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的书

母亲说, 我和你爹爹经历的事, 能写成厚厚的一本书
正文

跟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23 - 寻找出路 学做裁缝 )

(2020-09-13 20:27:43) 下一个

 

    日子在忙碌中溜走,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第二年,我学会了地里的各种农活儿,慢慢地融入了这个集体。   
 
    在家里三姐大了,到了该找个对象的年龄。为脱离这个穷山僻壤,改变受苦受穷的命运,她决心不在老家找对象。因为一旦结婚,户口就像被钉子钉住一样钉在了农村,再也没有迁移的机会了。那时候,家里成分好的,父母亲有本事的,能给子女找个吃公家饭的工作脱离农村。没有这个本事的就靠嫁人改变命运。揣着一颗改变命运的心,三姐投奔大姐二姐去了东北。可三姐因为母亲有病,还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五个弟弟妹妹,为帮助照顾这个家,母亲没有让她早点走出去,还是错过了在农场落户的机会。 
 
    我那时也是因超过十六岁,投奔姐姐去农场落户已经失去了机会,找对象落户还早。那时真的找不出别的法子,就在母亲身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跟母亲一起在煤油灯下做点针线活儿。那时我家有台旧缝纫机,上海无敌牌的。那是大姐二姐在东北,农场缝纫组淘汰处理时花了63块钱买的。大姐结婚买了新的,二姐探亲回家,硬是从东北坐火车坐轮船给扛了回来。同时带来好多东西,还带来了三岁半的外甥女。真不知道二姐一路上是怎么搬弄的,缝纫机头、生铁架子、还有机器面板。缝纫机安好后,我们稀罕得不得了,我和三姐抢着学。三姐学得比较快,很快就能用它作裤子衣服了。从此母亲的针线活儿减轻了好多。我只会用它跑个鞋垫什么的。
 
    三姐走后,家里的针线活母亲就叫我来做了。一开始我用缝纫机只能跑个直缝什么的,还跑不直。缝得不好,母亲就拆了叫我重来,我常常觉得很尴尬。就在这拆拆缝缝,缝缝拆拆中,我慢慢地学会了使用缝纫机。二姐那次还给我们带来一本上海出版的服装缝纫书。慢慢地看着那本书,我能把别人裁好的衣服裤子,一步一步地拼对着缝起来。看着书还能把最复杂的四个口袋的中山装给做起来。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有了信心。心里盘算着,要是自己会裁剪就好了,当个裁缝也是个一辈子的手艺。 
 
    毕业后的第三年,秋去冬来,地里的农活少了。我们村南边的“大里大队”有个人教裁缝收徒弟,学费每人是20元。我有个叫张树盛小名叫云亭的同学,也是我们胡同里本家的堂弟,他家条件比较好,交了学费去学习了。我急的要命特别想去学,母亲也跟我一起着急,但就是凑不到20元的学费,只能眼巴巴地作罢,等等再说。
 
    过年正月初二,我去口后韩家姨姨家拜年,把特别想学裁剪的想法跟姨姨说了。她说:村里有个开裁缝铺的,我跟她挺好的,不知道她能不能教你,咱们去她家问问吧。 
 
    裁缝叫韩仁兰,三十岁左右,较高的个子,黑黑的头发带有微卷,大眼睛长睫毛,挺漂亮的。有两个小孩,男孩七八岁,女孩两三岁。她丈夫在煤矿给人家做饭,属于吃公家饭的,平常不在家,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韩仁兰娘家是本村的,她带着两个孩子在这个山村里开裁缝铺,给人家做衣服收加工费,日子过得不错 。 
 
    我姨姨带着我去裁缝家说明了来意。她说:“我只会自己做,从未教过人,不知道会教不会教。我这里有一本裁剪书,你看看能看懂吗?” 我接过书翻了翻,见里面的制图下面都有注解,什么平行于垂直于,我似懂非懂。就对她说有的地方能看懂,有的地方看不懂,你就让我在这跟你学习学习吧!她说:“也行,我跟你姨姨是好朋友,我也不收你钱,你就在这看看书,不懂的地方就问我。”就这样拜师成功了,我很高兴。当天我就去邻村的徐家供销社买了一盒粉笔。
 
    第二天,大年初三一大早,我就跑去师傅家,帮人家收拾完家务就开始看书了。一点儿一点儿的问,稍微懂了点了,就用她的一米长的木头尺子,按照书上的注释,用粉笔在地上按实际尺寸画裤子的前片。横线竖线有近二十个点线,有个地方裤裆的弧线画的不像,师傅还画给我看,给我纠正。一个裤子前片我画了一上午。下午我又学习了裤子后片的画法,比前片的点线还多。  
 
    第二天,师傅用她的男孩做模特,教我怎么量体定尺寸,并用她家的布料,让我在上面按尺寸画出那男孩的裤子前片。师傅核对一遍后,才教我怎么下剪子剪裁。通过一天的忙乎,我终于裁出了第一条裤子,挺高兴的。可是当我合上那本裁剪书,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各种比例数一个也记不起来。怎么办呢?人家就这么一本书,不可能给我。晚上回到我姨姨家,心想,一定得把那书上的制图和比例数都给抄下来带回去,不然忘了不能大老远的跑过来问。
 
    第三天一大早,我又跑去徐家供销社,买回两张大白纸和一支圆珠笔笔芯。回来赶紧裁开钉了一个32张16开的大本子。去师傅家按我自己的裤子尺寸,用6:1的缩图比例画在本子上,又一步一步按书上的样子,把整条裤子的注解都抄在了本子上。这样我心里美美的有底了,知道回家后自己可以照着本子,在布上画图裁裤子了。
 
    我把这个好消息托人捎信给母亲,告诉她暂时不回家就住在姨姨家学习裁剪。母亲知道后也非常高兴。 
 
    我把裁好的那条男孩裤子在师傅家的缝纫机上做起来,男孩穿上后还挺合适的。师傅夸我学得挺快。后来我又用了三天时间,学习了最复杂的中山装剪裁方法,并把缩图和注解都抄在了本子里。那几天我白天学习,晚上睡觉做梦都在画图,师傅说我学得太投入了。她说我脑子虽然不是太聪明,但非常用功。紧接着我又学习了男衬衣的和女上衣的裁法。这些我都一一抄在了我的本子上了。师傅还亲手教我用硬纸板做衣领模版,还有中山装口袋、兜盖都用纸板做了模版。我还用纸板照着她家的弯尺画了图样,准备回家找木匠做个裁衣服用的弯尺。 
 
    紧张的学习,又加上在姨姨家吃了几顿地瓜面包子,我胃疼了。开始还能忍着,后来就厉害了。我便揣着我抄的宝贝回了家。那是正月十三,回家赶上母亲和家人正忙乎着准备过正月十五元宵节日。 
 
    谁能料到一场大灾难即将降临我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