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鬼首天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鬼首天龙 | 闲话南宋的灭国

(2017-08-22 10:57:13) 下一个

 

   几天来跟一个朋友闲聊关于南宋的话题,断断续续说了很多,整理一下思路,把所思所想变成一篇文字,供大家分享,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关于南宋的内容,在我们大部分国人的头脑里是有些概念的,岳飞与秦桧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一个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一个是和谈卖国的权相奸臣。此外几个词人的名字牛逼闪闪放光芒,陆放翁与辛弃疾,一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词句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背诵,因为这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

 

  此外还有一个牛逼人物叫文天祥,有人以为他是个神,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受人敬仰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诗句就是今天的我读起来也有热血贲张的感觉,大有引刀成一快,不负老人头的豪迈冰爽。更有人无限怀念那个被蒙古铁骑灭掉了南宋王朝,以为那是当时世界文明的标兵模范,倘若不是被灭于异族的野蛮,便会如何如何,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语说得多么沉重与无奈,其实又有多么可笑!

 

  跟朋友聊南宋,我们都发现,除了以上的这些内容是从中小学语文和历史教科书里得到的,至于其它的人和事几乎在大脑里是一片空白。今天我就念叨一下南宋被灭亡之前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儿。反正外边阴天下雨,我是百无聊赖,闲着也是闲着。

 

  说南宋的被蒙古人灭国,绕不开一个人物,就是南宋最后一个权臣贾似道。关于贾似道这个人,我关注很久了,一直有说道一下这个人的冲动,但是都按捺住了,如果把南宋被灭国的责任都一股脑地让这位贾大先生承担起来,我以为是很不厚道的做法,这套武功我们中国人都会使用,各路太极拳的起手式都是这一招,叫做嫁祸于人,先把狗屎盆子扣在别人头上再说话。这个招式从外观到内容都不美好,非常二逼懦夫斯基。

 

  先说一个历史名词解释:端平入洛。宋理宗登基当了皇帝,在前九年,独揽朝廷大权的是史弥远。绍定六年,史弥远死,理宗开始亲政。此时的各国局势是蒙古崛起,并且加紧入侵金国。在前任皇帝宁宗时期,蒙古开始大规模对金国进行攻击,并重创金国。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曾欲与南宋结盟。但海上之盟在前,南宋对于结盟之事不大感兴趣。在史弥远专政时期,蒙古军一度被金军击败,开始更加积极与南宋联盟。绍定五年,史弥远在死去之前答应了与蒙古结盟,并正式遣大军参战对金军发动进攻。史弥远死后,端平元年,宋蒙联军攻破金国都城蔡州,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

 

  金国灭亡后,河南地区因为饱受战乱,已经是赤土一片,蒙古军也北撤至黄河一带。但河南对于南宋的意义非常大,首先汴京,洛阳和商丘是北宋的三都,其次北宋的皇陵全在河南。为了争夺河南,建立战略缓冲区,理宗采取了赵葵赵范的据关守河战略,开始了端平入洛。从这段文字上读者大概可以揣摩出来所谓的端平入洛是一个战争行为,其战争目的在于夺取地盘,原本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希望把河南地区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翻看一下相关资料,有这么一种说法,公元1233年,即为宋理宗绍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倡联蒙灭金的条文,与蒙古结成盟友。后来于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成功灭金,但蒙古却违背之前定下来的条文,把宋应得的土地削减,宋出兵强行要回土地,但无济于事,惨败而归,更被蒙古于1258年以违约名义入侵。

 

  以上两段文字你看过之后,脑子里有没有冒出来一个问号,在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之后,是蒙古军队违约在先,把答应给南宋的土地强行霸占,还是南宋朝廷背信弃义,主动进攻图谋占领河南。这是一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我认为当然重要,这涉及到是谁在撒谎的问题,而撒谎这种事,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品质问题。

 

  中国人至今认为在国家领土争端上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谁的拳头硬谁就是道理的掌握者。可惜的是,历史上的那个南宋王朝的拳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硬,在端平入洛战争前期,宋军旗开得胜势如破竹,蒙古留守汴京的崔立在兵变中被杀,李伯渊趁机投降南宋。此时蒙古军退守黄河,掘河迟滞宋军,破坏宋军后勤。在宋军攻破洛阳后,蒙军发动突袭,导致洛阳与汴京之间的宋军失去联系。在宋军粮尽后蒙古发动龙门和洛东两次战役,彻底打垮宋军。自此,端平入洛计划失败落空。

 

  蒙古于1258年以南宋违约名义兴师问罪,南宋军队连遭败绩,鄂州被蒙军重重围困,宋理宗拜贾似道为右丞相领兵驰援鄂州,于是这位贾似道大人闪亮登上了历史舞台,注定了他最终不得好死的悲催命运。

 

  贾似道率领宋军驰援鄂州,但是他根本就没有打算跟蒙军死磕一下,战争以议和为主,这是南宋王朝的外交主旋律,贾似道也不例外。在贾似道兵临鄂州城下之后就开始了与蒙军私下议和的交流,并向蒙军游说朝廷会向蒙古进贡,告诉蒙古人说我们这儿不差钱。

 

  第一次议和还没有成功,蒙军并不心甘情愿。及后,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贾似道得知忽必烈定会回国争夺汗位,便看准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和约,表示南宋朝廷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强调一下,这个和约南宋朝廷并不知道,是贾似道代表朝廷私下与蒙古人签订的,在他签订这个和约的时候,他即没想对蒙古人遵守,也没想让宋理宗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你问我,我问谁去啊?

 

  以我们今天国人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眼光,贾似道与蒙古人签订这么一个条约,这绝对是丧权辱国的行为,情无可原,罪无可赦。但是我们都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如果给贾似道说话的机会,他一定会发个表情:宝宝心里苦,却还说不出!

 

  在私下议和成功之后,蒙古大军开始撤兵,贾似道得与其他将领会师。在这个时候,贾似道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就是趁蒙军撤退的时候命令宋军发动攻击,杀伤了仅仅一百七十多名蒙军的殿后部队兵员。一百七十多的数目对兵源充足的蒙军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贾似道却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战功,并无限扩张夸大,连奉捷报给南宋朝廷,却并不报告蒙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宋理宗得到的报告是这样的: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理宗皇帝在接到这样一份奏报之后,他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了。不光是他的心情喜悦,整个南宋军民也是喜出望外,可以说是普天同庆。可不是么,一个偌大赵家王朝,前半截身子被埋进了黄土,后半截身子偏安一隅,一次次地挨打,一次次的议和,往事不堪回首,说起来都是泪儿。什么时候有过战争的捷报啊!贾似道的这个弥天大谎让南宋全体臣民沉浸在无妄的喜庆之中。贾似道因此晋升为卫国公与少师。在他胜利班师回到临安都城的时候,理宗皇帝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此时的贾似道在理宗皇帝甚至在大部分臣民眼里,不亚于天人一般,这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奇才,简直是大宋朝的国之干城。

 

  前文说了,贾似道与忽必烈在鄂州城外签订了和平协议,表示南宋朝廷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忽必烈没有收到南宋朝廷的一根儿鸡毛。1260年,忽必烈称帝,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消息传到宋廷,贾似道极度恐慌,坚决反对郝经入境。因为他知道,郝经一旦入境面见理宗皇帝,他在鄂州城外私下议和纳贡的劣迹就得败露,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元朝代表团郝经一行,共有数十人,在明知道前景危急的情形下,依然前往南宋而来。

 

  说一下这位蒙古的使臣郝经,这是一位汉人,饱学之士,才略过人,深得忽必烈欣赏和重用。他有一位学生,名叫张弘范,我想可能会有人知道这个大名。崖山之后,宋国灭亡,张弘范于崖山石壁上刻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而还。后来有个秀才,在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这是汉人酸儒的小聪明,也就这点意思了。话说回来,张弘范是汉人不假,但是从他父亲开始就是蒙古的将军,跟南宋王朝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果然,郝经为首的元朝外交使团一进宋境,贾似道令大将李庭芝派人把郝经等人软禁,这一囚,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五年,而是直到贾似道获罪下台,在1275年才被释放回到蒙古。整整16年的光景,什么概念?别说当年呱呱坠地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孩子的孩子也能出去打酱油了!郝经,让我们记住这个人,在被囚禁南宋的十六年期间,矢志不渝一心向北,忠于大元忠于忽必烈,有蒙古苏武之称。

 

  在很久之前,当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几乎不能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为吗?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知道整个大宋王朝始终踩着一个非常二逼的节奏,但是也没有想到会二逼到这种程度。并且这种时间还不是孤立的。如果说贾似道扣押软禁元朝使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害怕自己的劣迹败露,但是另一起相同事件根本就没法解释。

 

  蒙古灭金后,大汗窝阔台曾派月里麻思为正使,率七十多人的使团出使南宋。行至江南,即被宋军扣留。这伙人比郝经这一团队还倒霉,从1241年起,一直被秘密扣押了三十六年之久。其间,正使月里麻思因病而死。其属下有位汉人名叫赵成,出发时是个毛头小伙子,与其父一起作为月里麻思随人的身份出使南宋。正使死,父亲死,赵成直到元军平灭南宋后才被救出,元军将士自己都糊涂:宋军关押的这个蒙古使臣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人派他来干什么的?这是一出悲剧,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南宋,二逼出翔的王朝。

 

  大概是在八年之前,我那时混国内的几个论坛,一时手痒写了一篇说道北宋灭国的帖子,南宋只字没提。我以为没有必要再提了,重蹈覆辙这四个字在南宋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熟悉北宋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北宋朝廷对辽国毁盟违约,与金国联手灭了辽国,其目的是想在胜利的果实中分一杯羹,把燕云十六州给拿回来,只是在与金国的联合军事行动中暴露了自己败絮其中的本相,在金国灭了辽国之后,兵锋指向北宋,最终导致靖康之耻,让岳飞引为臣子之恨。等到了南宋理宗皇帝临朝的时候,他要结盟蒙古联合灭金,殷鉴不远却视而不见,智商在哪里?读书到这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翻看了一下宋理宗赵昀的个人生平,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不应该做皇帝的,这个

 

  情况比较复杂,我不想说什么,因为毫无意义。宋理宗赵昀能登上皇帝宝座是当时的权相史弥远等人伪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理宗皇帝当上皇帝那一天起,就有风言风语在坊间流传,说他得位不正。理宗皇帝自己也觉得好像有块心病似的,越是在这种心态之下,他的皇帝范儿就摆得越足,他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给天下的人们看看,朕是真龙天子,是中兴之主,是你们百年难得一遇的英明领袖!

 

  要说这位宋理宗也算是有几把刷子,在史弥远身死之后他就果断迅速地扫除了其遍布在朝廷内外的余党,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端平更化,这又是一个历史名词,新主临朝万象更新的意思。端平更化的内容里有减除冗员,改革经济八个字,你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忽略而过,端平更化的最主要内容是奉理学为儒学正宗,于是南宋君臣貌似掌握了宇宙真理,从上到下开始装逼了。当然,对于宋理宗这种胸怀梦想还特别想干实事儿的人来说,仅仅装个道德高尚的逼是远远不够的,他也建立不世之功,于是他把眼光瞄准了苟延残喘的金国,与蒙古结盟联合灭金的战略就是这么出笼的。

 

  南宋与蒙古结盟,总算是把金国给灭了,靖康耻至此洗刷刷了。然后就是端平入洛,宋军抢占河南地盘,这也情有可原,赵家的皇陵都在河南这块地盘上了,如果能趁机抢夺回来,这是扬眉吐气光宗耀祖的事情啊!但是这个举动让蒙古人大吃三惊:怎么回事儿?你们汉人背信弃义的老毛病又犯了不成?

 

  纵观北宋南宋的外交军事举动,基本就是一部毁约违诺背信弃义的历史,就好像汉人的这一届王朝的君君臣臣们从来不知道诚信为何物一样。端平入洛没有成功,被蒙古人缓过神来还手打得鼻青脸肿,理宗皇帝裁减冗员改革经济节省下来的那点银子也赔个精光,然后就跟得了阳痿症一样,再也不敢轻言战事。但是,你不言战事不行啊,蒙古人还得回来找你算账呢,这才有了忽必烈兴师问罪在鄂州城下与贾似道签订了议和条约。

 

  贾似道与忽必烈签订议和条约,这件事在汉人眼里是不可宽恕的罪过,汉奸卖国贼的第一罪状就是签署和平条约,即使今天的中国人也是这么个想法,在这个群众基础上我们所看见的尽都是慷概激昂的爱国装逼犯,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表达对主人的忠勇之情。但是我觉得贾似道与忽必烈议和这个事儿情有可原,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他身临其境与蒙古人交过手,他深深地知道蒙古铁骑的厉害,宋军不是对手,真心打不过人家,既然无法取胜言和退敌军,在经济上吃点亏也不算什么问题。如果说他有错,就是错在撒了弥天大谎!

 

  贾似道在与忽必烈议和之前没有得到朝廷旨意,在议和之后也没有上报请罪接受惩处,而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拯救帝国于危险之中的盖世超人,把自己淹没在海洋般的鲜花与掌声当中了。由此,他一步登天成为南宋王朝最具有权势的大臣了。无边的荣华,泼天的富贵,他尽情地享受着。

 

  贾似道的这个节奏,我反反复复地琢磨过,试图做出能够理解他的表情,我曾想:他有没有想过要向朝廷如实陈述自己让蒙古人退兵的真正原因呢?我认为他没有!因为他不具备诚实的品德,在这件事情上他由始至终都没有想把真相告诉给谁。特别是在他跟忽必烈议和之后,蒙古大军开始撤兵,贾似道却命令汇合到一起的宋军发动攻击掩杀了蒙古大军的殿后部队一百七十余人,这件事情都已经不是耍流氓的问题了,简直就是一个无赖,在正常人的脑子里,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用一句粗俗的话来说,我们见过二逼,但是真没见过这么二逼的,他是为了什么?我琢磨了很久,我想他是为了掩饰他与敌国私下议和的真相,给天下人造了一个他坚持抗战的假象!

 

  我依然想最大限度地对贾似道的行为举动表示能够理解,我想,在私自与敌国议和这件事上,贾似道有可能展现一下美好的诚实品德吗?我想是没有可能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意味着什么呢?他贾似道的身败名裂,随后就是灭顶之灾!那么,在他享受着无上的来自朝廷的封赏的时候,心理上有没有过些许的不安呢?我认为他应该有过,甚至他也知道这件事蒙古人不会善罢甘休。但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能骗一时是一时。我想这就是他的心理状态。

 

  忽必烈终于启动了灭亡南宋的战争按钮,贾似道以及南宋君臣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蒙古灭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过程,在1267年到1273年的襄阳保卫战就长达六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南宋君臣们都在干什么了?我告诉你们,在装逼!

 

  前面提到过,宋理宗当上皇帝之后特别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尊崇程朱理学为儒学正统,于是南宋君臣从上到下,个个正襟危坐,大谈孔孟之道,存自己的天理,灭别人的人欲,这太阳底下的逼啊,都不够他们装的!到了南宋末期,理学之毒已经浸透到了儿童教育里去了,《三字经》这部童蒙教材就是成书于此时。

 

  但凡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或一个政权,当他们高调张扬道德的旗帜的时候,也正是他们最腐朽糜烂所谓道德最不堪的时候,南宋就是这么一个装逼到死的王朝。在蒙古铁骑如雷滚滚之时,南宋君臣却满嘴仁义道德大装而特装正人君子的逼范儿,而私底下却人人言行不一荒淫无耻到极点。单说贾似道的糜烂状态,妻妾成群自不必说,南宋天下的良家妇女只要稍微有点姿色,他是想上谁就上谁,不仅如此,他连寺院里的尼姑们也不放过,最嚣张的是皇宫的宫女也在玩弄的对象之中。

 

  1264年,宋理宗死掉了,史书上如是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什么叫嗜欲既多?这个节奏不用我多说一句,你们都懂得。宋理宗死,宋度宗继位,这是一个白痴皇帝,连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但是这丫在性欲上却有常人不及之能,敬事房的太监们记载,有一天早晨,有三十几个宫女纷纷前来谢恩。这什么意思?这三十几个宫女在一个晚上都这傻子给临幸了!这就是南宋王朝被灭亡前夜的和谐景象。蒙古灭宋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浪花,但是这朵浪花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宋度宗在做了十年皇帝之后死掉了,而贾似道还活着,他熬死了南宋王朝的三任皇帝。此时元军已攻占了鄂州,南宋太学生提议贾似道亲征出战,在朝野内外的压力下,贾似道不得不上阵了。但他哪里敢跟元军正面交锋,这个念头他都不敢有一下,只是想故技重施而一味求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厚重礼品,请求割地赔款,这回是真想卖国了,但伯颜拒绝议和:你贾似道是个什么东西我难道不知吗?

 

  1275年,在安徽芜湖鲁港一带,对于元军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和几个属下一起抛弃其统领的十三万精兵,乘小船逃走(丁家洲之战)。南宋军队大败,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天下舆论大哗,随后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动惊恐万状,纷纷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天下。在强大的压力下,谢太皇太后被迫将贾似道免职,但此举无法平息众怒,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的声音不绝于耳。谢太皇太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

 

  太皇太后不忍心以一场败军之罪诛杀贾似道,认为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礼。这让很多人表示很郁闷,其中最郁闷的一个也是最想杀掉贾似道的人叫陈宜中。因为在贾似道兵败之后第一个上奏章弹劾他的人就是陈宜中,洋洋千言历数贾似道的罪状,义正词严慷慨激扬。这篇奏章对太皇太后虽有触动,但是最后仍然没有治贾似道的死罪。陈宜中岂能善罢甘休?

 

  陈宜中,这是中国官场上的一位模范,一个貌似才华横溢人品端正甚至大义凛然的人,但其实却是一个能够投机善于取巧最后果断出手恩将仇报的人。此人本是靠着依附贾似道而在官场上一路攀升上来的,在贾似道权势熏天的时候,他不仅不敢得罪贾似道,还做过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

 

  宋理宗时,南宋的越州同知叫郑埙,此人曾在贾似道的父亲手下做过事,所以对贾似道父子的德行非常熟悉,对于贾似道独专朝政的内外政策也心有不满并多有议论,这让贾似道对他怀恨在心,时刻想至置于死地而后快。可是这位郑埙也没闲着,他暗中收集了很多贾似道的罪状资料,他本来是想通过陈宜中向朝廷告发的,但是陈宜中审时度势之后把郑埙出卖给了贾似道,于是郑埙被贾似道给处死了,他儿子郑虎臣被发配到边疆服役,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才被放归,回到朝廷候任。

 

  贾似道是一定要死的,而且会不得好死,这是他注定的命运。因为如果贾似道不死,陈宜中就会寝食难安。陈宜中是这么一个人,既然我出手了,就要把事情做到底做到绝!但是太皇太后就是不杀他,怎么办?不是要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去吗?咱找一个与他有私仇的解差一路护送他上西天吧!这个解差就是郑埙的儿子郑虎臣,他的父亲遭受贾似道迫害致死,这刻骨仇恨一直未报,让他担任这次解压的任务,贾似道焉有命在?

 

  郑虎臣执行解压贾似道到广东贬所的任务,一路上贾似道是生不如死,郑虎臣想着法儿的折磨他。此时贾似道虽然获罪在身,但仍是朝廷官员的身份,他还有有资格坐轿子的。但是郑虎臣命令兵丁把他轿子顶盖给打掉了,等于是让贾似道在烈日炎炎之下暴晒着。由于贾似道大权在握时党羽遍天下,受过他恩惠的门生故吏有很多,这一路走来还有不少地方官给他接风洗尘设宴款待,但是郑虎臣铁青着一张魔王似的脸色坐在一边,贾似道哪里还有心情吃得下去?就这么着,郑虎臣也没有耐心了,多次告诉贾似道:你丫的自杀吧,我不可能让你活着跟我说再见!

 

  贾似道自知老命非丧于郑虎臣之手,但是他也没有自绝于党和人民的勇气,就是不死。当行走到漳州木棉庵的时候,贾似道似乎感染上了痢疾,在一个小屋里坐在便椅上狂泻不止,郑虎臣终于失去了耐心,冲进小屋里冲着几乎奄奄一息的贾似道就是一通组合拳,把他给锤死了。贾似道的死相很难看,一头扎在他自己刚拉出来的污秽的屎尿上了。

 

  郑虎臣杀贾似道,被陈宜中以擅杀大臣之罪投入狱中,最后被砍下了头颅,南宋王朝在临灭亡之前,做了一件依法治国的事情。

 

  在南宋灭国之前,贾似道失势,陈宜中执政,他以最果断的手段铲除了贾似道在朝廷里的亲信爪牙,然后开始着手与元军谈判议和,然而此时他已经无力约束南宋军民,几拨元朝使臣走到半路,皆被南宋军民所杀。1279年阴历二月初六,在广东崖山,元军发起了对南宋王朝的最后一击,陆秀夫身背年仅九岁的小皇帝投海自尽。至此,南宋灭亡。

 

  南宋被灭国,灭了也就灭了,今天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所谓的以史为鉴也不过是扯淡的借口,北宋被灭连南宋都不能引以为鉴,我们在这里鉴个毛?然而既然说道历史,总要有几分感慨的,我是这样看南宋的。

 

  我们中国人谈论历史上的军事外交,常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也是中小学老师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最佳词句,它简单而粗暴,极容易植入大脑。但是这个落后就要挨打是指近代以来相对于西方列强而言的。当我们谈到宋朝两次被灭,明朝被满清取代的时候,就转换成野蛮践踏文明了。落后就要挨打野蛮践踏文明这两句话在我们中国人的嘴里自由转换得毫无障碍,难道这不是一个悖论么?

 

  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标题是装逼的文化与苦逼的生活,在里面我谈到了宋朝与周边地区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我以为在文化上汉人并没有绝对的文明优势与其它民族相比较。如果你的文化是真的文明,那么你的国家一定是繁荣的,你的人民一定是富庶的,你的军队一定是强大的,你的科技一定是先进的。即使人类社会处于野蛮的丛林时代,你也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去灭亡它国它族而不是被灭。如果你不能强大到以武力征服它国它族,有不能把这些国家这些族群纳入你的文明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你不能主导这个世界,你的文明在哪里?

 

  我还曾经专门为北宋的蔡京写过一个帖子,这位蔡京蔡大人的书法诗词都是中国古人文人里一流的水平,在官场上几起几落始终处于不败的姿势,其聪明绝顶绝对是一个人才中的人才。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圈里,这种人才也就是这点意思了,最后与宋徽宗君臣一道沉溺与升声色犬马之中,除了腐败还是腐败,最后导致国破家亡。他们的知识与文化,既不能修身齐家,也不能治国平天下,更别说为世界人类社会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做出什么贡献了。到了南宋贾似道之辈执政之时,只有重蹈前朝文人的覆辙,他们还有其它的内容可以书写吗?

 

  有人对贾似道貌似中肯地评论说这货绝非一个无能之辈,在他执政期间是做过不少事情的,还进行过经济改革,还有反腐败的斗争。这话简直就是开玩笑!我们都知道在赵家天下南北两个王朝,最著名的改革变法是王安石主持的,其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范仲淹也试图过进行改革,在南宋王朝的时候,前面所讲的端平更化的内容也涉及到经济改革的动作,但是他们都不会取得成功,他们所谓的改革在本质上都不过是以国家的强权对民间财富的掠夺敲诈,因为他们想让国家富想让军队强,然后称王称霸。这样的改革怎么会取得成功?

 

  今天很多中国人对于宋朝是顶礼膜拜的,以为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文明最先进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富庶的时代,连袁腾飞老师一说起宋朝,都以为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在大宋的天底下了,那时候的地球人全都喝汤,只有宋朝人在吃肉,这是讲历史还是在说相声?南北两宋王朝始终围绕着经济改革大伤脑筋,因为什么?因为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贾似道的经济改革同样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当时南宋王朝行政机构日益臃肿,有冗员二万四千人的工资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开支,你一个偌大的王朝,两万四千名公务员的工资都是问题了,好意思吹金山银海的牛逼么?

 

  至于贾似道的反腐败我都实在懒得提上一个字,我以为在中国的汉语词汇里面,反腐败这三个字是一个特别恶心人的词汇,不仅字面令人恶心,内容更令人作呕。贾似道的反腐败从军中入手,其实不过是他独揽大权之后对南宋官场的一次重新洗牌,一方面反腐败,另一方面自己更加腐败,你们谁见过这样的反腐败能够取得成功?贾似道的反腐败不仅于南宋王朝江山社稷的稳固无补,反而逼死逼退逼反了若干军中将领,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絮絮叨叨码了将近一万字了,我自己也开始烦躁了,如今大家都这么忙,谁有那么大工夫听我说废话,结束这个话题的。有朋友在微信私人小窗口里私信问我:在中国的宋朝的时候,西方文明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告诉他:1215年英国人订立了《大宪章》。

 

微信公众号:鬼眼天下guiyantx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clothtiger 回复 悄悄话 弱国无外交。诚实也被打,叫“人善被人欺”,不诚实也被打,叫“打你个滑头的”,美国说伊拉克有大杀器,还说伊拉克和本拉登眉来眼去,把伊拉克砸了,有人惩罚美国吗?
被灭了,就是因为不能打,跟家里多有钱,认多少字,会画画没关系。
悲哉。
robustfox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文章必读,观点独特,有视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