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时的水比现在甜

(2013-12-15 07:09:51) 下一个
一次朋友聚会,卡拉OK放到一支追述“知青”生活的曲子,歌中唱道“那时的饭比现在香,那的水比现在甜。”座中一位没有经历过文革、幸运的年轻人问:“乡下那么好,是不是因为不用化肥、没有污染?”问得我等“老插”一愣。想想也是,一向丰衣足食、挑肥捡瘦的新生代,当然没法设想我们在农村吃不上、喝不上的时候,偶打牙祭,舌上的味蕾多么敏感。如今,我们再也找不回朵颐大快的感觉。即便年节大餐也不再稀罕。

 

文革期间的北京,每逢春节,“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和共产党”给我们安排的年货是:凭证,每人购买半斤带壳的炒花生、二两瓜子还有一两香油;是的,生肉也比平时的每月两斤多了。大陆的首善之区不过如此,外地的情形更等而下之。食欲毕竟是人的原始本能,那时候,人们都盼着过年。后来,日子渐渐好起来,清汤寡水时的理想——天天都过年,似乎实现了,经过一阵子胡吃海塞。许多人发了福,不少人还福贵地得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年关节庆在节食、吃素声中到来,民众的兴奋劲也就不那么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经历过贫困的人们听来:“那时的饭比现在香,那时的水比现在甜”形容“上山下乡”的日子,是多么传神和意味深长。 但是,这绝不是普希金所说:“那过去的,都变为可爱。”

 

口腹之欲满足以后,我们全力追求精神升华了。古人定下的佳节吉日,还有亲人团聚、访朋问友的意思。不想,这时候我们却背井离乡,飘泊在外。又上了几岁年纪,亲朋故旧不是远隔,就是凋零。 遥望故乡的山水,贫瘠的土地因留着我们的足迹,便生出诗情画意;原来的粗茶淡饭关联着人情温暖,竟也令人怀念。每思及此,不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番。悬想,那些身怀诗才画艺的朋友,值此之际,一定有满含人生哲理的佳作构成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