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萧红, 她比烟花寂寞

(2016-01-28 22:21:22) 下一个

萧红, 她比烟花寂寞

在我小的时候,流行背课文。背过的众多课文中,《火烧云》是印象很深的一篇,我现在还记得,课文里的火烧云在天上变幻出各种缤纷的颜色,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甚至把老爷爷的胡子和栏里的小猪都染成了金色。

记忆中的童年天空,总是被这样瑰丽的火烧云染红,好像天边都着火了。学了那篇课文的傍晚,我急急忙忙跑到猪圈边去看,嘿,我家的两头小白猪果然变成小金猪了。奇怪的是,长大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样绚烂的霞光。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篇课文的作者叫萧红,那时还没读过她的书,只是猜想,她小时候一定又孤单又敏感吧,因为孤单,才会长时间去看天上的云,因为敏感,才会记得那样清楚,而能够喜欢她的人,多半也有这样一段孤单而敏感的童年岁月。

最初读萧红,是从《生死场》开始,读得全身发凉,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就像北方的冬天一样残酷,读到那个瘫子因为无人照料,下身都长出蛆来时,我把书一丢,再也不忍看下去。

怎么会有一个人,把疼痛写得如此真切呢?

当时的我,对这种扑面而来的疼痛避之不及,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萧红的作品敬而远之。

还是前几年,开始读她的《呼兰河传》,一读之后就放不下了。这个时候读萧红刚刚好,往前一点,不谙世事,无法体味文中的悲凉滋味,再晚几年,童心泯灭,就领会不了字里行间潜藏的一派天真了。

只有几万字的一篇小说,却读了很久,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先咀嚼一番,再咽下去。我还记得小说开头的那个泥坑,不知道它现在是否还在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把人啊马啊往里面吞。读到有火烧云的章节,忍不住笑了,有重遇故人的欣喜。然后,就是放河灯、跳大神的那一段,一个句子冒出来: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何如此悲凉?

至此,萧红的天才气息泄露无遗,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首绝句,这就是全诗的诗眼。儿时读武侠小说,书中常常写人‌‌“胸口仿佛被人打了一锤‌‌”,总觉得太夸张了。但我读到这个句子时,确实有这种感觉。

最喜欢的章节,还是关于她和祖父以及后花园的故事。她总是说,她家的院子很荒凉,其实有了祖父的陪伴,那个小院子倒是显得暖意融融。祖父教她念诗,她老是瞎嚷嚷。祖父给她烤掉在井里的小猪,她吃得可香啦。她一天天长大,祖父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一天,她嚷着要把小猪赶到井里面去,‌‌“我要落井的‌‌”,祖父哄着抱她回去。

‌‌“祖父都快抱不住我了‌‌”。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我居然看得落下泪来。

满纸都是萧索,满篇俱是悲凉,人生啊,居然寂寞到这样的地步,只能遁进回忆中寻找已逝的温情。

写作《呼兰河传》时,萧红29岁,困守在战乱时的香港,用文字来回望故乡。她常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其实,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时,故乡才会在记忆中凸现出来。呼兰河,那个小城,是她最初想逃离的地方,最终却成了她反复回望的地方。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她还不到三十岁。全书却像极了一个老人的回忆录,仿佛人到暮年,透过漫长的岁月回望童年时光,所以《呼兰河传》有一种奇怪的基调,世故杂糅着天真,凄凉交织着欢乐,‌‌“童心来复梦中身‌‌”,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古人有诗谶之说,其实何尝没有文谶呢。写《呼兰河传》时,萧红把她对这世间所有的眷恋、怨恨、不甘、悲悯都一股脑地写了进去,她是不是预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作品完成后两年,她因为庸医误诊,在香港含恨去世,死前已经不能说话,仅在纸上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世人提起弥留之际的萧红,总是喜欢谈论她临终前还盼望着萧军来救她,却忽视了‌‌“半部红楼‌‌”之说。英年早逝,她为之深深不甘的固然有感情的成分,但更不甘心的是没有写完想写的东西,这对于一个天份极高的写作者来说,才是最大的遗恨。‌‌“半部红楼‌‌”兴许并不是指续写红楼,只是代指真正想写的作品,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中回忆说,萧红曾希望他能够把自己送回上海,‌‌“有一天我还会健健康康的出来。我还有《呼兰河传》第二部要写……‌‌”

了解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认识萧红,才能明白为何她在客居日本,贫病交加时仍能写信给萧军说,那是她的黄金时代-----那时她一无所有,却迎来了她身为写作者的黄金时代,阅历、经验、精力恰恰积淀到了一定地步,只待喷薄而出。

她原本可以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可惜的是,后人对萧红感情生活的兴趣,远远大过于对她作品的兴趣。因为她在感情上的颠沛流离,更被很多人看成乱世弱女子的代表。

这真是对萧红最大的误解。

什么是弱者?任凭命运摆弄逆来顺受才是真正的柔弱吧。萧红的一生,不论结局如何,都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从她长大成人后,每一步都是自己走的,生命中重要的人,都是她自己选择的。哪怕走到了悬崖边上,她也没有放弃过对生命的自主权。她被男人抛弃过,也抛弃过男人,仅仅活了31岁,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一部《呼兰河传》足以传世,这样的人生,只怕还轮不到绝大多数人来同情吧。

哪怕是她备受诟病的感情生活,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萧红和三个男人同居过。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许配给了富户之子汪恩甲,两个人之间其实是有好感的,萧红在哈尔滨读书时还给他织毛衣。她之所以逃婚,主要是父亲太过专横,还有就是当时家里人希望她早日结婚,而她是想继续求学的。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她困难时会向汪恩甲求助,两人为何又会同居,毕竟,前面有感情基础在。后来,汪家退婚,萧红还状告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

两人在东来顺旅馆住了很久,弹尽粮绝,汪恩甲回家求助,丢下了身怀六甲的萧红,从此杳无音讯。不管汪恩甲是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样的事的确怎么谴责也不过分。但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萧红在感情上是个主动的人,她并不是不能接受汪恩甲,而是不能接受父亲强加于人的态度。

这从她和萧军的交往中也能够看出来。坊间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说萧红每次都是大着肚子被男人抛弃了,事实上纯属以讹传讹。第一次,她是被抛弃了没错,第二次,是她选择离开了萧军,萧军才是被抛弃的那个。

萧红困在东来顺旅馆时,写信向萧军所在的报馆求助。萧军去看她,留下了一些钱和书,两个人之间的交集原本就仅此而已。就在萧军要告别时,萧红站起来,对他说,能不能留下来谈谈。这一谈,萧军为她的谈吐和才华所惊,从此演绎出了二萧的传奇。

在和萧军的感情中,从开始到结束,萧红看似是被动的那个人,其实主动权一直握在她手里。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萧军和萧红相处常有摩擦,萧军可能很有男性魅力,时不时闹些绯闻,有次外遇的对象甚至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此外他个性粗暴,甚至会出手打萧红。为了缓解矛盾,萧红在鲁迅的劝说下,一度曾东渡日本,就是为了有个冷静期。回来后矛盾加剧,萧红痛定思痛,决定与萧军分手。

萧军原本还以为她只是和往常一样闹闹,没做太多挽留,因为这个时候她已经怀了他的孩子。没想到的是,萧红居然挺着肚子嫁给了端木蕻良,二萧的缘份至此而尽。

要说萧红生命中最爱的男人,肯定是萧军。她那么爱他,却能在认识到他并不适合时咬牙抽身而退,这样的行为,能够称为‌‌“不智‌‌”吗?

我也不同意那种把萧红看成‌‌“人渣吸附器‌‌”的看法。汪恩甲勉强能称为人渣,至于萧军和端木,无论如何都没有堕落到人渣的地步。

萧军为人,英雄气极重,是他救萧红于绝境之中,并发掘了她的写作天赋,将她引领到写作路上的。从那以后,萧红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写作,这一点萧军居功甚伟。他们有过争吵和摩擦,但在这周围,始终涌动着相濡以沫的爱意。所以萧红临终时,还想着要她的三郎来救她。这样一段感情,纵然是千疮百孔,也不能完全否定。

和萧军相反,端木的缺点是不会保护女人。萧红大着肚子时,他居然抛下她一个人先去重庆,这是他最为人诟病之处。但他也带给了她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在娶她时,甚至不顾亲友的反对,执意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婚礼,尽管她当时还怀着别人的孩子。萧红去世后,他独身了很多年才再娶,后来偶尔提起她,也是眷恋不已的口吻。

这两个男人,都不算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只能算是有弱点的平常人。

萧红也有她感情上的弱点,她骨子里极热烈,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会不管不顾、全心投入,和萧军在一起尤甚。这样密不透风的爱情伤人,更伤己。

她还特别要强。萧军回忆当年与萧红的相处时曾说:‌‌“她最反感的,就是当时我无意或有意说及或玩笑地攻击女人的弱点、缺点的时候,她总要把我作为男人的代表或‌‌‘靶子’加以无情的反攻了。有时候还要认真生气甚至流眼泪!一定要我承认‌‌‘错误’,服输了……才肯‌‌‘破涕为笑’、‌‌‘言归于好’‌‌”。

这么看来,萧红有着很重的女权意识,可惜,她碰到的时代不对,碰到的人也不对。

萧红的一生,是十分寂寞的。

即使是她爱过的三个男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她的价值,相反,他们反而常常轻视她。

他们认为萧红是有才华的,可这才华也很有限,至少,在他们之下。所以,端木会叫萧红替他抄稿子,萧军会嘲笑她写的东西太过靡弱,在她去世多年后还感叹:‌‌“她的心太高了,像是风筝在天上飞……‌‌”

萧红的确是心比天高,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她从未低看过自己的创作。聂绀弩评价说她是个散文家,但小说却不行,她淡淡地辩驳:‌‌“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唯一充分肯定她的是鲁迅。他出钱帮她出书,不遗余力地替她推介,病时也陪她说笑。鲁迅以严肃闻名,可只有在他面前,萧红才回复了娇俏的小女儿态。有一次,许广平拿出很多发带,把其中一条桃红色的系到了萧红头上,鲁迅见了,郑重地说:‌‌“不要那么打扮她。‌‌”他是懂得她的,萧红那样的性格长相,确实和桃红色不搭。

有人揣测他们之间兴许有些暧昧,我倒觉得,他们很像祖孙俩。或许鲁迅毫无保留的付出,让萧红想起了她逝去的祖父。这是她在人世间唯一觉得温暖的两个人。

萧红的身后更加寂寞。

近来忽然热闹起来了,人人争说萧红,说来说去,焦点无非聚集在她和几个男人的故事上。这样的热闹,我想萧红一定是不需要的,像我这样深爱她的读者都觉得不需要。

因为这股热劲,人们喜欢把萧红和张爱玲相提并论。其实不管是在生前身后,萧红的关注度都远远不如张爱玲。这和她们所写的题材有关,张爱玲所写的痴男怨女都市百态即使过了数十年,仍然令读者有共鸣,萧红笔下的残酷世相农村风情,当代大多数读者读起来会有所隔膜。她们的文字风格也迥异,张爱玲错彩镂金,萧红则如出水芙蓉。

张爱玲也遭遇过感情上的坎坷,但很快就启动了自保机制,成全了后半生的雍容自重。

萧红不是张爱玲,她也有一双冷眼,可在看透了世界的不堪后,仍然固执地爱着这个世界。即使饱受白眼冷遇,她仍然渴望爱、渴望肯定、渴望尊重,她如此寂寞又如此热烈,世界如此清冷,她却想用自身的热量把它捂热。她想飞,现实却一直拽着她的脚不放。她是矛盾的,也正是这种矛盾,造就了她小说中的张力。

最后她终于飞起来了,借助于手中的一支笔,往故乡飞去,飞得很低很低。在天空上,她看到了什么,是梦萦魂牵的呼兰河,还是望着她微笑的祖父?

两年之后,她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从天空上坠落了下来。还好,在此之前,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飞翔。

她原本还可以飞得更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Tianyazi 回复 悄悄话 只能说:生不逢时。
童年的三月雪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文我早在“豆瓣”上读过了,作者为慕容素衣,我觉得转发别人的文应该注明ZT,这是起码的对COPY RIGHT 的尊重,不能算作自己的文章吧?文学城里好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区别了。
甜咪咪 回复 悄悄话 萧红真正的艺术家,疯狂无与伦比的女愤青,大着前一个的肚子搞新恋人。生下孩子爱谁谁,与各种渣男,暖男,老炮做爱 做爱 做爱 还是做爱。 可与美国60年代垮掉一代相提并论,而她确生活在民国。
张爱玲最牛,骨子里洋溢着不屑,不屑男人的龌龊,命运的乖张,政治的利诱,真正的大家闺秀。
候鸟的美丽星空 回复 悄悄话 感谢你的这篇文章,真好!
白菜花 回复 悄悄话 分析透彻,感动。有你这样懂她爱她的读者,萧红若在天有灵,也喜悦甘心了。
WriteItOut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你是最懂萧红的人!
胡子大伯 回复 悄悄话 大赞!以萧红的才华和成就,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怜悯她?
我也非常喜爱呼兰河传!
蒲公英的伞 回复 悄悄话 文章写得真好,剖析非常细腻到位,喜欢你的文风,包括标题!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fact 和 opinion 搅在一起,这样的文章很难读。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文章是真好,标题烂俗了点。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媒体,但凡提到个名女人,就是"比烟花寂寞"的,任何小城里有个什么事,就必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您文章里摘个自己的话,比如,世界如此冷清,就比这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