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正文

游记:马耳他印象

(2017-02-24 10:00:29) 下一个

英国的冬天阴冷潮湿,久而久之觉得人都要发霉。恰好女儿学校期中放假一周,跟夫人一商量,决定找个暖和的地方去度假。看看旅游公司网站里玲琅满目的目的地,一时反倒决定不了去哪里。正好有个朋友提到马耳他是个不错的旅游度假地点,不禁有些好奇。去TripAdvisor上看了一下介绍和游客评价,决定就选这里。

我们的客机清晨从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起飞,越过英吉利海峡,由北向南飞越法国全境,然后沿意大利西部海岸线一路向南飞行进入地中海,飞机舷窗外的陆地被蔚蓝的大海取代。距离起飞大约三个小时之后,机长通知即将抵达马耳他。向舷窗外望去,一片土黄色的陆地出现在前方。随着飞机逐渐降低高度,地面上的景观也逐渐清晰。岛上基本看不到农田,只有大片密密麻麻的住宅区,和犹如蜘蛛网一般的道路。

飞机很快降落在马耳他国际机场。这是岛上唯一的客运机场,只有一座不大的航站楼,也没有登机廊桥,所有的飞机都停在距离航站不远的停机坪,然后乘摆渡车前往航站楼。停机坪上看不到大型宽体客机,都是737和空客320一类的双发单通道飞机,满载着来自欧洲各地的游客。

下了飞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热。尽管还是二月寒冬,当天的气温仍然在摄氏16度。我们早上从家里出来都裹着厚厚的防寒服,在这里根本穿不住。难怪欧洲人都喜欢来这里度假,抬头就是蓝天白云,低头就是清澈见底的浅海,实乃人间仙境。

当地的旅游公司安排了车辆送我们前往酒店。派来的小巴又脏又破,很像十多年前中国城市里到处可见的个体运营小巴。好在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的景色,倒也没有在介意。去酒店要横穿首都瓦莱塔,城里堵车挺严重,走走停停将近一个小时才到。

马耳他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全部国土面积只有316平方公里,排世界第212位。全国由五个小岛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戈佐、科米诺三个岛有人居住。面积最大的马耳他岛,大约245平方公里。全国人口45万多,排世界第171名,人口密度达到1282人每平方公里,排到世界第七位。人均GDP大约3万7千美元。旅游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主要支柱产业,每年要接待160万人次的游客,是本国人口的四倍。

别看这个国家不大,却地处地中海咽喉的战略要冲,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岛上有记载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从公元前10世纪(中国周朝初期)起,马耳他先后被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和古罗马统治。从公元9世纪(中国唐朝中后期)起,马耳他受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诺曼人的统治。

公元1523年(中国明朝中叶),来自欧洲大陆的圣约翰骑士团自罗德岛移到此地,在此成立马耳他骑士团 。1565年在这里发生了赫赫有名的马耳他围城之役,几千马耳他骑士和当地居民一道挡住了阿拉伯奥托曼帝国数万大军的围攻,从而成功阻挡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势力向西欧的扩张。从此骑士团在此扎下根来,称为一个事实上的国家。

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和平之后,公元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马耳他,把马耳他骑士团逐出。岛上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军洗劫一空(跟后来在圆明园一个操行),从而遭到马耳他人的痛恨,仅仅两年之后,法军就被英国人驱逐出岛。1814年马耳他岛正式成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马耳他在英国统治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中,马耳他跟盟军一道英勇地同轴心国作战。二战结束后, 马耳他于1964年宣布独立。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改为共和制,设立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2004年,马耳他加入欧盟。2008年,马耳他加入欧元。

数个世纪来不同国家和文明的交替统治,让马耳他文化成为数个不同文化相互接触融合的产物。走在岛上,可以感觉到鲜明的地中海和南欧文化对当地建筑、饮食、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影响。而这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却带有鲜明的英式特色。英语和马耳他语是并列的官方语言,马耳他也是欧洲极少数采用靠左行驶道路的国家。将近90%的马耳他国民会讲英语,66%的人会讲意大利语。

在马耳他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游览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包括首都瓦莱塔(Valletta),塔卡利民俗文化村(Ta' Qali Village),古城麦地那(Mdina),和位于圣保罗湾的马耳他国家水族馆(Malta National Aquarium)。

塔卡利村位于马耳他岛中部,以前是英国皇家空军位于地中海的一个空军基地。五十年代英军撤离之后,这里修建起国家体育场,国家公园,和一个集贸市场。 2011年,美国驻马耳他大使馆也从城里搬到坐落在这里的新馆址。当地人传说,大使馆里有很多秘密设施,是美国人控制地中海的大本营。

当年基地的兵营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被改建成制作出售当地手工艺品的工厂和商店。和国内的旅游团一样,我们也免不了被导游带到这里“被消费”。先参观了当地著名的玻璃工艺品工厂,然后又观看手工银首饰的制作过程,最后被带进纪念品商店。我们随便挑了几样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价格不算便宜,但也算是留个纪念吧。

当年英军兵营改建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旅游纪念品商店内的玻璃工艺品

大多数马耳他人都信奉罗马天主教,并且以虔诚而闻名。一个小小的岛国竟然有365座教堂。我们参观了位于莫斯塔的圆顶大教堂(Rotunda of Mosta)。教堂的无支撑圆顶号称欧洲最大,世界第四。二战中这里遭受德军飞机轰炸,其中一枚炸弹击穿教堂圆顶落进室内,在地面反弹起来又击穿圆顶的另一边,最后落到教堂外的广场。教堂里当时有两百多人正在做礼拜,但是万幸炸弹竟然没有引爆。当地人都坚信这是天主的保佑。导游还特地指给我们看圆顶上两个弹孔修复后的痕迹,比周围原来的瓷砖颜色浅一些。

如果说莫斯塔圆顶大教堂只是有个壮观的屋顶,那位于首都瓦莱塔的圣约翰大教堂就只能用金壁辉煌来形容了。这个大教堂于1565年围城之役结束后开始建造。外部朴素平淡,内部装饰却是极其华丽,到处都是雕梁画柱,连地面都是用石头拼成的图案。教堂内除了主堂之外,还设有八个小堂,分别供奉当年圣约翰骑士团的八支力量的主保圣人。

说到宗教,就不能不提当年统治马耳他两个多世纪的圣约翰骑士团,也叫马耳他骑士团或者医院骑士团(Knights Hospitaller)。它是最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骑士会之一,也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另外两个是圣殿骑士团(看过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应该都知道)和条顿骑士团。

圣约翰骑士团最初由一名法国贵族和他的同伴成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本来的是在耶路撒冷为照料朝圣者和伤病员的一个慈善组织(所以也叫医院骑士团),后来逐渐演变成天主教会驻扎在圣地耶路撒冷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骑士团的口号是“守卫信仰,援助苦难”(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

在巴勒斯坦被阿拉伯人击败之后,骑士团于1291年撤往塞浦路斯,随后驻扎在位于希腊爱琴海的罗德岛,继续抗击向欧洲扩张的阿拉伯穆斯林势力。1522年,来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十万大军西征罗德岛,岛上七千骑士团成员坚持抵抗了六个月,最后与土耳其人达成协议,撤回欧洲。

1530年,奉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命令,圣约翰骑士团来到马耳他岛,在这里建立了马耳他主权骑士团(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简称S.M.O.M)。此后数年,骑士团与奥斯曼帝国数次交战,最终在欧洲援军的支援下在海战中彻底击败奥斯曼帝国。从此马耳他骑士团在地中海横行无阻,象征骑士团八支力量的马耳他八角十字也成为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标志。

1798年,马耳他被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之后,骑士团被迫从岛上撤离,从此在欧洲四处流亡,最后到达俄罗斯投靠沙皇保罗一世。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骑士团没有被允许回到已经是英国殖民地的马耳他。1834年,骑士团把总部迁移到罗马,建在那里的马耳他宫成为这个组织最后唯一的合法领土。骑士团也不再是一个军事组织,而是专心经营慈善事业。今天,马耳他骑士团在联合国仍然享有永久观察员的地位,作为一个准国家继续存在。

古城麦地那,又称寂静之城(City of Silence),当年马耳他骑士团统治时的首都

首都瓦莱塔的街道

马耳他政府大楼

St Julian市区夜景

短短几天时间,我已经完全被这个地中海的明珠所征服,不论是它温暖的气候,丰富多彩的文化,引人入胜的古迹,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是诱人的美食,都让我留恋不已。在飞回伦敦的飞机上自己暗暗决定,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再次造访这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harebear 回复 悄悄话 喜欢瓦莱塔的街道的那张图片,狭长起伏,两边都是诉说着历史的建筑,直通蔚蓝的大海,夏天在那里走走,呼吸着清新的海风一定很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