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2008-05-29 23:19:59) 下一个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英国音乐评论家本奈特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本质上是优美的,女性的。如果将前者比喻为协奏曲中的亚当,那么后者就是夏娃了。”

门德尔松终生一帆风顺。生活铸就了他那明朗温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抒情风采。门德尔松的朋友德弗林说过:“他只想做和他性格相适合的事,此外,他什么也不做。” 门德尔松安逸的生活与贝多芬同命运苦斗的历程相比,《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相比,鲜明地反映出两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强烈地表现出他们在相同体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音乐气质。因此,用亚当与夏娃作两部协奏曲的比喻是不无道理的。 门德尔松写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他在十三岁时写作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流露出非凡的才华,但仍不成熟。《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在二十九岁时开始构思并写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当时,作曲家三十五岁,但已经是他的暮年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门德尔松三十八岁暂短一生的缩影,仍为人们揭开了一篇新颖而美丽的抒情画页,病魔与死神的逼近,没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缕阴影。

在弦乐纯清的涓流中,一支醉人的旋律由独奏小提琴轻歌而出,震摄着人们的心灵。这支著名的抒情主题,镂刻出门德尔松的清秀动人的音乐肖像,每每涌入耳畔,人们都会脱口呼出:这就是门德尔松! 作曲家没有沿袭传统奏鸣曲式的惯例,加上序引或前奏;这支抒情旋律在协奏曲大门刚一打开,就翩然而至,并作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一下子就浸透到人们的心田之中。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

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 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 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 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

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

第三乐章

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

First Movement



Second Movement



Third Movemen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