴天,他们弯腰弓背,俯身将稻穗割下,再进行脱粒、去糠、暴晒、脱壳,这才有了我们从未在意过的一粒米。

餐桌上寻常的一菜一蔬,需要付出多少汗水?“种小麦,400亩地15天种完,每天平均要走30多公里。”“剪蒜胡一整天蹲着,腰疼手疼全身痛。”“凌晨三点醒来,去地里摘黄瓜,六点才能赶到菜市场去卖。”“种花生对腰的伤害特别大,这也是农村有的老人腰都弯成八九十度的原因。”

有人将农民称为最辛苦的工作,但也有人质疑:“不是早就机械化种植了吗?哪有这么累?” 机器或许适用于平原地区,但中国存在许多山坡、丘陵,只能靠人力耕种。更何况,很多人根本负担不起机器的费用。

除却体力的艰辛,种地更是一场与老天的赌局。哪怕倾尽心力,他们也可能颗粒无收。

河南大旱,地里的花生苗奄奄一息,农民只得提着一桶桶水去往地里,一边浇水一边焦急祈祷。山西冰雹,苹果、桃子被打成了“麻子脸”,无法上市,果农一年的辛苦化为泡沫。湖南暴雨,农田被洪水淹没,茄子、苦瓜等农作物全部毁于一旦,农民欲哭无泪。

这片黄土地的农民,他们喂饱了十四亿人,却唯独照顾不了自己。他们忍受了日月风霜,却抵御不了任何风险。

当种地的惨淡收入,实在无法覆盖子女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在工地、高架上,他们面容黝黑、洒尽汗水、布满灰尘,活成城市的灰暗底色。

向前没有出路,向后没有退路

你听说过热射病吗?56岁的建筑工人王建禄,倒在了西安的高温下。为了给儿子挣大学学费,他不顾酷暑炎热,抢着干脏活累活。那天他挣到了260元工钱,却因为重度中暑,“肾脏像是煮过一般”,再也没有醒来。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在极端的炎热环境下,忍着痛苦工作了整整九个小时。

都市水泥的阴影里,还有太多“王建禄”们。近40度的高温,他们住在城中村里,因为心疼电费,舍不得开电扇,却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有人采访过一位农民工。他平常啃着硬馒头,配着加油站打来的免费开水。舍不得租房,就住在天桥下的泥巴地上,任凭夏日蚊虫在脸上乱爬、冬日寒风吹得皮肤开裂。由于连续四五天没有工作,虽然明知雇主克扣工钱,他也急忙跟着去。

当问道:“你孩子知道你在外面过得什么样吗?”他摇摇头:“他们还小,不用给知道。”

如果还有选择,谁愿意离开家人、居无定所,过着毫无体面的生活?

工地的农民工,包里大多装着两样东西——白砂糖和廉价止疼片。前者是防止干体力活时,体力不支头晕,后者是因为体力劳动者,大多有各种病痛。他们两手空空,徒有一身力气。或在烈日下扛着100斤一袋的水泥,或在寒冬里爬上50米的高空装电线。

他们清清白白挣钱,却经常连应得的收入都拿不到。王建禄去世时,他兜里有一张小心翼翼保管着的欠条,那是他去年被拖欠的五万元工资。

除夕夜里,有农民工缩在寒风瑟瑟的马路上,因为工资未发,“没钱也没脸回去过年”。他们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似乎谁都敢欺负,谁都不拿正眼瞧。可他们也是被心疼的丈夫、是被尊重的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给家人幸福的生活。

别用恶意和嘲笑,绊住他们努力向上的人生。

请给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

鲜少有人将镜头对准农民,但他们的朴实和善良,不该被遗忘。

汶川地震,分明是农忙时期,山东某村庄依然集结了10位农民。这群从未出过远门的人,开着平常舍不得用的农用三轮车,“天真”而又孤勇地去抗震救灾。他们每人捐了300元,自己吃干巴巴的煎饼吃到拉肚子,也舍不得碰村里人捐给灾区的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4天3夜,横跨4000公里,三轮车早已破烂不堪,他们却撑着疲惫的身体,奔向危险频发的灾区。

武汉疫情,河南省嵩县的村民们,耗时3天,用手硬拔10万斤大葱捐往武汉。那是一个刚刚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能拿得出手的、最丰厚的馈赠。

他们分明过得最不如意,却看不得别人受苦。

72岁的农民龚爷爷因病离世,他说服儿子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让他人重现光明,为社会发出最后一点微光。

前几年,广州一名搭设脚手架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直接从20楼摔下。但他坠落的那一刻,口中喊的不是“救命”,而是“都躲开”。

在贫瘠乡村,农民勤勤恳恳地耕种着;在繁华都市,农民工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他们清清白白、拼尽力气,托举出日新月异的城市,却换不来一句尊重。

“臭农民”“乡巴佬”等污蔑性词语,如同摧毁他们自尊的子弹。之前有穿工服的农民工,在图书馆安静看书,却被戴着眼镜的男人耻笑:“民工还看书呢?你认识字吗?” 有民工大哥坐在地铁上,被隔一个空位的女士,像看待怪物一样,大声指责:“我介意你很脏…我求你别坐这。”

北京大学博士后王某,更是公然评价农民: “农民没有什么贡献可言,出大力流大汗,这是愚蠢和懒惰的表现。” 他们看不起农民,更不愿意任何政策向农民倾斜。 得知国家给农村60岁的老人每月发70块钱,有网友阴阳怪气: “凭什么给他们,他们又没交养老金,又不交税!”

温铁军教授曾说:“农民之所以穷,很大程度是为追求工业化,曾大量向农村提取剩余。” 如果你记得农民曾经的付出,就不会嘲笑他现在的窘迫。

如今,国家也在极力帮扶农民生活,我们更没有资格嘲笑他们,将他们踩在脚下。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的人民食不饱腹,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他们甘愿成为坚实的后盾。我们身处的大厦楼宇,是他们如拓荒者般,一砖一瓦地搭建而成。

农民,是我们的祖辈;是我们的同胞;也是我们的良心。

为什么我们想要农民被看见?

戴锦华教授曾说:“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已经看不到别的文化了。”

荧幕上向来歌舞升平,我们太容易忽略普通人真实而粗粝的人生。但镁光灯聚焦的,不该只是日入数万的流量明星,更应该是为我们当下生活出力的朴实劳作者。

退一万步讲,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着它的道德水平。今天被抛弃在主流视线外的农民,可能就是未来的你我!

点个「在看」,为农民呐喊,也愿我们所有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作者:小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