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应羞上老人头

(2013-11-29 07:52:35) 下一个
春花秋月、沧海桑田是自然规律,任什么人、多大的权势也奈何它不得。好在人类极聪明,对这种事我们自有因势利导的一法。比如人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例。什么年龄的人,用什么样的特质来配这个年龄,也叫做“不虚此生”。
 
少年不宜太老成,那是个天真烂漫的时代。人迟早要走上社会,为生活、为事业奋斗,虽有成功与失败之别,大都多少要沾染点虚伪和庸俗则一。良心未泯的,组织起同学会、同乡会在一起怀旧,每逢聚会,最为人们一击三叹的,往往是那些少年时代无邪、真诚的举动。最后多归结为“那样的年华太短暂”。
 
据心理学家的说法:人生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若是无意间略去了,潜意识会要求你补上。有一个例子是,一位天才儿童,自幼与书本为伍,同伴们还在上初中,他已经念完大学,早早进了实验室,从事高深的科学研究。在他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家里人发现他的房间常常传出机械磨擦声和欢笑声。问他,他却不答,悄悄一看才知道,早熟的科学家正爬在地板上玩电动火车。
 
国人知人论事会以“相配”、“相衬”做标准,这里可以借用一番:有人小小年纪就有万贯家私,是一种不相衬。因为个人财富的积累多应与时间成正比。弥补的办法是他尽早学会经营管理的技能,让自己的能力与名下的财产相配。
 
还有人年高权重、一言九鼎,却无益于国家民族。这样的政治家本应被历史淘汰了,却垂帘听政作着太上皇,也是不相衬。时代早变了,他老人家呆在家里含饴弄孙就相配了。
 
人的平等,不仅体现在法律面前,更体现在岁月之间;无论尊卑,人都是要老的。成功与平淡往往与机缘相关,不完全反映某个人的智识和才能。所以,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来,中年乃至老年仍然藉藉无闻者,不必羞对镜中华发。不管我们处在哪个年龄,应知、应会、应能的事情大致不差,就无愧于人了。
 
若生来是女人,好像负担更重了一点。做女人的大道理除上述“得志”与否、“穷、达”之别而外,还有美貌、姿色之累,与青春息息相关。其实,不同年纪的女人都有可亲可爱之处,不过表现不同罢了:女孩儿有清纯、少妇有婉约、妈妈有温蕴、祖母有慈祥……不必一生扮靓。
 
各个年龄层的人做什么事恰当,很难界定,但大趋势是明确的。那就是人的知识、能力、见识、个性等(最好还有成就),应当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这样恐怕也不行,轻者自寻烦恼,重者会显得很可笑。苏轼有两句诗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也有这层意思。有了这个认识,人就不怕长大、也就不必怕老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