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丁一芙:从爱丁堡大学到帝国理工的工程师之梦

(2017-07-31 15:18:44) 下一个

2017-07-29 张西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34)

个人简介:丁一芙,女,出生于1994年,本科期间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部就读,大三时期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现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能源专业的研究生。

从小喜欢动手,搭积木、做实验是爱好,物理这样的学科是强项,想象工程师严谨的形象会心动,这样的女生也不多见吧?丁一芙就是这样的女生。从华北电力大学到英国伦敦帝国理工,从电力电网到新能源,这个小女生在工程师的追梦路上,正越走越稳、越走越远。采访中她也谈到了中国、英国本科教育的各自优劣短长,分享了与美国大不相同的英式教育体系与独特的留学体验。

张西:自我介绍一下,再谈一谈你小时候的成长环境?

丁一芙:好。我叫丁一芙,出生于1994年,研究生在读。我的家庭没什么特殊的,父亲、母亲就是普通的工薪阶级,从小他们也没有给我灌输出国的理念,到了大学我才开始有一些出国留学的概念。

小时候我不知道外国是什么样子,有一种神秘感,让人觉得向往。现在出国留学一段时间了,对国外的大学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张西:可否详细说一下?

丁一芙:小时候听到很多新闻报道,比如说外国教育强调自主学习、科研环境好、教学条件好,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锻炼提升个人能力之类的。我出国后发现确实有一部分是这样,但是国内也有好的地方,甚至比国外更好。

 参加本科同学的剑桥毕业典礼

比如,国内的一些基础课程非常扎实,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国内的老师讲解得比国外清晰多了,讲得也比较系统,学生容易形成系统概念;国外的课程任由学生探索,有时容易失去方向,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体系。当然,国外教学的优点还是在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张西:现在讲的还是比较泛。先分享你自己的故事吧,小学、中学,对哪一个学科感兴趣?

丁一芙:从小学到高中,一路的经历挺丰富的,小学在甘肃兰州读了三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就去了陕西西安,转了一次学,换了一个城市。上高中二年级时,父亲工作又调动到北京,我与母亲留在西安直到高中毕业。大学时期,在北京读书,又换了一个城市。大学时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现在在英国帝国理工读研究生,学新能源工程。

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喜欢工程,也很喜欢物理,做出来题特别有成就感。我也特别喜欢做实验。我从小喜欢动手,买木质模型自己搭之类的。当时选专业的时候,觉得工程师很酷,那种严谨的形象让我特别心动。

我父母并不学工程,但他们知道我感兴趣后,也没什么意见。他们对我从小的成长、发展都没有太多限制,没有一定要让我做这、做那的想法,对我专业的选择也持开放的态度,让我自由发展。妈妈曾劝我说,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学工程很累,但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后来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喜欢自己的专业,应该说已达到热爱的程度,在学习过程中也很享受。

张西:那你大学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申请出国的?

丁一芙:我大学本科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部,学校的电力系统方向比较有名,毕业后很多学生会去国企,比如在国家电网工作,选择出国的人不多。当时父母支持我出去看看,希望我出国体验一下不同的学习生活,我自己也认同。刚好学校有一个机会,大三、大四两年可以去英国爱丁堡读书,并且可以获得中英两个学校的学位。我上网看了一下,发现爱丁堡景色优美,非常适合读书,又了解了下学校的排名、教学、科研各方面都很不错。所以大三一开学我就飞到了英国,正式开始留学。

张西:你在爱丁堡时又申请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继续深造?

丁一芙:是的。当时选择很多,有很多同学想去美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我自己还是蛮喜欢英国的,我觉得这里文化氛围好。我本科就读的爱丁堡大学,有着非常古老的建筑,学习氛围非常好,晚上就是一座宁静的小城,没什么人,你可以把大量的时间投入读书学习。而且帝国理工也是自己一直向往的一个学校。原因嘛,我觉得第一想去看一下伦敦大城市,看看外面精采的世界;其次帝国理工在英国工科排名一,教学与科研实力都非常强,所以就锁定了它。

研究生同学的生日派对

英国的教育体系强调 “专”,学生选好自己的专业后,就一直做同一方向的研究。我没有去过美国,个人觉得美国可能更注重博雅教育,凡是对成长有利的都要涉猎一些。英国不是这样,一开始就会设立读书的方向,然后一直深入钻研,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不过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英国大学的教育是阶梯式难度上升,课程难度一年比一年难。课程设计第一年、第二年就学一些大致的、非常简单的知识,相当于国内高中的程度;到第三年、第四年就会大幅变难,大四时还要准备毕业论文,同时应付很多考试,而且还要申请继续深造的学校,挺不容易的,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行。这也是我肯定国内大学教育的原因,国内的本科比较循序渐进,课程设计中第四年一般比较宽松,不会给予学生太多课业与考试压力。我在英国读大四的时候,就觉得负担有些重。

张西:为什么到了帝国理工改专业了?

丁一芙:其实并没有改专业,我原来学的是电气、电子工程,现在只不过把这个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我现在这个专业更侧重能源,电本来就是能源的一部分,还有气,石油,以及太阳能、风能之类的新能源。原来学的是纯工程,现在,专业的工程知识当然学,也会学一些能源政策。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会施行不同的能源政策。当代社会需要工程师的实际成果来建设社会,同时也需要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把工程上的结果发挥到最大作用,一件事情从多角度看待就会很有趣。

我们这个研究生项目是一年制的,我今年夏天毕业,毕业后打算继续留在本校读博士,同方向博士。我的毕业设计是用模型评估电网规划和经济,我将来打算从事的博士方向也可能会是偏电力这方面。与硕士申请相比,博士申请更宽松,没有明显的截止日期。我现在正在联系导师,主要就是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导师。

英国的博士项目时间短、强度大,三到四年;美国的博士项目时间长,一般超过5年。我对美国那边大概了解了一下,有些博士生第一、二年像研究生一样,需要上一定数量的课程。我觉得如果已经有了研究生背景,可能没有必要再去上课。

至于博士科研经费方面,英国的科研经费相对比较少,特别对于国际留学生来说。很多经费都先给欧盟或者英国本土的学生,最近英国脱欧了,政策又紧了一些,更加没有我们留学生的份了。

我也有想过去美国待上一年半年,我觉得读博的时候肯定会有机会的。帝国理工这一点非常好,给学生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有很多机会去别的学校交换,包括美国的名校。

 和导师的毕业合影

从中国本科教育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换到英国大学的无参照主动式学习;也从有说有笑、集体行动的四人间宿舍,转换到必须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的一人间宿舍,丁一芙在英国的三年,成长良多。她也聊到了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温暖,在英国的衣食住行,分享了一个英国留学生的真实点滴日常。

张西:你在英国已经第三年了,有没有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

丁一芙:其实来英国,很多人说不适应,我觉得是真的。刚来爱丁堡的时候我觉得好孤独,英国的生活方式跟中国很不一样。爱丁堡又是一个特别安静的小镇,平时没有什么热闹的文化娱乐活动,我当时唯一的活动可能就是节假日到同学家做一顿饭、看电影之类的。

大学里会有一些社团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完了后还是要自己一人回宿舍。国内大学的话,一般是集体宿舍,一间宿舍里住好几个人,晚上可以一块儿说话聊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有人可以诉说。国外则要一个人生活,一个人面对、处理事情,你会发现身边没有什么参照物,必须要自己找方向。周围的人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情,每一个人出国以后都有不一样的目标,有一些人觉得我就是出来开开眼界,学业差不多就可以了;也有一些人怀着很纯粹的学术理想出来留学。在国内时,我会和宿舍的室友一起去上课、吃饭,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步调一致。在英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你必须学会一个人决定很多事情,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对我来说一开始真的不太适应,也觉得有一些孤独。

张西:想家吗?

丁一芙:有时候想,尤其是难过的时候。

张西:有打电话向父母倾诉吗?

丁一芙:也有过,但是后来我觉得其实成长就是克服一些自己心里的难关,不能老向父母求助。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很多他们也帮不上忙,所以没有办法说,说了也只是稍稍纾解一下。

张西:大概过了多久才真正适应下来?

丁一芙:来英国大半年以后,我才慢慢习惯这种生活节奏,慢慢调整了过来,学会跟自己相处。

和班上同学们一起去跑步

张西:有没有想过找个男朋友作伴?

丁一芙:没有,我觉得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学会跟自己相处,需要先学会跟自己相处,再学会跟别人相处。

张西:我觉得爸爸妈妈对你是满满的爱。

丁一芙:是的,特别是妈妈非常关心我,哪怕没有什么事,每天都会发短信问我,好不好啊,英国刮台风我自己还不知道,她都给我发,我觉得家是永远温暖的依靠。

张西: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为每天关心你。

丁一芙: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跟所有其他小孩一样,觉得花了父母好多钱,父母一问候自己,就会胡思乱想,觉得自己会不会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压力很大。后来就觉得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就不要再想这些事,父母最大的愿望还是孩子开心平安,在国外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我现在就用心简单、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张西:我是说爸爸妈妈这种爱会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还是一种需要?

丁一芙:不会,我觉得这会成为我的一种动力,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追求梦想。

张西:你的梦想是什么?

丁一芙: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也不做什么远大的梦,短时间内就是好好读书。

张西: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这个梦想。英国有什么好吃的?

丁一芙:英国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这好象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起中国来说,真的差远了,但是我们有自己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食。

张西:对了平时吃饭都怎么安排?

丁一芙:现在在帝国理工经常在学校食堂吃,没有时间自己做饭。本科时做饭很多,因为空余时间多一些,自己下厨做饭也可以为生活添一点色彩。现在真的没空,伦敦生活就像北京一样,节奏很快,也不会像爱丁堡那样下午六七点街上就没人了,在伦敦想买什么吃的都很方便。

张西:你对英国的衣服有追求吗?喜欢吗?

丁一芙:我不是特别关注衣着。

张西:有的穿就行?认名牌吗?

丁一芙:我觉得这个很地域化,在爱丁堡大家穿的都很朴素,可能是一个小镇。这也是爱丁堡适合读书的原因之一,大家天天裹着羽绒服,也不太在乎衣着打扮。现在到了伦敦大都市,会发现学校里很多人会打扮的青春亮丽一些。

张西:对,我们这个地方农村一天到晚都穿一条牛仔裤,夏天穿一个大汗衫就过去了,没什么讲究,一年四季穿运动鞋,随时走路,随时运动。

丁一芙:我有几个美国同学穿着也是这样。

张西:没空穿高跟鞋,漂亮衣服挂在这儿一年动不了一下。平时在学校也参加一些华人社团的事情吗?包括像学生会的事情?

丁一芙:不怎么参加。一般参加社团活动我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走,跟自己专业完全不相关,比如体育或者烹饪之类,单纯觉得好玩儿,可以放松一下,没有特意想在社团中培养什么技能。

在帝国理工科学节做志愿者

张西:也没有想在社团担任什么职务,和人多打交道?

丁一芙:我觉得平时在研究生课程小组中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没有特别要在社团中培养领导力之类的想法。

张西:跟大学同学平时聚得多吗?

丁一芙:班级经常会有聚会,气氛和谐。我们班学生很杂,有非洲的,有印度尼西亚的,有美国的,但是大家一块儿玩的时候很开心,分享各自的故事,相处蛮融洽。

张西:学会唱歌跳舞了吗,英国人跳的宫廷舞?

丁一芙:苏格兰有他的民族舞蹈,当时开学的时候跑去学着跳,跳起来真的很累,跳一场下来大约半小时,怪不得他们体格强健,因为总跳舞,可能有这样的原因。

 

相比于外国学生,中国留学生总显得内敛羞涩一些,丁一芙在英国留学期间,学到了重要的一课——主动出击寻找资源,懂得动用身边的资源,寻求帮助,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张西:读完博士以后怎么样?是留下还是回国?

丁一芙:最终会回国。我觉得很正常,老有人说中国人爱扎堆,其实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都扎堆,大家都喜欢跟自己背景、语言相同的人交往。

张西:觉得出国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丁一芙: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主动寻找资源。原来在国内就是按部就班,每天上课接受知识,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没有那么强的主动寻找资源的意识。出国后我发现,特别是外国同学,他们这方面的意识非常强,他们会利用身边的一切可能的资源向别人寻求帮助,真的很大胆。中国学生比较内向,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苦恼,总觉得麻烦别人,我性格也是如此。我发现这点后, 就主动去找了一个很有想法的中国同学,我和他在平时的小组作业中结识,觉得合作得比较默契。我邀请他一起参加了一个比赛,是瑞士电气公司ABB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大赛,我们趁大三暑假回国的时候参赛,后来拿了全国一等奖,获得一万元奖金,ABB还给了我们实习机会,我自己挺满意的。

身边很多同学都有类似例子,比如借助学校的名声,主动在外面找项目。有一个同学对印度的家用燃料非常感兴趣,他就联系了一个印度的新能源调研中心,说自己是帝国理工的学生,想跟你们一起做一个项目,这个印度的新能源中心就非常开心,说太好了,我们愿意出钱资助你到印度实地考察,做整个毕业设计。这在我当时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确实很懂得动用身边的资源。另一个美国同学,他主动跟导师提出想到某个公司,让这家公司给他提供一些东西,做毕业设计这样。我觉得他们主动出击、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班级里组织郊游

张西: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像他们一样开始找资源呢?

丁一芙:其实我现在做的毕业设计,也有一个公司跟我合作,只不过我没有像他们那么直接、那么大胆。

张西:你可以读到博士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就主动出击跟中国的能源部或者某个能源公司推销自己,寻找机会。挺好,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丁一芙:是的,我发现挺神奇的,因为听那个同学讲了以后,我问他印度人难道就答应了吗?他说为什么不答应,你现在已经是帝国理工的学生了。

张西:就是你别不把自己当回事,帝国理工牌子就是硬。中国有一句话说别不把村干部当干粮。这是一个好的转变,除了这点外还有别的什么转变?

丁一芙:其次就是刚才谈到的如何跟自己相处,给自己找目标、找定位。刚也说在国内很多事情都有参照物,国内比较讲究这些,你的成绩都会有一个很量化的衡量标准,其实这样也好,你可以有很清晰的自我定位;但是不好的就是一旦量化的标准没有了,就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了。

张西:自己调整自己,及时纠偏,有问题了自己跟自己对话。挺好的,这就是在外打拼的最好的状态。那暑假回家吗?

丁一芙:这个暑假我打算回家看看。

张西:五年后回来听听你现在讲的,都会觉得当时的我是这么说的吗?

丁一芙:哈哈,是啊,变化一定会很大。其实我觉得自己是挺普通的一名留学生,和大家一样,不能说非常优秀,我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别人身上也在发生。现在出国留学真的已经成为非常普遍、平常的事情了。

张西:非常好,谢谢你的分享!

 

编者语:

听了很多关于美国留学生的故事,丁一芙带来了不一样的英国留学体验分享。或许是理工科女生的缘故,丁一芙理性严谨,讲话也四平八稳,没有多余的情绪起伏、变化。她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不能说非常优秀,实则想想帝国理工作为世界顶尖级的理工大学排名与低到16%的录取率,可想而知她背后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看似平淡如水的留学生活,个中滋味,也是冷暖自知。成长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年轻的莘莘学子们仍在路上;不过时间就是这样的宝物,在你不经意间回头一看,小小树苗就开花结果了。

编辑:胡少博    责编:李明泽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