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驴十八

破帽遮颜过闹市,管他冬夏与春秋。
个人资料
FarewellDonkey1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点数五十年,中国经济没有奇迹(三)

(2024-01-21 00:18:40) 下一个

五十年持续高速增长。我是过来人往回看,其实是心中已有的数。但是对当年那些做决策的人,比如说“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或者一会儿说二十年钢产量超美,一会儿又说也许要一百年的,真的是很大胆假设。

于工业化初期,很多国家的工业增长率都会超过10%。只是不会持续几十年。有人说民国也有过工业化,只是被日本侵华打断了过程。可惜这只能永远停留在假设上了。我们看看“黄金十年”中表现最好的1931年至1936年,期间中国产业工业年成长率平均高达9.3%,除掉日占东北则为8%。只不过主要成长来自于机制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这三大行业。重工业反而萎缩。全国钢产量尚不及晚清张之洞办的汉阳钢铁厂一厂所出(已停产了)。95%的铁矿和冶炼在日资控制之下。全国工农业产值年增长率在1.5% 左右(工业比重太低拉不动),达到了清末、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准。但消费率和投资率依次为104.1%和-4.1%、97.5%和2.5%、102.0%和-2.0%、109.1%和-9.1%、101.8%和-1.8%、94.0%和6.0%。6年中投资率有4年为负数 (靠大笔国外贷款)。这种投资率和产业结构,即使没有战争增长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真要工业化就得要动真格的。上图就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动机的核心秘密。每年将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出投入再生产。世界上所有其它国家,持续十年有做到过的,但没有能持续三十年的。更没有能持续七十年的。在这种积累强度下,中国是靠自己推动发展的。改开后的那些外资港台资,起到一些锦上添花作用。经济增长上的推动不大。其作用主要在引进一些技术并打开国际市场,长远意义要在二十一世纪才体现出来。

数字上的奇迹,如果看到背后付出的代价,又很难认同了。中国今天的成功的原因,却正是今天国内外经济学家们大力批判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先生产后生活)。重重轻轻,贪大求全。

这些其实是一整套战略的不可缺少部分。首先要增长就没能不投资,但要保持长期增长,或者说要保持投资的效率,就必须优先投资重工业。因为重工业是工业的心脏,工业母机。同时重工业的产品是生产资料,不能被直接消费掉,必须更多的投资来转化成生产力。重工业逼着投资率增高。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开篇就说:“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其它都讲理,这一条不讲。

还有就是必须技术全面,门类齐全。自己必须建立完整的体系。否则就会受到诸如市场原料技术设备等制约。成长就会被局限在一定的(国际分工)轨道内。遇到天花板,无法自主。当年中苏关系,如今中美关系的破裂,都有这种因素在其中,也就是说中国无法被现有的或期望的各种“秩序”所制约,无孔不入,赢家通吃。但正是这完全不同的路径选择,让这一次中国发展不再如“黄金十年”般昙花一现。

当然,这里说得好像知道应该如何似的。其实世界上(自以为)知道应该如何的人很多,一个没能做到。但不知道却做起来再说的,却真做成了。让我们来具体看看。

(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事事造假,害人害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