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个人资料
正文

【他乡明月|生活】第106期 李小龙和旗袍:在美国华人博物馆

(2023-09-23 19:44:02) 下一个

【他乡明月|生活】第106期 李小龙和旗袍:在华裔美国人博物馆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你还好吗?我是三小姐晓鹂。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层凉。”这个星期我们这里连着下了好几天暴雨,刮倒的树砸坏了邻居家的房子。这天儿也是一天比一天凉,早晚得穿厚衣服。这个星期学校也正式上课了,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轨,有些教学活动也得提前设计和打算了。

 

如果听过我去年的节目,第80期讲我学校“独立学习周ISW”的节目,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就是老师带学生进行各种独立项目的体验的。去年我们体验中国文化项目着眼于中国的美食、艺术、建筑、和电影,一共做了四件事:第一是去中国超市、点心铺子和中餐馆,第二去看了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去看展览,第三去看了一家从云南搬到西弗吉尼亚的中国民居,第四是看了两部中国相关的电影。今年的具体活动计划现在还没有定,但我想着总不能一成不变,做和去年一样的事吧?就想着换一些新的活动项目。我想起前两天去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时候,看到有京剧表演,就想着如果能带学生体验一下京剧也是不错的选择。对吧?可惜华盛顿京剧社没有自己的剧场,就不能去实地观摩。不过京剧社的人给了我一个建议,说可以带学生去参观Chinese American Museum,就是“美国华人博物馆”,说不定那儿有合适我学生的活动。这个周末正好没事儿,我就索性先去那儿逛了逛,看了看情况。

 

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博物馆。我去上网查了一下,离我学校居然很近,只有一站地铁。虽然这两天天儿冷下来了,但下午还是很暖和的。我顺着导航,一边看路一边看路边的菊花,金灿灿的,很有秋天的感觉。从地铁站出来走了十分钟左右,就在一排连栋别墅中找到了这个博物馆的牌子。

 

博物馆的外观是很朴素的,铁灰色的外墙,白色的门窗,黑色的花栏杆,门口挂着黑底金字的招牌,门前两边种着玫瑰花。博物馆也不大,就是普通的一栋四层的连体别墅。门口贴着时间表,它只在周四、周五、周六的十点到四点开放。免费的,不要门票。

 

我推开门进去,里面静悄悄的,前台有两位工作人员,见我进去,其中一个很热情地站起来给我打招呼,介绍情况。原来,这是一个很新的博物馆,17年才开始计划,18年开始筹备,但紧接着就是全球的疫情,所以其实博物馆在21年才真正开馆,到现在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它是由来自香港的一个私人投资建立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美国首都建立的第一个展示美国华人故事的博物馆。你知道,自从美国开始西部大开发,利用很廉价的华工修建铁路开始,中国人在美国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五代,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纽约、加州等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都有美国华人的博物馆,但在首都DC这还是第一个。官网上说,它们的使命是“通过突出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对我们国家和世界的贡献,促进对华裔美国人经历的理解、认识和欣赏。”当然,你要注意这儿说的“我国”是指美国,不是中国。因为这个博物馆是专门针对美籍华人的。他们的宗旨是在华盛顿特区市中心,建造和发展第一个专门针对华裔美国人为主题的永久性博物馆,并提供展览、线下和线上的活动。他们的目的是“寻求与全国各地的组织、博物馆、专家和领导层合作,在华盛顿特区独特的国家舞台上讲述美籍华人的故事。”

 

说起美国的中国人,现实其实有点尴尬。在美国,几代人生活下来,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人已经不是地道的中国人了, 而是被称作“香蕉人”,就是外黄内白,长着中国人的脸但里面的瓤子是西式的了。但作为美国公民,华裔在美国并不占优势,属于少数族裔。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人非常的勤劳、吃苦、坚韧,但是相信个人奋斗,所以要去登上主流舞台的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在这种大环境下,这家华裔美国人博物馆的建立就显得很有意义,尤其是在美国的首都这个特殊的地方。因为它的宗旨是讲述美籍华人的真实故事,让社会看到华人对美国的贡献,也呼吁华人团结起来,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你看,如果华人自己都不努力发声,又指望谁来替自己发声呢?对吧?所以,我对他们的工作还是充满了敬意的。

 

就像我刚说的,这家博物馆很新,所以知道的人就不多。我今儿在那儿待了一个多小时,只遇到了四个人。我问工作人员,去参观的都是些什么人?她想了想,说:“还是华裔更多一些。”我觉得也差不多是这样,我今儿遇到的那几个,看脸也都应该是华裔。最近, 博物馆里有三个主题的展览。一个是华裔摄影师Corky Lee的摄影展。一个是李小龙的主题展,还有一个是旗袍展。

 

Corky Lee是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二代华人,他爸爸参加过二战,是著名的“飞虎队”飞行员。他自己是一个记者、摄影师、和活动家。他用照相机记录华人生活的念头,可以追溯到他八年级的历史课。当时,读中学的他仔细查看了一张1869年横贯大陆铁路竣工的照片。但是他非常沮丧地发现,虽然中国劳工占这个工程劳动力的90%,但却没有一个人出现在那张记录历史的照片中。这种明显的不公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成年以后拿起照相机,以摄影为手段来对抗社会的不公正,努力想让亚裔不再被忽视。

 

从展出的照片就可以看出,他用照相机记录了从六十年代到现在,这几十年里华人和亚裔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大型集会的喧嚣到家族企业里安静的小角落,他坚持不懈地记录和报道了亚裔美国社区的不公正,他们的抗争、以及胜利等等。我随手翻拍了几张照片,一张是1975年纽约华人反抗歧视的大游行,一张1982年一个华裔妇女刚拿到出租车驾照的照片,还有一张是2011年越战老兵参加纪念游行的。我把照片附在了文稿里,你去看。他的照片不管黑白的还是彩色,都是以亚裔为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小龙的展出主要是相关的照片、海报,还有他穿过的衣服,还有一个小型的展示一些武打动作的动画。说起李小龙,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他大概是美国人知道的最多的中国明星了吧?在加州洛杉矶的星光大道上,他也是有星星的。这儿我就不多说了。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旗袍展。旗袍,算是当代中国人用来当礼服的衣服了吧?也算是老外知道最多的中国传统服饰。不过最近几年汉服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小小孩,穿汉服的越来越多了。说实话,我觉得孩子们穿汉服真挺好看的,又飘逸又好看。这里的旗袍展分三个部分,最显眼的当然是实物的展出。各种面料的旗袍,什么蕾丝的、真丝的、绸缎的、丝绒的、手绣的,除了传统式样,还有近些年开始流行的改良版旗袍。长到脚踝的短的齐膝的、长袖的短袖的无袖的都有,套在人体模特上,虽然不像穿在人身上那么凸显曲线,但你可以近距离查看做工和设计什么的,还挺好的。除了旗袍之外,还有身穿旗袍的名人照片,比如末代皇后婉容,宋家的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三姐妹,还有民国电影明星蝴蝶、歌星周旋和作家张爱玲,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穿着旗袍的各种广告张贴画。最后一部分就是一段视频,是对DC旗袍社社长的采访,和她设计的旗袍,以及旗袍社的团员们日常的训练和表演。

 

今天,去那儿看展览的人很少,就可以慢慢看。我坐电梯上了四楼,从上往下逛,那里的楼梯给我的印象很深,虽然不大,但弧度很美,你去看照片。一楼大厅里有一面照片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网上传自己的照片,然后在会那里滚动播放, 算是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我想着等我录完节目,也挑几张我们的照片传上去,看看什么时候能播出。再往里是一间小小的电影播放室,滚动播放着有关早期华工的一段视频。他们还有两面墙,算是许愿墙和心愿墙,你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卡片上挂在那儿。我看了一下,有很多人用中文写,有个小孩还写了一首诗——一首古诗——在上面,很有意思。我也看到有人用英文写:“我想多了解一些我的爷爷。”我自己当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席慕容的那句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我就顺手写了下来,也挂在墙上。

 

除了展览,博物馆也举办一些其他活动,比如下周中秋节的时候,就会请DC著名的中餐厨师Peter Chang去展示做月饼,等等。他们也主办一些比赛,什么中小学生的艺术大赛,世界华人人文摄影大奖赛,写作大赛,创意写作和短片大赛,讲故事大赛什么的,都是很不错的活动。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华人能够参与进去。

 

我一边看一边心里划拉着,到时候怎么安排学生来参观。不知道那时候的展出会是什么?希望更精彩一些。

 

从博物馆出来之前,我申请了去那里做义工。因为实在是,怎么说呢,博物馆太新了吧?就显得很冷清。还是需要大家的宣传和支持。再说,大家都是华人,多少尽点心力,能做多少是多少,你说呢?

 

说到这儿,今儿对美籍华人博物馆的介绍就先这样吧。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去。不过,总算给学生的活动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可以操作的选择,还是很开心的。听了我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呀。最后,还是谢谢你的聆听、陪伴和支持,也谢谢你的点赞、留言和关注。季节在变化,生活也在继续,咱们下个周末再见。拜拜。

 

图一:华裔美国人博物馆

图二:漂亮的楼梯

图三:旗袍展

图四:李小龙专题展

图五:摄影展

图六:博物馆一楼照片墙

图六:心愿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树枝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QQ' 的评论 : 谢谢。看来我们想法一致。握手
XQQ 回复 悄悄话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DC有华人博物馆,大家都是华人,多少尽点心力,能做多少是多少。 您说的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