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郁達夫的哥哥郁慶雲

(2005-08-10 16:47:18) 下一个
錢塘江在杭州六和塔以西,成之字形,名為之江,再上溯就是風景秀麗的富春江了,富春江畔有座綠樹濃蔭的鸛山,是當地著名之風景區,山頂有座雙烈亭,是抗日勝利以後,富陽縣參議會為紀念郁達夫和他的哥哥郁慶雲而創建的。
郁達夫是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時期在印尼工作,勝利之初遭日寇殺害,是烈士,而其兄的情況就不為多數人所知了。
郁慶雲後改名郁華。字曼陀,系郁達夫之長兄,生於一八九四年(民國前十八年,即光緒二十年)早年留學日本,先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法大學,攻法律,民國三年返國後歷任京師高等審判廳推事,大理院(最高法院)推事,並兼任朝陽大學及司法儲才館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刑法教授,國民政府成立,任司法行政部科長,民國十八年任最高法院東北分院推事及庭長,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侵略者想利用他是日本留學生和他在司法界的威望,特地派人和他聯絡,希望他留在瀋陽,並保証委以要職,郁華堅持民族氣節,連夜化裝逃離瀋陽,回到北平,民國二十一年調任江蘇省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長,當時上海屬江蘇省管轄,第二分院設在上海租界內,抗日戰爭以後,上海淪陷,第二分院堅守司法崗位,對日本特務,漢奸的罪行,依法予以嚴厲制裁,上海淪陷後最先遭日偽暗殺的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其兇手曹阿毛就是當場被愛國民眾所捕獲,由郁華判處死刑的。
當時上海租界己是孤島,敵偽勢力無所不在,在判此案時郁華曾收到日偽的警告,並有人親往請托,但郁華不顧自身安危當庭痛斥兇手以及前來關說之人,一時成為美談,但他卻因此深遭敵偽忌恨,民國二十八年日偽以「鋤奸團」名義,再寄恐嚇信對他威脅,並表示如果郁一意孤行,將生命不保,郁得信後,大義凜然,立即作了公開答覆,表示「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民族氣節決不能喪失,」不料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上海慘遭日偽特務暗殺,以身殉國,當時其弟郁達夫遠在新加坡,親筆書寄挽聯:「天壤薄王郎,節見窮時,各有清名聞海內‧」「乾坤扶正氣,神傷雨夜,好憑血債索遼東,」成為全國報章紀念郁華新聞之題材內容。
大陸易手以後,郁達夫原來是共產黨員,烈士身份當然沒有問題,而郁華卻是國民政府高官,是否可以稱為烈士,受到質疑,後來廖承志在交待他個人歷史時指出一九三三年,他在上海租界被捕,堅不吐實,就是郁華依法交保釋放的,當時國民政府軍法處要求引渡,也是郁華引用有關法律條文,行使庭長職權而抵制的,何香凝曾親筆繪過一幅「春蘭秋菊」圖送給郁華,一九五二年更經郁華犧牲所在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報請北京批准為革命烈士。不料到文化革命,此亭也成了革命對象,全部拆光,文革後再經修復,亭上所懸挂的匾為茅盾所題,中間的大字是「雙松挺秀」,上款是郁華,郁達夫烈士,這是重建後所挂,雙烈亭畔有一小築,名松筠別墅,系郁華於抗日前夕所建,預備日後在此奉養老母陸太夫人,但未及搬入而抗戰軍興,富陽淪陷陸太夫人走避不及,淪在日寇鐵蹄之下,竟絕食殉國,真是一門忠烈,
雙烈亭畔有郁華先生之血衣冢,松筠別墅則陳列二郁之文物,現在成為南洋一帶華人最喜歡的旅游點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