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饶毅与陈竺如何帮助哈医大造假; 事实真相(三)

(2016-11-23 01:23:23) 下一个

痛心!发明人如何一言不发就成千古恨
原创 2016-07-17 王进 健点子ihealth
最近网上有文章披露,砒霜治疗白血病这一医学临床的重大发明将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主要得奖人将是张庭栋教授和周晋教授.

但笔者认为,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这一名扬海外,造福世人的药物的发明和发现,按照国际惯例,应该主要是韩太云药师的功劳。原因如下:

首先是发现的过程。文革期间的70年代,韩太云药师和他的好友,外科大夫赵亭忠在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期间,发现了民间配方居然救活了医院原先放弃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

出于好奇,他们把该民间郎中的祖传配方拿回医院。韩太云药师花了了许多精力和心血,将本来是有多种成分的栓剂,改称肌肉注射,后来又改成静脉注射的剂型。

当时,这个药的主要有效成份,也由最开始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加蟾蜍粉和氯化汞,改为仅含其中的两种,即:砒霜+氯化汞的713注射液. 

给药方法也是从肌肉注射到静脉注射,外加葡萄糖或其他缓冲液滴注, 使得给药变得更加方便,同时减少病患负担。

这一制剂的研制,经过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张庭栋等许多临床医生的病理和检验的努力,才逐步发现这是一款治疗急性早粒白血病的特色救命药,最终经过上海瑞金医院王振义,陈竺教授等医生的进一步临床验证,发表在英文医学杂志,以及在国外学术会议上报告后,这一成果才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并开始在欧美等国开始进行临床试验,最终成为全球知名的治疗急性粒型白血病(APL)的特效药,每年挽救着数千患者的生命.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这一成果的主要贡献者和发明者归属一直存有争议。
 
孙鸿德和张鹏医生对医院在发明者归属上有严重分歧和异议,而且打过多起多轮官司,最终一路打到最高人民法院.结果还是不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对于当年从事这项研究发明工作的人来说,这样的局面都让人十分痛心而感到遗憾. 

幕后英雄 

令笔者感到最遗憾的是,这项科技发明的真正功臣,药物的主要发明者韩太云药师,在1987年过早离世,仅仅56岁.
?
(韩在云)
据韩太云药师的家人和同事反映,韩为人低调,做事严谨,很善于做药物研发,处方量极大的双黄莲也是他的发明.
 
他儿子曾经为问他,为什么不多写些文章发表。他说,药物研发是很讲究科学严谨的,在没有足够药理,药效和临床数据之前,在有校成分对比试验做好之前,结论不能下过早.
 
所以 他仅仅写过很少几篇文章,没有刻意去表现他在这个领域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和重大贡献.

当哈医大决定要用专利来保护这一成果时,发明人成了张庭栋,根据专利文献,这些专利权利要求和发明细节,几乎与张的发明没有关系.

张庭栋医生的最大贡献是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急性早粒白血病,这也是在韩太云药师发明和改良713注射液后,通过临床验证取得的成果,药物发明仍然应该是韩太云.

即使临床医生有重要贡献,第一发明人也应该是韩太云,这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的.  比如,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病毒HPV疫苗的发明者周健, 并没有因为英年早逝和没有参加临床验证,失去主要发明人的资格。

张庭栋医生作为唯一发明人,是很不合理的。哈医大方面是欠考虑的,也给事后的纠纷埋下伏笔,种下苦果.
 
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在核查发明过程的原始记录和试验数据,一定要经得起核查。发明人的构成和真实贡献都必须客观真实。否则专利拿到也可以被判无效。

国内学者如北大的饶毅教授曾经对此案做过详细文献综述和调查分析,也发了文章. 但遗憾的是,他的文章仅仅是根据文献,而不是像知识产权法庭和投资机构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做详尽的尽职调查。这些尽职调查至少要核实当事人,而不是仅仅凭文章发表的日期和署名.

一点希望

笔者至少对10余名当事人做过访谈,这些访谈对内幕更加增进了了解,但是还是不很全面.

笔者无意否认张庭栋教授的重大贡献,也无意让人们忘记,在这一重大医学临床发明成果的诞生过程, 有许多无名英雄,有太多的集体奉献与合作,这与当年胰岛素与核酸合成有类似的地方。

只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凭借这一案例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把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原始记录好好整理保存,保留人证物证和实验记录,避免以后的纠纷.

这一点我们可能需要好好学习西方学术机构和医院,尤其是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 要成为创新创业大国,发明人申报体系不建立,观念不改变,纠纷不厘清,将后患无穷.

笔者与韩太云及其家人素不相识,谨以此文向韩太云药师致敬, 并向其家人致以亲切慰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