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钓鱼岛之争”的概念与题记

(2014-05-06 10:09:08) 下一个

题记:东方文化耻于言利,以“钓鱼岛”代指“东海资源”;下面的图片排列出来,看似中国的能源战略“去简就繁”,布局“舍近求远”;比较解释得通的理由,则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官场规则是“立项为了捞钱”谁能通过评议,就看利益集团的运作能力了。

 

 

钓鱼岛归属之争已经闹了很多年。关心其事者,看似计较的是主权延革、是非法理;谈到拥有那片海域的实际利益,则多半止于渔业资源。然而,东海海床有个“西湖凹陷”,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气田,包括平湖、残雪、断桥、天外天、春晓等油气田,总称“春晓油气田”。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位置紧靠钓鱼岛北缘。(如下图)

 

 

中国官方、联合国、美国等机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春晓油气田蕴藏石油250亿吨、天然气八兆四千亿立方米;有“第二个中东”、“另一个波斯湾”之称。这笔财富,按照中国今天的消耗量,大约够用80年;若是归了,日本,仅天然气一项就够供它100年。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法则“战争就是生产力”,就是这样沿用至今的。

 

其实,这个油气田,曾经勘探、开发过若干年。参与者有中、英两国的公司;原计划,“春晓”建成后,每年向浙江、上海输送25亿立方米天然气。“共同开发”方案也在中日之间讨论过。但是,网上查不到多少详细情形,只听说停工的停工、停产的停产,已经好几年了。主要原因是日本用“东海中间线“、“防空识别区”等,早将“春晓”划入其势力范围(见下面三张示意图)。并称:如果中国决定在“春晓”油气田开展生产活动,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因为这里还有“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等待等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一变而为“天然资源大国”。

 

中国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以冲绳海槽划分两国专属经济区;日本则称,据1982年公布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按中间线原则划分两国专属经济区。

钓鱼岛之争,争的就是东海资源。“春晓”天然气田的位置距日本划定的两国东海“中间线”只有5公里。如果再让日本以钓鱼岛为起点伸展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黑框内是日本的“防空识别区”,距浙江仅130公里,覆盖春晓油田。

 

海外有报导称:“20057月,就在春晓油气田即将正式投产之际,日本政府决定,以日本政府委托日本帝国石油公司进行开发工作,向其提供财政帮助,在日方划定的东海中间线东侧,开采命名为‘白桦’、‘楠’和‘桔梗’的油气田,指令日本海空自卫队,进入日中有争议的东海油气田,并授予自卫队战斗机开火的自决权。同时,日本给中国一个最后期限,停止春晓油气田生产,9月份派人到东京谈判。”而中日立场分歧太大,未能达成商业合作、和平解决的协议。

 

后来呢,目前能查到的是:“直到20115月,解放军报一篇题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的报道,之中一句话‘海监队员告诉记者,高高的春晓平台竖起来了,但没有进行实质性开发’;9月,《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第18期文章:‘因为日本的阻扰,2005年至今,投资数亿、数十亿元建成的春晓平台已搁置六年之久,中方不仅没有收获一桶油气,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对设施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201432日:中新网讯,台日舰船在大陆春晓油气田对峙半小时;稍晚,一篇标题为“春晓油田9年竟未产一滴油 令人震惊”的文章,出现在网上,转载寥寥。

 

就连2012年夏天,国内那么多城市爆发反日保钓的浪潮,也没有提及“油气停产”的事。难道是“东方文化重在讲理耻于言利”,使人有意回避公开划算这笔资源帐吗?时至今日,好像已不至于。那么就如朝鲜战争初期,苏联战机与美国空军交战,两大国的政治家心知肚明,却都不向国际社会公布。因为,公布了就要公开处理、出来结果,那不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吗。谁也打不起,只能佯作不知、含混过去。与此相似,也许中国对莫衷一是的国际法没有把握,拿不准最后的评判按哪个算。如果挑明了我们要的就是资源、最终没有得到,失不起这个面子;不如假装只是争那个荒岛,真的丢了好像也没什么。却不知,法是人定的,修改的事经常发生。而且,今非昔比,能源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拖不起也混不去了。

 

2014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指出:2014年,我国的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8.8%;天然气进口量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1.6%。价格继续保持高位震荡。

 

供应中国油气需要的产地和运输线路则无不山高水远、管理起来鞭长莫及。如:从输入的西伯利亚石油手天然气的中亚线(如图):线分东、西,出俄罗斯后途经四个中亚国家:阿尔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地球人都知道”,你的“生命线”揑在人家手里,一纸协议能有多大约束力?现正闹得沸沸扬扬、欧美束手无策的乌克兰危机,不就是因为欧洲依赖俄国的能源吗?另外,“中俄管线”在新疆入境往东直到沿海,新疆的局势------“你懂的”。

 

说到运输线路的可靠与安全,南面同样危机四伏。中东输华的石油走海路,必经之地是狭窄的马六甲海峡,不仅路途遥远、花费巨大,还因受到美国、新加坡等辖制,形成望而生畏的“马六甲海峡困局”。为了避开这个是非之地,中国与缅甸签约,铺设陆上油气管道。每年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如下图)

 

 这笔帐与北边一样带有极大风险。中、缅之间,“胞波之谊”还是“世代仇敌”?平行存在、交替左右关系着两国关系和大小事宜吧?

 

能源输送,兹事体大,风险必须分散,路要多开几条。于是又有了“承包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之议”:让中东采购来的石油和天然气,经霍尔木兹海峡、在巴基斯坦上岸,修建一条管道,穿过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到喀什入境……。(见下图)看来,若不是被逼无奈,策划者不会如此勇气十足、大胆冒进。

 

同样由侥幸心理驱使挥就的策划,还有开凿“克拉地峡运河案”。如图所示:

 这是一条选在泰国的捷径,投资也以千亿计,赌的也是“天时、利地、人和”三位一体,不离不弃。

 

布局中国能源战略的想像力大抵如此。相形之下,与其把脖子送到别人的铡刀底下,不如全力经营东海资源:一则,近在家门口;二则,需要对付的外国只有日本------今天的中国,摆不平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必须坚决斗争,东海势在必得!
Californian 回复 悄悄话 谁也用不了, 不也挺好, 很环保。只要没战争, 时间在中国一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