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绝对就是不二(作者:澄海)

(2014-10-13 11:09:32) 下一个


绝对就是不二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一)


 作者:澄海(台湾)


  吴经熊博士所著《禅学的黄金时代》(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9年版),对禅宗从达摩到五家分派,有很完整的讨论,并且提出他个人的独特见解,在众多的禅宗史上是一部必读的书,也很受一般研究禅宗史的人所喜爱。


  本文仅就该书的第三章「中国禅的始祖──惠能」及「第四章惠能的伟大贡献──顿悟法门」,提供个人研究心得,希望多少厘清对禅学的认知与实践,并可以促进大家对禅学研究的兴趣。


  第三章关于六祖闻法、授法至开法的经过,大致上依据《坛经》<行由品>,及<顿渐品.神会篇>。问题出在内容的认知与取舍不全的部份。


  第一、惠能本不识字,却因听人持诵《金刚经》即开悟,这个开悟是什么?本章没有交代。而六祖面见五祖弘忍,向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常生智慧,不离自性」,表示智慧由自性产生,两者关系如何,本章也没有交代。况且弘忍为了衣钵传人,以偈取舍,惠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上述闻经开悟;到常生智慧,不离自性;碓米八个月,这是连贯性的成长过程,前后有何因果关系,本章也没有交代。


 


  这是教门与宗门重大的歧路:教门重视的是因缘法,即般若慧,而宗门重视的是睹明星而悟,开悟即见性。


  钱穆先生比较细心,但不知宗门的奥秘,只能以初悟、更深一层的悟,到空的悟,做一个时序的推断。其实,闻经开悟即见得自性,「常生智慧,不离自性」是般若的深化,到了「本来无一物」,已经扫荡了相对意识的干扰。同一悟,质本同,差别在保持的能耐。


 


  第二、《坛经》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吴博士把它忽略掉了。这句话是「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这句话是宗门的宝珠,以心传心是宗门的殊胜处,虽然自宋末就失传了,元朝的高峰妙及中峰本都有这个本事,但失传了。现在安祥禅就是这个法门,亲证法益的超过几万人,是可以透过实验而证实的,是千真万确的顿悟的法门。


 


  第三、三更付法,五祖弘忍为六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突然大悟,「才了解宇宙万物都不离自性」,吴博士将大悟偈简译得相当好:「我何必去思考,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何必去攀缘,自性本来就没有生灭的!我何必去追求,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何必去怀疑,自性本来是没有动摇的!我何必去贪恋,自性本来就能产生万法!」


  吴博士译得好,译得妙,可惜戛然而止,不能有更一层的体会。这偈是惊天动地的生命的回响,是生命动势的赞叹!般若就是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真实面貌(实相)。这个偈让我们明了并体证了生命的永恒,远非目前分子生物学所谈论的范围,故说禅是生命学,不是思想、知识论而已!


  这一偈是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同一鼻孔出气,有这悟,人间成佛才有可能,如果没有证悟,都是理性悟,是理性佛,不是真佛。有此一悟,才是「天人师」。


 


  第四、五祖付法之后,讲了一句话:「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非常的重要,吴博士只引用一下,没有再度发挥申论,非常可惜。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没有「自性」就没有生命,不能生万法,得法的禅师要怀抱感恩的心情,为救渡有情众生而营生,缺乏丰富感情的人,对生命冷漠,对众生冷漠,只肯躲在自己的保护圈中过着小乘的独善其身的日子,那是焦芽败种。要撑起脊梁,对众生下菩提种子,让他们在时机成熟时也能获得无生法忍。


  这是人间成佛的庄严誓言,禅宗是从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走向菩萨道的最可靠的道路。只有见性才能以自己的经验阐叙法义,才能开拓天人大法。


 


  以上四点是对第三章的回响。其它若干小瑕疵,例如五祖送六祖一段路,是美化的句子,因为黄梅五祖寺到九江驿道路非常遥远,一夜根本到不了,故事情节美丽而动人处在师徒原为一体啊!


  又他引用忠国师的公案,其实是错的。南阳忠国师应该属于牛头宗法融一系的禅门巨匠,忠国师与道一禅师等互别苗头,气势非常盛,后来归并于南宗禅宗。又公案之论述非本文范围,故不再赘言。


  如果有些考虑欠周的地方,恐怕谈到惠能隐于猎队,他认为:「可以想见在这段期间,他更加深了悟力,同时为了增进对经典的了解,以作为将来传道之用,他很可能读了不少经书。」完全属于臆测,未免画蛇添足。如果了解禅宗重视保任,涤荡人无我、法无我,又何必多此心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