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小马

一个投资人 记录一些投资思考
正文

买房与炒股

(2020-03-08 18:04:45) 下一个

最近读了贝版的会走路的钱,收获良多。以下是一个读后感,夹杂了很多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

 

美国的大经济衰退来,一定是影响广泛而显而易见的。公司开始大范围的裁员,小的财务状况差的公司破产,一个社区出现10%的法拍房,报纸媒体天天大标题讨论危机和崩溃。

 

一开始的下跌,会有很多人讨论底在哪里。很多之前踏空了的会迫不及待冲进去抢反弹。而跌到50%腰斩,甚至30-40%后又急速下跌,就再没有人讨论,也再没有人敢进去,因为大家这时内心才真充满了恐怖。领导政要,经济学家也对各种现实的不利充满悲观的解读。会出现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对未来无限的悲观的现象。

 

08年9月雷曼倒掉那几天的事直至今日也非常清晰印在我脑子里,9月15号是个星期一,早上我路过时代广场要去上班,看到雷曼那个楼几个工人开始拆门口logo,感觉像在拍电影一样不真实。那时我还对金融行业很懵懂,更不用提投资。

 

当然,这样的大衰退今年能不能让我们再碰上不好说。加之08年最后完全是一些愚蠢人为失误的叠加,即使这次来了,大概率也很难像上次那样惨烈。不过我有个预感是衰退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只能说做好准备,真来了不要错过。

 

最近读了贝版写的会走路的钱这本书,其中一篇10年写的对上海房价的分析。我认为分析的水平很高。正巧在10年我也写了一篇分析上海房间的文章。今天回头看看。倒是比我记忆中的要好不少。虽然非常稚嫩,关键的供需之类也没有意识到。但看多的方向还是蒙对了。有意思的是,当时贴出来,无数人讽刺,讥笑,觉得上海当时的天价房价时刻崩盘。这与书中另一处描写作者10年和朋友吃饭,叫一桌人举手表决接下来房价会跌,结果一桌人除了一个人,全部举手认为会未来1-2年崩溃。这与我记忆中当时的社会气氛是一致的。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轻浮的,情绪上,屁股决定脑袋的宣泄,无论看涨还是看跌。少见独立,理性,从事实和数据着手的思考。

 

要像买房那样买股。其实两样东西说的是同一件事:资产的滚雪球。房产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认识到是资产,并由此产生需要积攒,要越滚越大的感觉。另外衡量相对简单,虽然受利率,人口供需,人均收入增速等因素影响,但微观上是Commodity,同一个小区只有户型,朝向之类的细微差别,加之买卖又很麻烦,大势判断对,现金流可控,就买了不动,不会来回交易。股票以上两点都更难认识,每天来回波动的高流动性价格时时刻刻考验人性。生意千奇百怪,能区别出股市上“好学区的大新房”和“破区的小黑屋”就要N年的学习和阅历。

 

所以,我一直奉劝周围朋友,普通人尤其是新手不适合买个股。如果要买个股,就要买像了解自己小区那些房子的优缺点,租金状况那样找自己相对懂的领域寻找。读财报像周末去看房。要有足够的把握区分标的的贵贱,大概的价钱。在买的时候,做到“犹豫不下手,下手不犹豫”的状态。

 

不要有虚荣、傲慢与偏见。不要和有钱人比有钱。找未来会有钱人的需要什么。买房不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而是futurelocation, future location, future location. 买股其实也一样,不是和过去历史比有没有低估,而是和未来估值比有没有低估。成熟完备的生意和地段涨跌有限,顶多做个均值回归,机会都不会太多。只有活跃的变化才能够产生机会。

 

股票不要尝试去用宏观因素去择时,但是应该利用一次次潮起潮落把自己的雪球滚大。重要的是最后你有几个“房产本“。

 

股市的勤劳方法:我倒不是太认同贝版那本书认为股市是充分效率的市场,只有懒人定投才能赚钱。我的看法是,股市里,短期交易行为,无论买涨或买跌,的确是无利可图的。这是因为股市是个短期充分效率而长期非充分的市场。一个爆炸性新闻或财报更新,可以在纳秒级别完成定价的转换。价格反映了市场上最新最全的新闻和共识。而一些意义深远的特性和其改变,市场对它的认识是渐进的。加之机构投资人大多短视与各种限制,入场也是渐进的。举个去年的例子,很多分析师在盯的TARGET,可以说定价非常充分了,零售业生意模式也很简单。去年季报放出来,明显经营状况开始改善,说明之前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奏效了,虽然有个跳涨,但明显没有到一个合理的中等生意价位,这时完全可以大胆追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