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战和爱国主义的沉浮

(2019-09-25 14:11:20) 下一个

看了央视改编的一战纪录片“天启”,其中的镜头都是将当时的影片进行着色,修正而得,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有几个方面,也改变了我对一战的印象。

对二战的历史比较熟悉,而一战就模糊多了,在此对开战情况大致作个简介。不像二战,一战的开打有点让人意外,因为并没有一方处心积虑要打仗,是一些偶然因素巧合而成。一战前,欧洲各国形成了一些盟约,签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深思,而践约时就有点机械草率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被杀,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这有点理由。俄国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依约出兵威胁奥匈,德国是奥匈的盟国,依约威慑俄国,同时威胁俄国的盟友法国,下了两张最后通牒。这些都发生在几天之内,好像都没通过大脑,你出一张牌,另一方就跟了。但就算这时候,世界上的人都还是觉得,不至于真打,只是些博弈而已。

德皇威廉二世,确实把战争看得儿戏了。奥匈是老弟,德国必须显示自己的大哥架子,所以一出手就是最后通牒,好歹俄法都是大国,怎么给你面子?而德国的军方,也太死板了,命令一下,就不可通融了。在最后通牒到期的最后时刻,俄国表达了妥协的意思,德皇和将军们一谈,将军就说,军令已下,断无收回之理!战争荒唐地按时爆发。德国依修订的计划,避开法国防守坚固的区域,首先进攻比利时,却不想想比利时是英国的盟友,这不是要再树一个强敌吗?果然,英国参战了!

和二战影片中,送别军人上战场时的生离死别的情景不同,一战初期各国军人可是兴高采烈地上路的。这里不由的不提提各国战前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年轻一代是在战争文化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尽管被誉为“魔术大师”的俾斯麦自建立德意志帝国后,以高超外交手段影响了欧洲持续44年的和平,但有关战争的知识和经验却代代相传。中小学课文宣传英雄的事迹、描述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中学毕业作文写的是有关战争的重要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威廉帝国时期大众教育的关键词是“忠诚”与“服从”。穿着盔甲、手持利剑的“日耳曼女战神”和被唤醒的“笨伯米歇尔”,他们的形象成为各类明信片的宠儿,军装则成为少年儿童的新宠,尤其是蓝白条的海军制服。1913年10月18日,在100年前打败拿破仑的地方——莱比锡,还曾举行过民族大会战纪念碑的落成典礼,威廉二世亲自出席。这场仪式变成了一场民族性的、军事性的狂欢,期间还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这一切的宣传鼓动,目的只有一个——宣扬高昂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德意志帝国建立(1872年)后出生的一代,没有参与过父辈缔造帝国的丰功伟业,他们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却有着强烈的失落感。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繁荣使年轻一代有条件沉湎于物质享受,它造就了没有宗教信仰、不追求永恒生命意义的拜物主义者和精神上的无套裤汉。现代文明的过度浸淫,又使一批年轻人开始崇尚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除了要塑造自然清新的新生活,还宣传同志情谊、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究竟年轻人通过何种途径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怀这类政治话语联系在一起呢,战争是一种方法。年轻的诗人海默尔(Alfred Walter Heymel)在1911年就发表了这样的诗篇,在“时代的渴望”中,他宣泄道:

我们缺少责任、目标和力量/这是必须有而欠缺的/自由使我们遭受耻辱/只有战争才能摆脱/和平的泛滥使我们恐惧/我们无所适从/我们渴望、我们大声地呼唤战争。

不仅是德国,一战主要参战国法国,英国的青年都爱国情绪高昂,都渴望在战争中得到宣泄,得到升华。在欧洲大陆,自1872年普法战争后,有近四十年的和平年代,而经济在这些年里以指数速度发展。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战时代,火车,汽车,电器和飞机都有了,城市生活现代化了,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爱国主义其实发源于18世纪,但彷佛有一种魔力,人类可能基因中就有个爱集体的片段,一触发就如同上了爱情的电一样,如痴如醉,虽死无悔。统治阶级当然看到了爱国主义的价值,于是蓄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一代未经世事的年轻人,那段魔鬼的基因被激活,就如扑火的飞蛾,冲向地狱般的战场!

但现代战争的的巨大破坏力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当人们对战争的印象还停留在一排排的士兵和着鼓点向前行进,步枪几分钟才能发一枪,还非常不准时,新发明的马克沁重机枪已能每分钟发射500发子弹,交织的弹雨能在一小时内报销掉五个师。在新式武器面前,士兵完全成了肉丸,人的精神毫无价值,生命也变得毫无意义。交战不到一年,战死的士兵就以百万计,还有更多的惨状连连的伤兵。而战场环境的艰苦,精神压力之大,更使士兵心灰意冷。爱国青年的新鲜感一过,被战争的残酷性所吓倒,爱国主义的雄心大志早被生存的本能所压倒。逃兵,拒战,甚至哗变的事,在参战各方都发生过。法国将军甚至不得不和士兵谈判,以决定怎么打,打多久,给多少军饷。

反战主义,反爱国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亲自参加了一战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就写道“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战士们觉得,他们被爱国主义教育欺骗了,愚弄了。而一战,也在各国反战运动的压力下,草草收兵结束了!

一战后,爱国主义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受到了广泛的抵制。提倡爱国主义是一服政坛毒药,无数的伤兵要把你撕了。但在德国,由于战败的耻辱和不明不白,给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政客一个机会,他将百倍地提高爱国主义的声调,激发德国人复仇的烈火,,但二战的事实证明,这团怒火只不过把德国人烧的更狠,更彻底而已!

国内目前拼命煽动爱国主义的烈火,真是个不祥之兆。当今中国的情形,和一战前的西方各国有的一比。年轻人已经有快三十年没见过战争动乱了,不知战争的残酷,又无宗教的mediate, 心理躁动不安,爱国主义显然是一剂毒药。重温一战历史,是有好处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常态 回复 悄悄话 呵呵,中国人不知为何而战,所以还要请赵家人亲自上场。

通州河 发表评论于 2019-09-25 20:17:59
战争而言,中国人非常喜欢和平的,这点用不着担心。
一战二战时西方国家都有宗教的mediate,为什么还打了?
朱头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narosa' 的评论 : 至少美国政府没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媒体电影还是以反战为主调的
annarosa 回复 悄悄话 美国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战争情绪浓厚。这是我的亲身观察。
没打过仗的非常想打仗。此乃人性使然。
六十年代的反战气氛荡然无存是由美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有老百姓基础的。
通州河 回复 悄悄话 战争而言,中国人非常喜欢和平的,这点用不着担心。
一战二战时西方国家都有宗教的mediate,为什么还打了?

我和一个球员聊起这些,还谈到了近500年西方的进步引领世界,他作为白人,极度惭愧地说战争死了那么多人,nothing to be proud of.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第三次世界大战老喊不打,老汉都快完了。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朱兄好文。不过这片子其实是 Apocalypse Opening World War I的译制片。原版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8uhme0o3Y
云本无心 回复 悄悄话 正如你所的,一战的发动是匪夷所思的。正是在一战后期,美国萌发了建立联合国的想法。推荐一本一战名著《巨人的隕落》,非常精彩,既忠实于历史,又扣人心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