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道途中一些问题的个人观点

(2023-09-17 02:32:19) 下一个

 

   实在讲,在佛法里修道,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应该说是一件非常事件,因为这是一条使我们从生死苦海里直接超越出去的一条路,从法相土里的人道超越到法性净土,不是寻常事件,不应该等闲视之。

     其实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我们最好是摒弃那种什么都不想付出,什么都想要得到的想法。这些年我跟着老伴走过一些地方,发现他们周围的人都是非常的勤勉,非常的精进,努力,我们的福报在周围的同事朋友之中算是比较小的,因为我们起点比较低,既便如此,我也是看到玉看在这二十多年间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尤其是在北京做博士博士后以及刚到昆士兰大学那几年,基本上是每晚都会加班到一两点。直到三年前他病退,应该说大半生都还是比较精进的,去年他昆大的教授到我们家做客半天,两个人进门不到三分钟,就坐到计算机面前讨论起了学术,那位教授都六十多岁的人了。前段时间还听一个朋友说,他们原单位的一位领导,也是六十多岁了,每天晚上还在单位加班到十一点半呢。比玉看更精进,人家那些人福报智慧那么大,尚且那样精进,况复我等。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无论福报,无论智慧,一个人得到了什么,并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如果我们欠缺什么,一定要经常自我反省,自己反思一下,用现在人的语言讲是:?自己对自己的灵魂作一番拷问″,然后自己努力地有意地去补足一下。比如如果我们缺乏智慧,我们一定要经常反思,我们是否阅读了某些相关领域的许多开启智慧的名著,经典;如果我们福报缺乏,我们也要拷问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了很多得到大福报的事情。我儿子整天两个耳朵里塞着耳机,在网上买很多成功人士出版的有声书,或音乐,行走坐卧在那儿听,有一天,年轻人摘下耳机,一脸严肃的给我说,"妈妈,你知道吗,人家那些成功人士说,一个人一生能得到的财富,就是你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的reward(报酬),你对人类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reward(报酬)就会越多。"

       我很高兴听到社会上有这种正面的声音。其实人家说的是对的,稫报就是从利益别人来的,我们对除了我们自己之外的人和社会所做的有利益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福报。

       前些年玉看在一所学校教书,经常回来给我说,说他们单位那几个办公室的人员,真让人羡慕啊,人家每天下午坐在公共区域,端一杯咖啡,几个人悠闲的在那里聊半天,整个楼道都能听到她们在开心的哈哈大笑。(西方人很爽朗,我能想象到她们聊天时开怀大笑的场景),人家学历没有很高,这么轻松就把钱挣了,我读书读到博士后,读到没地方再读,教书一个学期两三门课,出题改作业阅卷能累到头昏脑涨,眼睛冒蓝光,工资比人家高不了多少。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还有一个同事,同样博士毕业,人家没有什么论文,工资职位都比我高,我国际杂志专业学术论文发表七八十篇,没有人家工资高。我经常给他宽慰,说我们修的智慧可能偏多,但人家修来的福报比我们大。我们不知道人家很多澳洲人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我能看到人家这一生做的义工比我们多,我们应该努力也多修一些福报。

      我说的是实话,澳洲很多人他们的社会公益心比我们强,他们做的义工比我们多,他们福报比我们大,挣同样的钱,他们很轻松就可以挣到。前两天我们的一个邻居邀请我们去她们家喝咖啡,聊天,期间老太太讲到她喜欢做缝纫,末了还给我们展示了她的绣花机和工作间,原来她喜欢用绣花机缝纫机做各种式样的漂亮手工包包,做出来后就免费赠送给了来澳洲的难民。看的出来她做这项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因为她的整个一个厅里都堆满了各种布料和边角,我在心里很赞叹人家的善行,其实人家的福报都是这样一点一点,一天一天用善良的心修来的。我们两个人一直是福报比较小,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是理论偏多一些,而且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到佛法,洋洋雾雾的,直到听到师傅们讲经说法,才意识到自己的福报比较小,此外刚来那些年因为我身体不好,主要精力是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一心在修道,因此福报一直不大,这些年身体好了,也就有意的多修些福报了,而且福报也的确比以前慢慢多一些,虽比不上那些大福报的人,但修道也是足够了,无忧无虑,而且我想我的有生之年也会是继续这些事情,修福,修慧,观心,念佛。

       周围的亲友如果有人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期,我一般都会建议他们出去参访参访一些高人,或者去做一些社会义工,参访高人的好处是,有时候人家一番话,能给我们指点迷津,扩展认知边界;做义工的好处是能修福报。如果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不适合做很多社会的义工,我们可以通过孝顺父母,教育子女,在家里多承担些家务,来给自已修福,有资财通过布施资财修福,没有资财可以提供我们的体力。如果我们修了足够多的福报,得到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用个比喻,如果一个人福报库里有百分之八十的福报,想要取出百分之二十,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如果福报库里只有百分之十五,想要取出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就会是件比较辛苦的事情。因此平时就要在生活中给自己的福报库里多存积蓄,生生世世,取之不尽。

    修福报最忌讳的就是急切地想要果报,有的人刚开始修了几天善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果报,而且想要的果报还很多很大,没有立即得到,甚至他过去生的恶业恶果先成熟而到,便会抱怨因果不准确,其实不是因果不准确,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个过程,播种和收获从来不在一个季节。而且质变来源于量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好。福报不大,就在那个因上多下功夫,多做利益社会的事情,果报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轻松,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艰难。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对于大部分修道人来讲,这个世间的福报不宜修的过多,更多的时间应当多在灵性上增长智慧上出离生死上下些工夫。因为随着阅历的增多,见世间种种色相的增多,我看到有些福报比较大的人进入了佛在经上常讲的?三世怨″的模式。佛经常在经上讲这个?三世怨",就是众生在生死轮回里常见的一种状态: 第一生,因困苦而修善修福,第二生,享受大福报,兼造罪业,因为人在享受大福报的时候,有资源,有人脉,有财富,有光环,外界各种诱惑也是很大,?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啊,这些东西迷乱人的心智心神,普通人想要不被这些东西诱惑是极其困难的,一旦为这些迷困,便会造罪业,笫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我看现在很多人都不用三世怨了,一世就怨了,小时候困苦贫穷,努力学习奋斗,青年时穿越阶层,渐渐功成名就,然后是各种人性中罪的东西生发滋长,恃名望地位财富而放纵,随顺自己的欲望,进入堕落轨道,然后来生灬,有些罪业造的过多的人还没有等到来生,后半生就己经不好了。因此一个人能在中年时进入一种信仰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因为一旦成功,还能保持几分头脑的清醒。我看到一些有信仰的成功人士都在大力的做各种社会公益和慈善,这种做法比较可取,生生世世,福报不绝。

 

     修道,很多地方和世间法是一样的道理。想要出离生死轮回这个圈圈,就需要依照佛在经典上的教诫,切实去修行,持戒念佛,努力精进。而不是流于口头上工夫,一生虚度。出离生死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功夫的。

      修行的第一课,应是忏悔和持戒,忏悔,是对我们过去所有不善心念和不善行为的悔过;持戒,是修正我们往后的心念行为。

      佛的戒律,五诫十善,在修道中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既使我们盖一栋房子,都需要打一个结结实实的地基,何况是出离生死轮回这样的大事。戒律就是出离生死的地基。戒律修的不好,就如同想要在几根细木头上盖栋大房子。尤其是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有的人甚至是发了菩萨大愿,尤其应该做好扎实的基础工夫。我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曾经参访过这边很多的寺院道场,因为当时我病的比较厉害,我在光盘里听法师讲经说法,讲净土,我当时没有读过后来的很多经典,但我当时能听懂净土,也真的想去净土,而且修行也比较精进,因此我想找一个打佛七的道场,打一次佛七,以确保自己命终能生佛净土,这参访途中就在一座寺院遇到一位女居士,在寺院里讲经,她讲给我一件事,她说有一位在家女居士,很精进,前些年也和我一样,想打佛三,就是三天三夜,精进念佛,:吃饭照常,但是不睡觉不休息,一心念佛。当时寺院里没有固定的佛三或佛七,不过两位出家的比丘尼愿意护持她,愿意早晚轮班陪她打佛三,于是开始打佛三,然而仅仅在一天一夜之后,佛三便被迫取消,因为那位女居士遇到了不好的境界相。几年后我深入经藏,在抄写读诵宣化上人注解的《楞严经》′时也读到了类似的情况,宣化上人注解里讲述一个出家人在修般舟三昧时在最后一天遇到了不好的境界相。(简单说下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九十夜保持一念,或念佛,或观想佛,或观想净土,不休息,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正念,这是从凡夫这一生直接证入圣人的途径。是证圣之路,以前的修道人很多是极认真的,以前的大师有很多是修过般舟三昧的,有的甚至是不倒单,终生清醒。这般舟三昧就是当生成就的修证途经之一)。如理修证,一般在九十天之内便会证入圣境。

这些年我自己也亲自接触到过一些修行人,有一两位修证途中也遇到了不好的境界相,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是戒律修的不严谨。人倒是很真诚,也很精进,也真的想出离,但是修的太冒进,基础没打好,心太急。其实只要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切境界相都会如佛经里所讲。

      我最初听闻佛法,是在病中,因为身体的痛苦,因此出离心比较切,真心想要命终时生到净土,永远离开这生生世世的生死煎熬。我听法师们的讲经,每天都在苦口婆心的劝修行人在工作生活中把五戒十善做好,师傅曾说,"你每天在本职工作中,生活中,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了,哪怕你每天只有时间念一声佛号,命终都能生佛净土。″ 因此这边的修行人总体来讲戒律都修得比较认真。我最初修学,也是修戒律。净土宗里除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主修经典,还有一些读本,比如《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朱子持家格言,……,等等,这些读本是五戒十善的详细注脚,具体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我们应作,和不应该作,也是修行人的功课之一,这边的修行人刚开始修行都需要每天诵习这些课本。很多人是背诵下来的。需要说明一下,《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典籍,但也是学佛人入门的必修课程之一,因为这篇文章具体地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我们不应当去做,因此一直被佛门釆用。几千年来,佛门的大师们印行推广弘扬这篇文章比道教的人印行的要多的多。这是很符合佛教大乘?摄一切善法戒″的精神的。佛法大乘里有一条戒律叫?摄受一切善法戒″,只要是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世界的,无论是什么教,甚至世间法,一律推广弘扬。只是为使众生常修善法,免三恶道之苦。并不是只执着局限于佛教和佛教的典籍。因此《太上感应篇》一直是佛教的课本之一。我记得我接触到这些文章,尤其是发心想要生佛净土后,有一段时间,我天天坐在Mt cootha植物园旁边的一个叫anzac的小公园里,一片草坪小坡上,好几天盘腿坐在那里,发呆,惭愧,(因为生病,小孩被送进了收费很贵的幼儿园,)我无法做什么事情,因为读过这些文章,我现在发现以前的三十年都很昏蒙,我很奇怪,我以前为什么没有接触到这些文章呢?我一直觉得自己阅览是比较广的,后来有段时间我去寺院做义工,教一些孩子们《弟子规》等这些文章,有的家长课间也走过来,和我说,:?如果我们小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教育,人品比现在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和我当时的想法相似。

  我在anzac 公园里独自惭愧了好几天,打坐坐在那里,好几天,呆呆的,惭愧,忓悔,最后发愿,此后依佛教诫,一心修道,生佛净土。

  此后的几年,我一直在净土宗里一门深入,我每天都要用心默诵《太上感应篇》,《弟子规》,《文昌帝君陰騭文》《朱子持家格言》等等,以及佛的五戒十善,我那时候每天只念二十声佛号,早十念,晚十念,(我念佛这么多年一直习惯于心里念,嘴上从来不出声,读经读书也是在心里读,从来不会出声影响别人。)但我天天用戒律检查自己心念行为的时间很多,当我把佛的五戒十善背在心里,有意识的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心念里不善的念头其实挺多的,而且这些念头经常是自然而然地运用出来,佛法里叫"习气",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习气",遇到事情会自然而然的那样去反应,有的人很多习气会保留终身。我静下心来后,发现了自己就有很多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修行途中一些大的坏毛病很容易改正,比如看到太上感应篇里讲,不要射飞逐走,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等等等等,以前不注意,不知道,现在知道了,注意上,很快就可以改正,但是一些比较小比较根深蒂固的?习气"很难改,生活中遇到事情仍然会象以前那样去反应,自然而然的,这难免使人垂头丧气,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就专门花很多心思和时间一个一个对治这些?习气″,不停地琢磨以后遇到这类事情应当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思惟,如果应对事物随顺了习气而不是随顺理性,晚上自己就不给自己吃饭,让自己长个教训,因此刚开始那些年修行没少挨饿。经过很长时间这种刻意的反复的修正,慢慢的,一些习气就渐渐淡去了。这也并不是说我就修的完美无缺了,没有,到现在也没有完美无缺,但是我现在任何时候有了过失,我立即就可以觉察到,立即可以意识到,不应该那么说,不应该那样想法,然后每天晚上惭愧,忏悔,有时候在路上散步念佛时也在琢磨着怎么样去改正这些过失和习气。

    在戒律里很用心地修学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到自己的善心念在明显增多,恶心念明显减少,慢慢地感觉到佛的五戒十善大体上可以做到,有时候有点细节上的过失,惭愧,然后改正就行了。过失一少,心就比较安定,然后我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念佛和诵经上。

      我最初修行,喜欢打坐,跏趺而坐,家务做完后,我就会坐到外面公园里的草地上,从最初的静坐五分钟到后来一个小时左右,我一般每天上午都去草地上打坐一两个小时,但打坐时间一长,妄念很多,很多杂念,不停生发出来,自己控制无效,因此改成背诵经典,背诵《无量寿经》,而且我会跟着经文观想净土。我自从修行后睡觉很少,每天天还不亮就起床,首先读读戒律,然后是背诵《无量寿经》,一段时间后,《无量寿经》就背下来了,背下来以后就方便了,我空闲时到马路上散散步,就一路跟着背在心里的无量寿经观想净土,想佛的四十八愿。澳洲地广人稀,散步去半天遇不到一个人,很适合修行。我到寺院请了佛像和《阿弥陀经》及一些佛号的唱诵,一有时间我就坐在餐桌后面的一个椅子上,跟着经文唱诵和佛号,注视着对面墙上的庄严佛像,观想净土,观想佛,随文入观,我给家人做饭洗碗时也会将录音带的佛号打开,以自己听见的声音随着佛号观想佛。做多长时间家务就想佛多长时间。边做家务边想。我记得那时候经常给玉看和儿子蒸花糕,就是把红枣一层一层放进发面里然后蒸熟,我边蒸花糕边随着佛号想佛,不知不觉活就干完了,每次玉看下班回家来,都会跟我说,"我坐车一进jindalee的村口就闻到你的花糕枣味了。"或者说,"你又在熬红豆红枣粥了。″

      我那一段时间日常作息大约是这样的,每天早上七点钟左右给家里人做饭,他们九点钟上班上学,八点钟左右就要出发,我需要给他们准备早饭和带的午饭,上午出去打坐或听经观想净土几个小时,中午两点钟就需要给他们准备下午和晚饭的东西,这边小孩三点钟放学,小孩回家来都需要现成的饭来吃,吃过饭我会教家家两三个小时的中文,或写字,或讲些善恶的故事给他,也给他讲些人生的道理,或者抄抄《新概念英语》,还用那些学到的有限的汉字歪歪扭扭的抄写过《弟子规》,《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尽管现在看来这些道理在他后来进入他的人生轨道后如同洪流中的一些空洞的言论,但我也是尽了十分的力气和心意。十多年,就是这样度过的,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当他年龄渐老,满身疾病缠身时,突然有一天发现,这个世界上任何物质上的东西再也解决不了他身体上的痛苦,再也给予不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他或许会想起,在他童年的时候,他的爸爸早起晚归的养家糊口,妈妈曾经讲给他的那么多善良的孩子的故事,长年陪伴他画画,写字,讲故事,想起抄写《金刚经》的纯净的美好岁月,也但愿他能从这无尽的物质欲望滚滚洪流中,回过头来,观自己一尘不染光明洁净的本源心性。一心念佛,生佛净土。

   写到此处,我顺便再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就是这个关于小学生中学生三点钟放学的事情,据很多报道说国内现在都在模仿西方这种模式,给学生减负,三点钟放学,也没有家庭作业,其实这种作法有欠考量,因为很多人没有看到后果,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人普遍的智商高灵性高和我们几千年来这种从小培养的专注力和对文化才艺科学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一贯的推崇有关系,这个文化氛围很重要。而这些东西的普及传承弘扬都需要小时候和青少年时候的长期的熏习和练习,我们的中小学生背着个沉重的书包点灯熬夜是有些过分,但是三点钟放学书包里空空如也不觉得轻浮了吗?其实取个中间值或者效果最好。我在家家小的时候看到他每天背个书包去上学,上学时书包里背着一盒中午的饭,三点钟放学时背回来一个空饭盒,没有课本,没有家庭作业,什么感受,一声叹息,个人无力回天,我只能在他三点钟放学后陪他几个小时,学学汉字,讲讲故事,抄抄《新概念英语》,抄抄《金刚经》,否则连半个小时的注意力都集中不了。外面有那么多的诱惑,好吃的,好玩的,无所事事的晃来荡去,现在还有手机,电脑,游戏,读书?多么乏味辛苦的事情。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有青少年这么一段时间是在悠闲中度过,再不读点书,学点才艺,恐怕往后余生再也装不进去什么美好的东西,那时候可能遍地都是"任己见,昧理真″的孩子,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反智,恶美,以丑为美,以恶为美,这种小时候轻松快乐教育的后果难道会是比小时候多读些书,多学些才艺更美好的事情吗?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时间要吃些苦,小时候不吃苦,老的时候可能就要吃苦,人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舒适的事情,慎之慎之。          

          其实西方很多私校也是比较严格的,人家的精英也并不是放任自己的后代的,人家的孩子是每年花好几万送进私立学校的,人家的课余也是要学一些才艺的,那是用钱堆出来的。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就是人家思惟清晰,人家的头脑并不是糊涂的。不是随众的,人家是具备很多优秀品质的,包括对事物的各种清醒的认知程度。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那些成功的人每年花很多钱送孩子进私立学校,而不是送去免费的公立学校。而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是需要排队的,我们刚到澳洲时遇到一对夫妇,女主人说,我们在我们的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给孩子排上了到最好的私立学校的队,因为想进去的人太多。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大,如果也跟着全民快乐教育,真担心快乐着快乐着就快乐不起来了。

       家人晚饭后做完家务,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时间,继续的诵经念佛,随着我观想和念佛的日久功深,后来不需要录音带里的佛号我也能自然而然的念佛。我念佛己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做饭洗碗做家务做任何事甚至睡觉,都能在心里自然而然的念佛,我晚上是心里念着佛睡觉的,醒来第一念就在自然而然的念佛。而且我坐在餐桌旁边的椅子上观想佛和净土的时候,门外路过的汽车的声音都在念佛,有一次我带着玉看和孩子游Mt cootha植物园,那里有几处不大的人工小瀑布,那三个小瀑布也在念佛,后来我疾病发作,呼吸困难,我就日以继夜的念佛了,白天给家人做饭洗碗在念,晚上在后院里来回散步的念,三四天以后,病情开始好转,我大约念了十来天吧,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估计是十多天。一切就恢复了正常。这其中我怕家人担心,假装躺在床上睡觉过一会儿,其实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在心里念佛。但好像真的迷糊着了一会儿,睡梦里我听见窗外的树上的鸟儿在念阿弥陀佛,随后整个天空都在念佛。可以想象到我是专注到了什么程度。事后有念佛的人问我如何能做到如此专注,我给他讲,死亡,当一个修行人到了死亡面前,还会生出其他想法吗?

     这里说一句关键点,我不是想让病好起来而好起来的,我是真的想去净土而好起来的。至诚心,大愿力,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是修行关键。

     接下来就是很多年的抄经抄注解,抄了很多年,但是说实话,抄归抄,我那些年一直不能理解佛经,因为佛经里有很多地方不易理解,只有修证过的人才能理解,比如有时候佛讲空,有时又讲有,有时又讲空有不二,现在我当然知道,佛有时是在讲心性,有时是在讲现象,物象,有时是在讲从心性照见万象,但是我初读大乘时是不明白的。又比如,我一直都在听师傅们讲,要修证,要精进,要用功,但是我在佛后期的经典里,好像是《大般涅槃经》里,读到佛讲众生若供养一位无修无证的道人能得无量福,感觉这无修无证境界也很高的,我记得当时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修行人到底是要修要证呢,还是要无修无证呢?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要修要证和无修无证是两个修证阶段。我用个比喻比较容易懂,一个精进的打铁匠打了三十年的铁,天天打,月月打,年年打,打了三四十年,然后打一件工具,几锤子下去就成了,功夫到了,如果一个初学的人,问这师傅,我怎么打一件工具,师傅会说,很简单,就这么几锤子下去就行了。但是你让这初学的人去试试,你几锤子,再加几十锤子也不行,你就是三年以后几锤子也打不出来,只有你像师傅那样扎扎实实打上三四十年,你才可以像师傅那样说,几锤子就行了。这个无修无证就是有修有证的最极致的阶段,所谓任运而行,自然而然,是功夫炉火纯青的极致状态,不修也在修,不证也在证,如果一个修行人一上来就说我无修无证,就是佛,那不过是愚痴而已。该怎么生死还怎么生死。

    佛法和世间法很多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践行出来的知见和模仿出来的知见确实是有区别的。我爱人在大学工作时曾经带过一个博士生,教他学编程,一步一步教,学生亦步亦趋的学,有一天,我老伴在演示的过程中不小心点击了一下不需要点击的一个按钮,发现后立即退出,继续往正确的方向教,没想到那个学生每次做到那个阶段都会点击一下那个不需要点击的按钮,就好比老师教学生唱歌,唱到一个地方突然嗓子痒了一下,咳嗽一声,学生每次唱到那个地方他嗓子不痒也会咳嗽一声。其实是不需要的。但学生往往不知。世出世间法,道理是相通的,践行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佛法里真修实证过,既使他和别人讲世间法,那也是佛法,没有真实功夫,你既使天天给人讲佛法,那也是佛的法,不是你的法。

     最初在佛法里修学,不宜读很多的经典,读的多了,头脑就乱了,最初应一门深入,戒律做好了,一心不乱了,可以慢慢广泛阅览,开明解慧,读了很多经典,没有切实的戒定慧功夫,增长狂慧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