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人的除夜诗

(2013-11-24 08:31:13) 下一个
     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派欢欣鼓舞,迎接新年的景象,正与人们辞旧迎新的心情相合,所以最为我们熟知。古人在春节前夜——除夕时的心绪是怎样的呢?
 
    也是宋朝诗人的唐庚在《除夕》诗中道:“患难思年改,龙钟惜岁徂。”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正逢世事不靖,希望来年能有转圜;又因年事已高,慨叹岁月流逝,又过了一年。暗喻对于来日无多的人来说,天下太平了又有多大意义呢?岁末消极几近极点。
 
    唐朝是个出诗人的时代。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悲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诉说在合家团聚的日子,却有人未归。诗中满含一位病弱的老者已经等待了一年,不知还要再等多久,以至不愿新年来临的意思。
 
    意思相近的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戴叔伦有不同的是人在外,思念家乡。与他齐名的岑参也有一首《玉关寄长安李主簿》:“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想自戍所返回内地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表露无遗。就连“诗圣”杜甫也未免俗,他在《杜位宅守岁》中有句云:“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人过四十天过午”,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了。看来,在前景茫茫的年关抚今思昔,确是难以振作。
 
     他们怎么都如此消沉呢?也许就是钱锺书先生说的那样:“那种‘高致’只是史书上的理想或空想,而‘饥者’、‘劳者’的‘怨恨而歌’才是生活里的事实。”前面那几位都没有过王安石作宰相的经历。与他们相反的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皇帝唐太宗的《除夜》诗,调子就是光明的:“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对于李世民这样胸中有理想又能实行的人来说,岁月的更叠,正好意味着他事业的发展呢。地位不同,面对同样事物感受的差距之大有如此。
 
    纯文学的描写也有。曾松的《除夜》诗中道:“一宵犹几刻,两岁欲平分。”原来,时间不像某种东西,要两边都有了才能从中间分;能分的东西就能存在,时间又是具象的,过去了的那一年并没有消逝,它体现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
 
        曹松的《江外除夜》动感十足:“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旧年腊月在夜半的时候随风而去;下半夜开始计更的时候,春天已经同着角声到来了。
 
    还有一联诗,(诗人与年代暂时考证不到)诗意清雅,也很符合今人的品味:“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