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荆轲和汪精卫

(2013-05-12 16:06:24) 下一个

荆轲和汪精卫

 荆轲和汪精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嘿嘿,我想我必须不得不请大家把自己对他俩儿的个人感情稍微放下一会儿,只看事实和证据。

 这里我只举两个重要的荆轲和汪精卫相似的地方

 一,他俩儿都会写诗

 特别是他俩儿的诗不仅都为很多人喜爱,至今还感动不少人,虽然不包括我,嘿嘿,我就不在这里抄了。

 二,他俩儿都是他们的敌人讲的

 先说荆轲,他的故事传来两千年了,家喻户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方式讲,包括大片都可以说传遍全球了,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讲了。

 但是,我必须简单的说一下我说“他俩儿都是他们的敌人讲的”意思。

 荆轲的故事相当于公司A的CEO雇刺客荆轲去杀公司B的CEO,然后荆轲进了公司B的办公楼,后来的故事是B的CEO文武双全亲手挥剑斩刺客于脚下。

 没办法,荆轲进了公司B的办公楼,后来的故事只能是公司B来讲。

 事实如此,如果你相信荆轲,你就必须相信秦始皇讲的荆轲的故事,即便完全可能是秦始皇加的私货你也得信,那就是秦始皇文武双全亲手挥剑斩刺客于脚下。

 再说汪精卫,他的故事是清朝朝廷讲的,也就是说朝廷以刺杀摄政王的罪名抓了他,因为我不知道汪精卫做了什么具体的刺杀摄政王的事情,所以,我百分之百诚心实意滴请求任何网友,如果你知道汪精卫做了什么刺杀摄政王的事情,还请告诉我,先谢谢啦!谢谢啦!

gulala网友说的多么好啊,gulala网友说:“原来朝廷抓汪哥儿是为了找女婿, 找他作诗填词”,就是嘛,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故事是清朝朝廷讲的,嘿嘿。

 但是,有一个清朝朝廷讲的故事大家没注意,那就是没有严刑拷打gulala网友称的汪哥儿,没有用酷刑想方设法让他招供,至少没有毁帅哥儿容,帅哥儿还是帅哥儿,朝廷的监狱还是挺文明的啊,嘿嘿。

 没办法,事实如此,如果你相信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故事,你就必须相信朝廷,包括朝廷的监狱还是挺文明的啊,嘿嘿。

 唉,可惜的是他的故事没有公认的细节,因此,我百分之百诚心实意滴请求任何网友,如果你知道汪精卫做了什么刺杀摄政王的事情,还请告诉我,先谢谢啦!谢谢啦!

 我在我的帖子《汪精卫没有刺杀摄政王》里抄了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我还给了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B1%AA%E7%B2%BE%E5%8D%AB

 汪精卫“谋刺”摄政王的故事的地点是“无定论”是“维基百科”说的,不是我说的。 这么重大的案子的地点是“无定论”,不能说我不公平吧?

 我甚至抄了网络名人林思云的原文“真实的汪精卫”,而且也给了链接: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wangjingwei_linsiyun.htm

 我以为凡是熟悉林思云的网友都不会说林思云对汪精卫不公平,反正我认为林思云至少是不会写对汪精卫不利的文章的。如果你认为林思云贬低污蔑汪精卫,那是你的自由,我也没办法。

 其实呢,林思云的文章“真实的汪精卫”说汪精卫搞了两次谋刺。

 第一次”刺杀“: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一起商量暗杀的具体计划。第一次暗杀行动是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贝子和贝勒为清王室的爵位名,亲王之下为贝子,贝子之下为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汪精卫等人准备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投掷炸弹炸死载洵和载涛。当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君则在骡车上接应。但没有想到当时清廷正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混杂在一般民众中一起出站。由于出站的人群中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目标,只好终止暗杀计划。”

汪精卫等还是挺珍惜别的“戴红顶子官帽的人”的生命滴,而且还是“极多”,嘿嘿,因为只计划杀两个“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杀,反正无论如何刺杀没有发生就是了,只能算是“谋刺”。

顺便提一句,同盟会的“辛亥革命”有相当大程度的民族情绪,比如辛亥革命差不多就是杀旗人,看见穿旗人衣服的就杀,看来汪精卫比较目标明确。

第二次”刺杀“:

“这次刺杀失败后,汪精卫等人把暗杀的目标定为清廷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他们吸取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载沣的行踪。醇亲王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附近,载沣每天早上8点出王府,经过鼓楼大街从景山后门进入皇宫。汪精卫等人本准备在鼓楼大街的矮墙后投炸弹,但正赶上鼓楼大街修扩马路,闲杂人太多,无法行动。他们后来注意到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小桥银锭桥,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附近又有一条阴沟可容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

牛吧?打算“和载沣同归于尽”,这时应该不会“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了,至于炸死随从就算了,反正随从不是“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戴红顶子官帽的人多杀几个没关系,反正“戴红顶子官帽的人”不可以多杀。

林思云接着写: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君两人。陈璧君知道汪精卫明天将在爆炸中和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一夜。陈璧君拉著汪精卫的手轻声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汪精卫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他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著他,但汪精卫越爱陈璧君,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卫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别之情,只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靠!第一次谋刺怎么没什么一段呢?是知道第一次不会发生?还是知道一定能逃脱,没危险?这是“真实的汪精卫”呢?还是文学的汪精卫呢?

而且,汪精卫没去埋炸弹!

汪精卫的计划可是“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啊,埋炸弹不去只不过增加一点点细节而已,按照林思云“他们吸取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

 嘿嘿,埋炸弹不去而已,小意思,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正如前面维基百科真实的描述“其慷慨从容的气节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

林思云接着写:

“突然喻培伦匆匆跑进来说:“大事不好,有人看见我们埋炸弹了”,不久黄复生也跑回来说:“警察已经发现我们的炸弹了”。

 本来他们以为在寒冬的夜晚人迹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会有人发现。可是天公不作美,银锭桥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别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气得睡不著觉,深夜走出家门去散气。该人走到银锭桥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桥下挖土,他立即联想到人们埋藏财宝的故事,于是潜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后取走财宝。可是看到黄复生和喻培伦,埋好炸弹后又开始拉电线埋电线时,该人感觉到情况不对,这不是埋财宝,而是一个重大的阴谋,于是从藏身之处跑出来前去报警。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看到从附近闪出一个黑影跑走,立刻意识到他们的行动被人偷看到了。于是喻培伦先跑回去向汪精卫报告,黄复生则在附近监视。不一会儿那个男人带著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彻底暴露,也跑回去向汪精卫等人报警。喻培伦建议他们现在立即离开北京,还来得及逃过清廷的追捕。但汪精卫说虽然发现了炸弹,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著急,看看风头再说。”

这是文学呢?还是真实啊?

林思云接着写: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都登出了银锭桥下发现炸弹,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新闻,不过报纸上的分析却都认为这是清廷内部的势力斗争。有人说炸弹中包炸药的报纸写有伦敦字样,而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正好刚从伦敦回来,很可能是他们搞的暗杀阴谋;也有人分析认为是庆亲王想篡权的阴谋,但没有一篇新闻怀疑到革命党,使汪精卫等人大为安心。三天后又有报纸登出新闻,说银锭桥炸弹案的凶犯已经抓获,汪精卫等人更为安心,于是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然而汪精卫等人却中了清廷的计谋。清廷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为了防止暗杀者们逃跑,清廷故意向新闻界放出朝廷内部暗斗和凶手已经捕获的小道消息,使暗杀者们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内各个铜铁店调查,骡马市大街的鸿太永铁铺认出螺丝为该店所作,是琉璃厂“守真照相馆”的老板要求他们作的。警探开始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守真照相馆”搞装修,一些密探混入装修工人中,从“守真照相馆”中盗出了革命党的机密文件,发现这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为,首谋就是清廷出10万两白银悬赏人头的朝廷钦犯汪精卫。1910年4月16日,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举抓获。”

反正我以为这两段绝对是文学。

我想大家已经知道的太多太多了!

到此为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