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端午节

(2017-06-02 10:03:02) 下一个

     端午的名称,据中国古书《风土记》中说:商量,即事物的开始,我们常说的开端。仲,指每年一季度的第二个月;仲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五〕与〔午〕同音,故称端午,古人认为〔午〕是〔阳气〕,故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两个〔五〕相重,又称〔重午〕;记得我小时候,只听到潮州话的总称,〔五月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纷,中国著名爱国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曾经列出古代有关端午节的记载,一百零一条。流传的历史故事很多,最突出而为妇孺皆知的,是纪念西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士大夫屈原,哀朝庭之昏暗而挥泪投身于汨罗江水中,随波涛滚滚而去的悲壮情怀。

     端午节离不开江河,没有江河的地方,端午节便要大大地逊色而不足体现出端午节的热闹场景,也没有什么趣味了。因端午节的重头戏是赛龙船。

     关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有文字记载的则始于中国粱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上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鼓声一响,船似箭发,船上鼓声,好比雷响,这时两岸欢呼,鞭炮齐鸣,这场面令人激昂振奋!〕

     坤甸,得天独厚,有一条滔滔不绝的卡布阿斯河,欢度端午节的高潮,就是从江上的龙舟竞渡开始。几队龙船,船员头上各自绑上红头巾,锣鼓声闹。

上午十点钟正,从卡江东面的王府肚为起点,几艘龙船,似离弦的响箭,飞也似地掠过江面,尤其是顺流而下,一路上激起浪花飞渡,卡江三面,即王府肚、新埠头与老埠头的河岸上、屋顶阳台与兰亭上,早已挤满了争看一年一度龙舟竟渡的观众,人山人海,兴高彩烈。

     啦啦队的助威声与水手们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曲,响彻云霄的交响乐章,令人振奋!旗帜飞扬,浪花飞溅,竞赛的终点,设在市政府前的公园兰亭上。龙舟上的水手,不仅仅只是华人,而有许多热情参加的土族友人,印华子弟欢乐与共。同时,政府官员也兴致勃勃地亲临江畔,参与观战和评比,官民同乐。

端午节,龙舟赛的热闹场景,已不是华人独领风骚,它是土族人与华人友谊与共的团结象征,可说是具有国际性的体育游戏了。

     龙舟赛后,江面上便是另一种大闹江河的情景。传说这个时辰,海龙王已把江河里的鳄鱼与水怪都囚禁起来了,居民们可以放心地大胆去畅游卡布阿斯河了。许多调皮而勇敢的孩子们,便机不可失地大闹江河,从新埠头的汽车码头横渡江河,拍打浪花,到处是孩子们的欢歌笑语。

     同时还有一种传说,端午节的中午十二点钟,江河的水是最纯净、最吉利的圣水,许多居民便纷纷划着舢舨,争先恐后地带着水桶,到江河中流去汲水。把水桶灌得满满,好似运载福气的圣水回家,流露出喜悦的笑容,以备煮饭和饮用。据说这水可以驱毒,防邪与消炎。

    龙舟竞渡、大闹江河、汲取吉祥水之后,便是家家户户的女人们,把早在节前,已经忙着包扎好的粽子煮熟后端出来,那香喷喷的肉丝、虾米、粟子与花生的粽子,味美而令人垂涎三尺。还有那桔黄色的粽子,沾上白糖,多吃几个也不饱,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根据中国古书《续齐谐记》的记载,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节,这一天用竹筒盛米投到江中。

     到 汉朝光武帝年间,有一个湖南长沙人叫欧国的见了屈原,屈原告诉他,每年端午祭礼的米,他老都吃不到,全被江中蛟龙吃去了,蛟龙最怕艾叶和五彩丝线,以后如果用艾叶包上米,再用五彩丝线扎牢,蛟龙便不敢吃了。

     欧国把此事告诉了大家,人们便都包成粽子,再投到江中,从此吃粽子的民间风俗,便这样传播开了。这不过是一个传说,但它也说明了人民对屈原深切的感情。这便是我们今日吃的粽子。是用艾叶包好后,用红线包扎的故事。

     七十多年一瞬间,卡布阿斯河的龙舟竞渡,大江翻腾,味美的粽子,依然是令人难以忘怀于江河的端五节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