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婆

(2017-11-08 22:25:34) 下一个

今天偶然看到这篇好文,“一位九旬老人面對老年、疾病與死亡的深刻感悟”(转载:https://weiwenku.net/d/103582023),突然很想外婆。

外婆已仙逝。享年高龄九十九。寿终正寝。一生育有子女六人,一儿幼年夭折。除我母亲和小阿姨,其余三个孩子均大学毕业。

外婆生于封建大家庭,因是女孩儿,儿时没有机会读几年书。虽非大富大贵之大家闺秀,也是殷实之家碧玉。早年跟随外公来上海生活,相夫教子,典型家庭妇女。解放后,街道办扫盲班,外婆积极参加学习,写得一手工整钢笔字。读书,看报,样样不落人后。其时,外公身体抱恙,零收入,靠早年买办投资积蓄生活。为免坐吃山空,外婆遂出外工作贴补家用,自力更生至光荣退休,享劳保。

外公因病早二十年去逝,外婆一人寡居,乐观持家。六十年代末,母亲下乡,条件艰苦,我在上海跟随外婆长大。外婆做事做人都脚踏实地。细想,我现在的认真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她。

外婆家族遗传听力衰退较早。有时鸡同鸭讲,经常闹笑话。但她心态平和,并不乐于猜测别人说什么。还悄悄跟我说,少听少烦恼。谁说不是呢?!睿智!

子孙成人后,外婆平时白天多一人在家。生活非常规律充实。

晨,四点半到五点起,烧水洗漱,步行十五分钟去襄阳公园跟团做练功十八法,风雨无阻。这一做就是几十年。教十八法的师傅特别欢迎外婆,因为她年年付费,从未想过学会了,撩开师傅单飞。我还真问过外婆为什么,她说跟着师傅有样,有音乐,有伴儿热闹,也图个轻松愉快。也对,锻炼何必给自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呢?!

晨运完,再步行回家给全家做早餐,自己一碗泡饭就一碟油炸花生米或其他早餐小菜。七分饱,健康。

早餐完,泡一壶绿茶,摇椅太阳,一张报纸,好不悠哉。报纸是一定要认真从头看到尾的。篇篇,字字不拉,包括报纸间夹缝的广告征婚和招聘。自始至终,外婆只钟情于文汇报。忠实粉丝啊!冬日冲个汤婆子,靠窗坐被窝里看报,暖洋洋的又是另一种暇意。夏日,屋外的知了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偶尔看看窗外的广玉兰,幽香盈鼻,这意境!

午饭,大多时候是外婆一个人。即使如此,她也从不马虎。营养搭配均衡的几样小菜,虽称不上精致,也往往让人食指大动。和小阿婆(外公的么妹)不同,外婆不长于烹调,也算不上热衷,却颇有几个拿手家常菜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红烧狮子头,鸡骨酱,熏鱼,白切猪肝,桂花肉,油膜黄(一种上海平常家里吃的类葱油饼的点心,但相对比较清淡)。奇怪和可惜的是,这几个家常菜,即使精于烹饪的母亲再努力也没能得到外婆的真传。

午膳后小憩是每日的必修功课,雷打不动。记得我上幼儿园之前,我也是要和外婆一起午睡的。为了防我偷溜下床,我只能睡在床的里侧靠墙。即使再睡不着,也要眯着眼假寐足一小时。想想长大了以后的睡不够,小时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午睡起,又是一壶茶,淡淡的菊花或香片。有时写写时事读后感,乘机练字,有时伺弄阳台里并不怎么有生气的花草,然后就开始准备做晚餐。晚餐人多些,所以还是要花些功夫的。最晚,外婆自己的晚饭在五点半吃完,不管其他人能否按时上桌,她已经开始烧水准备洗洗睡了。

睡前看会儿电视新闻,看进去与否,听没听清,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婆晚六点半准时入眠。

一直到外婆不小心爬楼梯摔跤,不得不被送进疗养院,她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如此安静而平和地过着。

听说从入院第一天起,外婆没有一天不吵着要回自己家。母亲好几次想要接外婆来家住,但是外婆很固执,她一定要住自己家。总念叨着,金窝银窝不及自家草窝。可以理解!

因为外婆行动受到限制,她非常不合作,护工就给她穿上长袖背后打结的病号服。由于长时间卧床,为了防止生褥疮和清理起来省事,有时还不给她穿裤子。外婆是个非常有自尊的人。这又让她情何以堪。于是,母亲告诉我说,外婆开始拒绝进食。外婆的牙齿一直很结实,九十九高龄的人仍旧有满口的真牙,连松动都不曾有,还能毫不费劲地吃五香豆和其它质地比较坚硬的食物。母亲去探望时,医生和护工告状,说喂她吃东西时,她就咬紧牙关绝不开口。母亲就悄悄抹眼泪,外婆看到了,当母亲劝她吃点水果和芝麻糊时,为了照顾母亲的情绪,她就稍稍意思地抿一口。等母亲一走,外婆照样不吃不喝。这样没有几天,外婆就走了。她走得是否安详,我不得而知。但心有戚戚,总觉得按照外婆自己的意愿,有可能她能走得更没遗憾些。

外婆一生没有什么大毛病。归功于她自律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有乐观开朗的心态。逝者已逝,却留给我太多感触。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既没有可能主导自己的降生,如果能主导自己的离去又何尝不是一大幸事。尊重死亡权利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这和尊重生命其实没什么区别。当死亡不可避免,我还是希望能走得安然和有尊严。

外婆现在安息在佛缘深厚的阿育王寺。好想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