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干不了”故事

(2011-06-29 15:22:22) 下一个

 


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干不了”故事


庄冬


原来胡适的“干不了”故事是很有名的提倡白话文的故事,可能是白话文这么多年了,这个故事就不再流传了。我搜到了几个说法,不过都是大同小异,附在后面给大家参考。


简单的说,原故事是胡适说“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用白话只需要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建党伟业》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了胡适提倡白话文而反对文言文时,有个女同学说文言简练,并举例“无能为力”,胡适说白话文只需要三个字——“干不了”。


我以为无论是原故事的流传和《建党伟业》的改写都是正面的描写胡适的,提倡白话文当然好,这里还显示了胡适的机智和幽默。虽然我毫无疑问的接受白话文比文言文的优越性,但是我对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干不了”故事的看法依然是负面的。


首先,我以为《建党伟业》把这个故事改成了“无能为力”和“干不了”是帮胡适改正了原故事的缺陷。


我的理由是“无能为力”和“干不了”都是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的否定,也就是说两者都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之所以“无能为力”和“干不了”的例子或原因。


相比之下,原故事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和“干不了,谢谢。”则前者是具体的用“才学疏浅”的否定对应的后者的否定是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


其次,原故事里还有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


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的说法当然就含有具体的说法了,这难道还需要又解释说吗?如果需要解释也不应该不提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就含有具体。


尤其是胡适的又解释不是“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的说法就含有具体的说法”,因为他的“干不了,谢谢。”是在用一个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的说法跟一个具体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说法做比较。所以,这个故事里的胡适其实是在比较橘子和苹果。


一般说来,恐怕无论用什么语言或语言方式,具体的说法因为具体往往就会多费一些口舌,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说法因为不具体也就往往会比具体的说法简练一些。所以,胡适的笼统的、抽象的和一般的或者说是非具体的说法比一个具体的说法用的字少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我本来就对胡适不太感冒,知道这个故事以后就越发的对他不感冒了,虽然他提倡白话文还是有贡献滴。


×××××××××××××××××××××××××××××


附原故事:


《华侨日报》
周简段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