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电站与DDT

(2014-03-27 07:25:05) 下一个
自从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能发电厂以后,安全就倍受置疑。加拿大科学家赫伯特•英哈伯曾称,经他严密分析发现:一个人死于一场核事故的可能性小于被陨石砸中的几率。和那句“中Powerball的可能性比被闪电击中的几率小七倍”的戏语差不多,不知道他们谁摹仿谁。
 
其实,全球范围核电厂大大小小的事故已经发生好几次了。影响大的先是1957年英国温德斯凯尔核电站事故,核电至今还是英国的“政治雷区”;美国的三里岛,光清理费就花了上十亿美元;然后是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没少死人哦;几年前的日本福岛核外泄,现在还没完。
 
这些核电站事故,都不是许多媒体文章标题上的“核爆炸”。记得小时候,拜“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赐,被普及过一点核知识,核爆炸也者,同时发生三大破坏力:爆炸、光辐射和冲击波。而这几次核电厂事故,不是操作失误就是设备损坏,使冷却水功能失常,高温高压不止、形成大量氢气和一氧化碳,发生的是化学爆炸,把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散播出来。所以,不像纪录片里的核试验那么严重。
 
三里岛那次,本来险情已经得到控制,不料美国的几位顶尖核物理学家,先是误读了数据,后又用错了方程,计算出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的结论,造成恐慌,疏散了二十万人。幸亏当时的总统卡特也是内行,亲临灾区慰问,才安稳了人心。一方面,美国的核管理委员会裁定,三里岛事故不是“非常核事故”,因为“破坏主要发生在反应堆内部”,居民所受辐射剂量只有当初假设的三千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几十年以来,美国可没再新建核电站噢。再加上切尔诺贝利,真的死了人,真的污染了大半个欧洲,抢修工作真的至今还在进行,缺乏保障、“无知无识”的老百姓听说日本又出核事故了,怎能不去抢购碘盐?
 
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福还是祸,有时候真难看清楚、说明白。比如“万能杀虫药”DDT,是瑞士人保罗·赫尔曼·缪勒1939年合成的,立即用于防止斑疹伤寒在人群中传播,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喷撒在农田里,又使害虫无所逃遁。上市仅仅八年,发明者就获颁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不曾想,又过了十年,人们发现,DDT与性荷尔蒙相似,会造成男女生育失调;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不说,还轻易地进入了食物链,毒性在动植物体内传递、富集,造成极大的生态灾难。不得不禁止使用和生产。
 
这样的事情经过得多了,人们就知道:只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最终都可以解决:不是提高技术水平,就是采用替代方案。例如:风能、地热、太阳能、水力、潮汐……,人说目前这些自然能源效率不够高、作用不够大;那就多投人力物力啊。至于技术开发颇有困难,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我最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拿过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政治家也一样,不可急功近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