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随笔

海外中医, 喜静恋旧,喜欢文学。
正文

巜红楼梦》一本醒世的书

(2016-11-14 16:59:26) 下一个
巜红楼梦》一本醒世的书
本无暇
有句话老话为"少不读红楼,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我却是少时即在酷爱读书的父兄影响下,偷读了《红楼梦》。从此《红楼梦》便一直在案边伴随着我从中学到大学,从中国到海外。我发现自己在各个年龄段,不同心境下读《红楼梦》的感受都不一样。少时读《红楼梦》,那簡直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到大学时,读罢《红楼梦》,直觉一个情字绕心头。再成熟些后,读《红楼梦》才对曹雪芹先生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人世沧桑中的各种滋味有了深切感受。再后来当我静心读《红楼梦》时,可以完全沉浸在作者描述的世界里,发现自己可以是书中的任何一个人,书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可以是我,大有庄周化蝶之感。
现在步入中老年,闲时细品巜红楼梦》时,竟然品出满本巜金刚经》和《心经》的味道,发现《红楼梦》也许是一部借芸芸众生的红尘梦来警醒世人的作品。
其实曹雪芹在第一回里己明确宣示了此书为无才补天之石经历一番梦幻所记之事。作者也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这就象《金刚经》所示: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前论与此同出一理,作者而后又写道:空空道人又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一段实与佛经的般若大智慧暗相恝合。《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大悟之后,故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后东鲁孔梅溪题书命曰《风月宝鉴》,这个命名也很有意思,在当贾瑞家人要烧风月宝鉴时,宝鉴哭道:“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恰似作者对于众生的愚昧而感叹娑婆世界人的迷误,因此众人才陷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怪圈。
想想当今,我们有多少人仍生活在《红楼梦》所说的反认他乡是故乡中。多少人为了钱和权不顾良心,道德,不尊法规,不畏因果,不敬天地,既缺私德,也无公德,了无利人之心,仅贪一己之利,生活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还自以为生活得很好,如同故乡一般,没有灵性的追求,完全沉浸在一个物欲的世界里。作者之所以在书中对《红楼梦》名字变化不厌其烦地介绍,在我看来,是希望加深读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二百余年前《红楼梦》的作者就希望通过讲述人世红尘中,从富贵,贫困,真实,虚伪,善良,刻薄,恶毒,滥情,专一,聚散,离合,得意,落魄,美丽,丑恶等一系列悲欢炎凉世态的故事来警醒这些还未幡然醒悟的众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就是描述的佛家所说的娑婆世界的缩影。
所谓娑婆世界就是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种烦恼,不肯出离的世界,因此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美满的,也没有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曹公描写的所有《红楼梦》人物中,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高大全的,是完美的,这是曹公作品的伟大之处之一,因为他己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没有完整的人,是一个充满遗憾的世界。因此曹公才在第一回里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是多少次的升华后,才有了今天的《红楼梦》,以前读此一回从未认真体会作者的意图。现在才明了为什么作者在第一回按排《红楼梦》里唯一真正被高僧点悟之人甄事隐解《好了歌》,因为他是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真正地“好了”的人,所以他才能透彻地解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粱,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士隐的这个解读也是《红楼梦》的精髄所在,它即是对《红楼梦》的总结,也是对娑婆世界病症的总结。这个解读不仅仅是为那时不修众生的真实写照,也适合今天心无畏惧,不求真理众生的写照,如果众生仍执迷不悟,也将是为后世众生的真实素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