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风清·,山高水远,岁月风华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给你讲一个德国传奇
个人资料
正文

文革往事1

(2016-02-26 05:15:08) 下一个

说是趣事,不知是不是应该和着眼泪说。 

     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文革期间是被严格禁止绝对扼杀的。岂止禁止,资产阶级思想被整个社会严防死守,简直斩草除根,一点生存的空间都没有。

1967年,经过一年前暴风骤雨般的六月风暴和疾风骤雨的红八月抄家杀人破四旧,我们被送到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插队落户整整一年多了。回京探亲,却有诸多见闻。

    经过一年的沉寂,电影院终于有点复苏迹象。中国人一年来疲于奔命忙于文化大革命,夺权造反,没人顾得上拍摄电影。文化部门解禁了几部歌颂列宁,斯大林的所谓革命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虽为革命电影,内容多为任意编造,无耻吹捧伟大领袖的桥段,但无意之中,影片中难免露出些许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也是苏联当年革命没有中国彻底的缘故,【列宁在1918】影片中,就穿插了一大段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双人舞。这段芭蕾舞片段,使得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年少女大开眼界,如饮佳酿。很多当时的青年人忍受当时很昂贵的价格买电影票,就为了观看这个片段。电影院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像。当放映【列宁在1918】这部影片时,电影票很快销售一空,门口竟然出现等退票的人。但当37分钟后,电影放完芭蕾舞剧片段的镜头时,许多观众立刻起身离场,后半部影片几乎无人观看。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把所有零钱都买了这部电影的电影票,前后一共进入电影院27次,每次都是看完芭蕾舞片段就离场。我没有他阔绰,遗憾地只看过两三场。

 

      有一天,我们大院几个关系不错的孩子聚在一个朋友家,聊天之中,说到30年代的上海滩。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时上海谭是冒险家的乐园,是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聚集地,心中充满了向往。大家聊起30年代上海滩最流行的李香兰独唱的【夜上海】。有一位朋友说,还有一首当时上海舞厅流行的歌,他哼了几句,

     红的灯,绿的酒。

     。。。。。。。

     唱到这里,朋友忘词了。这时,他妈妈从屋里走出来,顺着他的音调唱到

    花样的娇艳,柳样的柔。。。。。

       朋友的妈妈娇小白皙,一看就是上海人。当年朋友作为局长的父亲·,丢弃农村的妻子,与来自上海千娇百媚的女秘书结婚,虽然是共产党高干,记忆力仍对30年代上海滩的靡靡之音念念不忘,及时满足了我们这些傻小子对30年代上海滩的神往。

 

       xxx是我们同大院的哥们。我们一个大院长大,小学就在一同个班上课,中学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发小。他到东北兵团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xxx热爱艺术,到东北兵团后,依然作画不断。他父亲是老革命,局级干部。来自上海,家里四个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老三和老四是模样非常俊美的姑娘。一家人富有教养,互相尊重,互相亲亲爱爱,小日子过得甜甜美美,那时,每天早晨乖巧甜美的小妹妹一声柔柔的 妈妈再见,让我着迷了很久。

     xxx到东北兵团后,本来满怀热情,要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但残酷的现实很快摧毁了他,他开始把视线瞄向低挨的草棚,荒蛮的田野,饥饿的人群。被连队发现,受到批判。这时,他爸爸由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部里关进牛棚,妈妈也失去了自由。没有爸爸妈妈的供养和管理,原本颇有教养的四个子女混进肮脏的社会。吃饭成了孩子们人生第一个大难题,但他们选择了一条最便捷的道路。两个妹妹长得水灵,很快进入附近顽主的视野,很快,妹妹们堕落了,金钱滚滚而来,大哥也接受了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一家四口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艳之家。一年后,父母亲被从牛棚释放回家了。一进门,他们就愣住了。他们看到,好好一个家,被这几个良好教养的子女们糟蹋成一个肮脏的流氓窝。他们懊丧,痛心,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开始,他们本以为自己身份高贵,为人父母,在孩子们面前还应该有点威信。没想到大儿子满不在乎地说,没你们,我们活得更好。平时最乖巧的小妹妹从地面抄起一块板砖,斜眼看着他们说,你们要是胆敢干涉我们,我这一板砖拍花了你们。流氓腔十足。父母面对这种场景,惊慌失措,老泪纵横,却也无可奈何了。

 

现在很有一些人再次怀念文革。好像文革时期,中国就强大了,进入天堂了,事实是这样吗?

 

 今天先写着三段吧。有时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