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逸

就一个牌子小了撑不起咱,牌子大了撑不起牌子;日子图个闲忙有度,不能为了明儿不顾今儿;花的一年比一年多,挣得也得比花的多...
正文

抗疫中选择性抢救是无奈之举吗?

(2020-04-10 09:12:53) 下一个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新闻里时常听说在抗疫中发生的选择性抢救,包括放弃给六十五岁以上病患使用呼吸机,限时使用呼吸机,以及ICU病房,等等。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想,个人,社会和国家一样,常常会面对艰难的决策选择。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决策是不是应该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而罔顾公平、道德,甚至法律呢?
 
我们知道,每一个决策都附带着机会成本。算经济帐,往往会简化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决策过程简单而更具“合理性”。
 
比如65岁以上的人对于一个社会在经济上的重要性,通常是低于年轻的人。直率一点,他们已经或者接近成为公共负担。所以,当可能更应该给他们使用的呼吸机被“让”给了年轻人时(因为他们对病毒的抵抗力更弱,生存机会更低),大众的心理抗拒是最小的。
 
可是,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社会公正,法律,或者道德的方面去思考,选择性抢救的合理性是否会出现动摇?
 
如果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年龄应该是一个被剔除和忽略的因素,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病史,病况,甚至先来后到等等。除非,事实证明65岁以上的感染者没有可能存活;
 
如果以道德,价值观为考量,弱势关怀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倡行的价值准则。由于强弱与年龄经常是成反比例的,抢救年长者应该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再以法律精神来衡量,一定年龄以上就被选择性地放弃,应该是违背他们的心愿的。那么,此类选择又何异于“杀人”呢?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结论。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经典例子,说的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有轨电车前方,有五个拿着工具的工人正在轨道上工作,无处躲藏。司机紧急刹车,系统失灵,电车继续前冲,眼看着一场恶性事故即将发生!这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的铁轨右边还有一个岔道,上面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此时此刻,电车司机的选择,在大多数人的看法中是走岔道,因为死五个人的结局更难以被接受。
 
同一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电车和五个工人不变,可是这回没有了岔路,代之的是一位无事瞎逛的看客站在电车行经的天桥上方往下看。当他眼见着悲剧即将发生,便急中生智,将站在身旁的一个体型硕大的人推下了铁轨,挡住了列车,挽救了五个工人的生命。据说他可能原本是想自己跳下去的,但是看着自己的体重太轻,无法阻止电车的前行,于是才大义灭胖子?这个时候,同样是一个人换回了五条生命,多数人会不会对这位看客的行为加以认同呢?!
 
如果不断地假设,我们还可以推演出更多的故事版本。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可能引出不同的结论。
 
我知道非常时期有很多不得已。所以本文只是希望人类的行为更能够反映出文明的进步。因为疫情过后,选择性抢救对价值观的影响会不会慢慢的显现出来,自会由时间来检验和证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闲逸 回复 悄悄话 是的,基于Jeremy Bentham 等等所创立的功利主义哲学观点看,道德的选择也是可以计算得失的.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受到了更多的挑战,人类也会践行更进步的价值观。谢谢您的指教!
westshore 回复 悄悄话 人类做选择是基于成本的,道德成本也是成本,但在物质化的社会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包括道德,亲情。
人类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动物本能,把事情做成,与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是吻合的,那么对于救人来讲,救活人就是目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存在谁更容易救活的选择。不是因为救下来的人是否对社会更有贡献,而是谁更有可能救活。
这与动物群体抛弃弱势被狮子吃掉来保持最优秀的存留是一回事,这是局限的资源导致的。
闲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nbonlei' 的评论 : 谢谢你的提示。时下各种声音充斥,实在是真伪莫辩。更希望您说的是真!周末快乐!
bonbonlei 回复 悄悄话 都是媒体断章取义有选择的评论报道。例如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意大利的选择性抢救,都非人家的本意,都是节选出来的。后来辟了好多次谣,民众都不听,因为先入为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