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年轻人爷爷奶奶辈是何时识字的

(2024-05-13 07:24:13) 下一个

年轻人爷爷奶奶辈是何时识字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变下的免费全民《扫盲》,这是几千年来的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工农教育》。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可以问问你们的工人农民的爷爷奶奶辈是何时识字的?

毛泽东逝世后,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之后的几代年轻人,在享受着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变下的免费全民《工农教育》红利,经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看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之后,那些固化后的低层的工农子弟还能上学读书吗?还能参与高考上大学吗?即便大学毕业能找个好工作吗?走资派们用“改变命运“来忽悠低层的工农子弟还能还信吗?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您现在听到的这首《夫妻识字》就来源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

歌曲《夫妻识字》:识字牌牌儿好比明灯一盏,牌牌儿上的字儿我记心间。什么字你记心间?这两个字儿叫“生产”,你把那生产讲一讲,边区的人民怎么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2年《新闻简报》: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使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于是,第二次扫盲运动又掀起高潮;两年后,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扫盲运动吹响了号角。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通过4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先后有1亿多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第一次扫盲高潮:“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那时,他已清醒地看到,文盲充斥的现状将会给建设一个新中国造成多大阻碍。

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了鼓励和推动学习,毛泽东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学习劳模亲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全国各地开始办起“扫盲班”。城市、工厂的扫盲班多办于夜间,农村的扫盲班则多开办在冬季农闲时节,也被称为“冬学”。

为了尽快地提高识字水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同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1952年4月23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颁奖典礼,奖励发明者祁建华的杰出贡献。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扫盲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推广,速成识字法教学在工厂、农村的扫盲中取得了很大成效。据东北、上海、北京等地的不完全统计,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的工人达到25.8万人。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成立全国扫盲工作委员会,任命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

由此,速成识字法逐渐从“军用”推广至“民用”,一时间在全国工厂、农村掀起了运用速成识字法扫盲的高潮。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创造出来:工厂的“车间学校”、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等。

在扫盲教师队伍建设上,则提出:“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

第二次扫盲高潮:“把扫盲作为国家大计”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是山东东南部一个仅有3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村里安排记公分的记工员,碰上人名、地名、工具名,经常就写不出来了,有的做记号,有的干脆就直接用脑子记,到了结账时候往往就成了糊涂账。

面对现实迫切的问题,村青年团支部研究出了对策:先让村里的年轻人识字学文化,储备记工员的后备资源。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划分学习小组,并聘请高小毕业生(注:“高小”一般指五六年级,即高年级的小学)担任教员。学习班的教学内容与“培养记工员”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授姓名、地名、农活、农具、牲畜等有关的字词。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村里115名青年,19人当上了记工员,92人能够记自己的工账。

高家柳沟村的成功经验被登在了《互助合作通讯》杂志上。1955年9月,毛泽东在读过这篇文章后,当即在文上做了批示,他认为,在当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成人多数文盲的情况下,“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指出:“这个经验应该普遍推行”。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之后,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

由此,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为了推动扫盲运动的深入,1956年3月15日,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在扫盲运动高潮中,人民群众创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当时,工矿企业采取了“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第三次扫盲高潮:毛主席批评扫盲浮夸

1958年2月,在“大跃进”的背景下,扫盲工作也出现了“大跃进”。3月,全国召开了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但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仅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要在5年内完成扫除文盲,是不可能的。在大跃进形势下,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

1958年1月,黑龙江省宁安县率先宣布成了基本无文盲县。随后,黑龙江省提出了“乘卫星,坐火箭,赶上宁安县”的口号,经过3个月的大干,成为全国第一个无文盲省。

为了完成指标,各地出现了浮夸、虚报的现象。据当时报道,仅1958年1至9月,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

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作出过批评。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第四次扫盲高潮: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

扫盲运动经过三次高潮后,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今后要突破的难题。

1960年4月,一份来自山西省委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报告说,山西省万荣县过去10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他们决定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高速度地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2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县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是: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

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他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希望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4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了这一指示。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个“学万荣、赶万荣”的注音识字运动高潮。大规模的注音扫盲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扫盲高潮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扫盲运动也进入了调整。但扫盲工作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如何推动学习?和如何巩固学习?等五个问题,是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再不进货只有关门大吉”。

一是要领导革命,没有学问是不成的。早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要领导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没有学问是不行的。毛泽东突出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大学问,可以大大提高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

二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毛泽东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毛泽东形象地说:我们的好多干部本领只有一点点,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不进货,只有关门大吉。“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

三是要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大党、强党。毛泽东指出:“党、政、军、民、学各种机关的在职干部,均应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培养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有战斗力的中国共产党”。

学习什么?毛泽东提出学习的三大任务。

1938年,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学习的三大任务:

一是要系统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我们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遗产给以批判的总结。

三是要研究抗日战争(民族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再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固然很难,但共产党员必须读通其中的道理。同时对党的建设、联共党史等,“要长期地学下去”。而对党的政策看一眼就丢掉亦是不对的,“应该把党的政策经常地研究”。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不研究党的政策,单学习那些理论是不够的,会跟实际脱节的”。一句话,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实践,要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怎样学习?毛泽东:“挤”和“钻”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干部既要生产又要作战,还要完成其他日常工作。

“没有功夫”成为许多干部不学习的理由。针对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毛

泽东指出,“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就用‘挤’的法子叫它让让步,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

延安时期,部分党员干部限于自己的识字水平,以“看不懂”为借口抵触学习。

对此,毛泽东给出的方法是“钻”,毛泽东指出,对我们不懂的东西,不能只取守势,不取攻势,“如果我们把不懂以仇人的态度不讲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攻无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垒攻下来”,“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

如何推动学习?毛泽东:要进“无期大学”

毛泽东提到,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很好,“是一个新发明,是一个新发明的大学制度”。

这个大学是天下第一,是“无期大学”,是延安的独创,任何人都可以进。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乃至军队都应该设立类似的教育机构,建立学习制度,使党员干部有组织地学习。

但组织的学习不能伤害党员干部学习的热情。

“学习运动的基础,是我们同志们自觉的热情”。

学习运动的开展要有组织地进行,亦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要给党员干部自由看书的时间。

“我们的方法是采取个人活动与组织活动互相配合起来”,既要约束干部完成“规定动作”,又极力提倡干部做好“自选动作”。

如何巩固学习?毛泽东:都要“学到底”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都要“学到底”。

“学到底”,在毛泽东看来,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活到老学到老、长期学。毛泽东勉励年长的同志学习时说,“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二是学习的内容要广泛,理论问题、时事问题、政策问题都要学习,“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如果在世界上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那共产党人就不算最好的革命者。

三是学习要刻苦,“把学习的一切困难都克服下去”。毛泽东指出:“从什么年月学好了、或者什么天才,都是骗人的。有用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具体环境与具体策略,用点苦功。”采取“学到底”方针,一定能克服自满的坏现象。

毛泽东的“学习观”:

学用统一观:

在毛泽东看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

毛泽东认为学和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是基础,用是目的,用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进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即学而能用,学而会用,学用统一,不可脱节。

毛泽东形象地指出,学习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一些同志,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学习上,所以书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嘲笑这种学而不用的人只不过是“古董鉴赏家”而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就擅长学以致用,如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对中国古典文学颇具研究,并能借鉴其中历史经验,来救国治国平天下。毛泽东还常常古籍新解,活用古籍名着中的地名、人物、语言,来为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活学活用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毛泽东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观:

首先,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很早就认真关注和研究学风问题。

毛泽东揭示了学风的本质和内涵: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毛泽东把学风纳入党的建设的理论框架,指出学风也是党风,并且学风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把学风问题摆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位置上。

其次,毛泽东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毛泽东在运用马列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观,为党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基石。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再次,毛泽东同各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作坚决斗争,特别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还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从理论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纠正党内不良学风、改造全民族的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

毛泽东的全民学习观:

今天中国《全民学习》己成一个文化现象。而这种思想萌芽在毛泽东的学习观中早已有之。也是从毛泽东开始形成的。

毛泽东从战争年代起,就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启蒙教育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号召人人都要努力学习,并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首先,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要继续改造学习,并且强调要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

其次,年轻人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习成年人已经学会的许多东西。

再有,农民要抓紧识字学文化,以适应从事生产劳动的需要。

还要广大干部应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比学赶帮的好风气。

毛泽东在强调学习时,着重针对党的领导干部,指出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他们是否学习以及学习的好坏,对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学习,成为群众的表率。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学无止境,一万年以后还要学习。

毛泽东的全面学习观:

首先,在认识的来源上,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

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

甚至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有字之书”更重要。

“无字之书”就是群众,就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毛泽东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

毛泽东强调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知识,这是最丰富生动的知识。

毛泽东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提出要多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民众百姓学习,才能成为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其次,在学习的对象上,毛泽东主张,无处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要学习和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各种东西”。

既提出“要向古人学习”,做到“古为今用”。

又发出“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

最后,在学习的内容上,毛泽东认为,学习要有宽度,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面,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

毛泽东:“学问很多,大体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反对注入教学法不要把分数看重





毛泽东:”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毛泽东:”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毛泽东:”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教育制度要改革〔1〕

毛泽东

(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

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

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

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

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

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

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

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

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

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这是毛泽东同他的侄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生毛远新谈话纪要的节录。

“1958年,毛泽东视察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高度肯定了天大的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听说天津有60多所中学。办起了生产车间或校办工厂,说:学校是工厂,工厂也是学校,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学校,要好好办。要讲实际,科学是反映实际,是讲实际的道理。不知道实际,老讲书本上的道理,怎么成?(《毛泽东年谱》3,406,1958.8.13)

几年后,毛泽东在与哈军工学习的侄子毛远新的几次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毛泽东年谱》,5,380,1964.7-8)

几天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毛泽东年谱》,5,401,1964.8.29)”

教育应该重视实践(尤其是理工科),而文科应该是情怀和思想上的培养,现在的分数教育确实严重,都是想成为人上人,一定程度造成了内卷,而教员的丝路是对的,应该与生产劳动结合,与基层实践者结合。确定是为集体服务的教育,而不是人上人和自私,官本位等。

有人把毛泽东思想精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此概括很难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也使毛泽东思想变得抽象空洞,实际上是在歪曲毛泽东思想,因为古今中外,但凡稍有成就,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科学家、专家教授学者,都会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这里的“人民”指的是以工人、农民、解放军为代表,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而不是当下以官员、老板、买办和依附于前三者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

毛泽东思想非常具体,如他在工业领域提出以“一参二改三结合”为主要内容的“鞍钢宪法”,在外交领域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等,他的《论十大关系》更是治国理政的经典文献,对当下同样极具现实意义。联系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正反两方面实际,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理解将更透彻,领悟将更深刻,收获将更丰富。

这篇《毛主席论教育革命》,是毛泽东1964年7月和毛远新谈话纪要的节录,他在谈话中提出“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等观点,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鉴意义。事实上,当下教育之所以问题频出,就是因为偏离了毛泽东思想。

当然,对毛泽东思想我们也应坚持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如他提出“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这里的阶级斗争主要指社会实践,虽然也包括对敌对势力的镇压,但更主要的是指无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及上层建筑进行辩论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改造过程,绝不是某些公知和无良学者宣扬的所谓“肢体斗争”、“残酷迫害”和骇人听闻的“打砸抢”行为。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你们学院应该去农村搞“四清”,去工厂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召去争取那个五分。就有那么一些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了,学习也主动了。据说某大学有个学生,平时不记笔记,考试时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毕业论文在班里水平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

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学生当成打击对象就好了。

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有那么多可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办好学校






关于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的批语〔1〕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陆定一〔2〕同志:

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请邀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根据手稿刊印。已编入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

注释

〔1〕这个批语写在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编印的《团的情况》(增刊)第十八期登载的《北师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一文上。文章说,据共青团北京市委反映,最近他们对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二年级一个班调查,发现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体育锻炼运动量过大,课余活动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2〕陆定一,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教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


关于办好学校问题的意见〔1〕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

办教育也要看干部。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学校的校长和党委究竟是怎么样,他们的政治水平如何来决定。学校的校长、教员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校长、教员服务的。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接见以教育部长贡特·塞拉为首的几内亚教育代表团和几内亚总检察长法迪亚拉及夫人时谈话的一部分。

学生负担过重危害很大:

●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影响“两基”巩固提高

●影响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影响。社会各界强烈呼吁:要采取切实措施把中小学生从过重负担中解放出来,还给孩子们一个“金色童年”。

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考试和升学压力下,一些副科不受重视、课时被任意减少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有的学校,活动课变成了作业课、复习课,语文、数学等主科大量挤占非考试性科目的教学时间,学生苦于应付频繁的考试和大量的习题,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的空间减少,学习动力和兴趣严重欠缺。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带来的是学生知识和素质的“畸形”发展。记者在某省城调查时发现:一小学三年级50名学生中50%的人不知道蔬菜种在地里,75%的学生不知道菜油来源于油菜,65%的学生不知道甘蔗能榨糖,45%的学生不知道棉花可以做衣服。这种种现象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课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时间过长,导致一些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

据最新一次的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城市小学生近视率为22.78%,初中生为55.22%,高中生为79.34%。农村小学男生为11.6%,女生为15.7%;初中男生为35.5%,女生为44.6%;高中男生为53%,女生为64%。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学校和家庭压力下,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社会上出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青少年则发出“还我童年”、“还我青春”的呼唤。某省在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在视力、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指标上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近几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体检完全合格的仅占15%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某市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每学期教辅资料和专题教育读本费用分别为59.45元和156.70元,均超过了购买教科书的费用。

再加上一些学校的乱收费和其他方面的搭车收费,使农村不少学生因缴不起费而失学,因而延缓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有些地方,青少年中的文盲、半文盲开始回升,严重影响了“两基”的巩固提高。当前“项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初中生辍学率回升。

据一些省统计,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辕学的占50%左右。有的学生用于购买复习资料、参加培训班的费用已经大大超过正常的学费和书本费,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不堪重负。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还损害了教育的形象。一些家长抱怨学校派给家长的事情太多,动不动就开家长会,把原本应该由教师在学校教给学生的东西布置给家长,家长只好陪着孩子“加班”。

过重的课业负担还影响了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少数缺乏责任心的教师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而热衷于补课收取报酬,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反感。

在为数不少的学校,教师处罚学生的一大方式就是罚抄写课文或做习题数十甚至上百遍,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这些简单粗暴又不负责任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

在感受到负担过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同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正逐步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一些人士呼吁:对已经出台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有关规定,一定要加强执行情况检查,要真正贯彻落实,不能有章不循,有禁不止。

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主要靠升学率和考试排队来评定学校办学成绩,因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的差距,招生制度,考试对学生教材,过多、过难、过重、过深的教学内容。学生教材和辅导资料的发放,向学生发放辅导用书,各类面向中小学学生的竞赛和评奖活动。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要想当先生》《得先当学生》






《教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1〕

毛译东

(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一,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想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学生的。而且当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

二,清华大学有工厂。它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

但是,大学文科不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

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

如学法律的,如果不到社会中去了解犯罪情况,法律是学不好的。不可能有什么法律工厂,要以社会为工厂。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这是毛泽东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的谈话节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其中,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来获得体现。

但是,人的发展并非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

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

为了让更多的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新情况新要求,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教育,必定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者是否需要先接受教育?

对此,毛泽东在195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紧密结合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明确提出,“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

知识分子首先是教育者,而“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对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再学习、学什么、如何学以及社会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学等问题作了阐述。

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引领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改造自我、全面提升能力素质、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针对法国唯物主义学说割裂“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从而得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科学结论。

毛泽东提出“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可谓与此观点一脉相承。

教育者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职责,但要能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得明道、信道,先行增强本领,不断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高度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者要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真正成为“好先生”,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本领,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别人的职责和使命。

俗话说得好,“一盏昏暗的灯照不亮周围的环境”。教育者如果不首先自己明道、信道,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






改造学校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1〕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十几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

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

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

这就是观察世界。

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

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

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

现在的哲学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

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

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

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里教吗?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一部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