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国将帅杂谈(一) - 55年授衔

(2015-09-14 05:40:57) 下一个

关于55年授衔,话题一直不断,相当一部分爱好者对1955年授衔情况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经常有某人是否低授、某人是否高授的评判,但却并不很清楚1955年授衔基本原则依据。

现在主流的讲法是1955年授衔基本以1952年干部评级为依据。1950年11月全军第一次干部大会决定:我军干部先评定排连营团等军队级别。1951年2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全军所有干部评定个人级别,并为今后实行军衔制度奠定初步基础。主要评级依据是"德、才、资"。1952年3月确定军队干部级别分9等21级:

一等: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

二等: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军委委员级

三等: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

四等: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

五等: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

六等:正团级,副团级,准团级

七等:正营级,副营级

八等:正连级,副连级

九等:正排级,副排级

职务与评级标准

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一般应在正副准兵团级内确定,个别资深的副司令员、副政委得评为军委委员级。

大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一般应在正军级至准兵团级范围内确定,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正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一般应评为副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干部部长:一般应评为正军级至准兵团级,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兵团及相当于兵团之二级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一般应评在准军至正军级范围内评定,个别不适应者应酌情降低。

军、师、团三级干部:各按正、副、准三级评定,各级正副参谋长、政治部正副主任一般应评为准级;副职干部一般应评为副级;正职干部一般应评为正级。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亦可按现职高评或低评一级。

营、连、排三级干部:各按正、副两级评定,但因其德才条件不同,可酌情按现职评高或评低一级。

而当时高级将领评级情况如下(仅列出元帅,大将):

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3人):

朱 德(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彭德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林 彪(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7人):

刘伯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贺 龙(西南军区司令员)

陈 毅(华东军区司令员)

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兼中南军区第一政委)

徐向前(总参谋长)

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中南军区代司令员)

军委委员级(8人):

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

正兵团级:

王树声、许光达

据此结论,军委主席、副主席、总司令级,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级为元帅,军委委员级为大将。。

上述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够全面。其实,如果关注一下党史,根据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基本可以推断未来的元帅和大将: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按选举得票多少为序,票数相同者按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1945年6月-1950年10月)、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陈云、徐向前、关向应(满族,1945年6月-1946年7月)、陈潭秋(已故)、高岗(1945年6月-1954年8月)、李富春、饶漱石(1945年6月-1955年3月)、李立三、罗荣桓、康生、彭真、王若飞(1945年6月-1946年4月)、张云逸、贺龙、陈毅、周恩来、刘伯承、郑位三、张闻天(洛甫)、蔡畅(女)、邓小平、陆定一、曾山、叶剑英、聂荣臻、彭德怀、邓子恢、吴玉章、林枫、滕代远、张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谭震林、薄一波、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1945年6月-1946年4月)

中央候补委员:(按选举得票多少为序,票数相同者按姓氏笔划为序)

廖承志、王稼祥、陈伯达、黄克诚(1945年6月-1949年3月)、王首道、黎玉(1945年6月-1950年6月)、邓颖超(女)、陈少敏(女)、刘晓、谭政、程子华、刘长胜、粟裕(侗族)、王震、宋任穷、张际春、云泽(乌兰夫,蒙古族)、赵振声(李葆华)、王维舟、万毅(满族)、古大存、曾镜冰、陈郁、马明方、吕正操、罗瑞卿、刘子久(1945年6月-1950年6月)、张宗逊、陈赓、王从吾、习仲勋、萧劲光、刘澜涛

中央委员中,元帅10人全部在位,一人大将张云逸。候补委员中,大将6人:黄克诚,谭政,粟裕,罗瑞卿,陈赓,萧劲光。至于其他3位大将徐海东,王树声,许光达不在上述名单。

王首道,王震,宋任穷,乌兰夫,吕正操,张宗逊,万毅也在上述名单中,但55年授衔上将,万毅为中将。

所以元帅10人无可争议。有人说粟裕如果不让帅,可为元帅。其实,根据上述名单,有胖帅在,是轮不到粟的。所以,粟只能做大将第一人。

再看一下大将,根据上述名单,张云逸,黄克诚,谭政,粟裕,陈赓,萧劲光7人,或为土地革命时期有过军团(或相当于军团)一级职务,或战功卓著,争议不大。其余3位大将,徐海东参加过黄麻起义,虽然出身鄂豫皖四方面军,但早于红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部队改编为15军团,毛与中央红军到陕北时,贡献巨大,由此作为陕北代表,位列大将。(陕北另一代表为高岗)。王树声以红军时方面军级的职务成为为四方面军的代表而授衔大将,好像也没什么争议。唯一有争议的是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许光达,有人说应该是肖克。其实如果许光达平不了大将,也应该是王震(另一个应该是李先念),轮不到肖克。第一,肖克不在上述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之列;第二,肖克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第三,肖克,王震的红六军团出身中央红军,严格来讲是红一山头,代表二方面军和湘鄂边和洪湖根据地有点勉强。所以,馅饼就落在许光达头上了。

再看其他几位,王首道是四方面军山头,宋任穷,张宗逊一方面军,吕正操,万毅出身东北军,无红军经历,乌兰夫基本没什么军队职务,弄个上讲都勉强,根本不可能指望大将。

所以55年授衔,10个元帅10个大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多不少。其结果在1945年就已经定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瀛客 回复 悄悄话 非常赞成“诚信”的观点。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部分有救国救民思想的仁人志士,刚开始他们有着仁慈之心,有着雄心壮志,可是一旦进入一个利益集团,人的善的一面在不断消失,恶的一面在不断增长。那面大旗太吸引人,以致人的善恶好坏真假的分辨能力丧失了。他们干了几十年与自己的初衷相反的事情,大部分人到死都没有察觉。
老朽 回复 悄悄话 大同小异的东西不知看过多少遍了,还有人乐此不彼的继续写,能有什么新鲜的?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这些人不都是坏人,其中一些人年轻时也是心怀救国救民的志向,只可惜他们建立的政权却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最坏的政权,尤其是这个政权统治的前30年。他们对中华民族致以断筋碎骨性的重创,致使中华文明在华夏大地消失殆尽,成为世界少有的崇尚谎言的国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