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谁在感动中国

(2010-08-11 22:56:25) 下一个

我们的宣传机器历来就有一个教育人民法宝,叫做弘扬正气,又称为主旋律,据说是因为我们笃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我最早是在文革前的一篇文章中见到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者穆青。那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之大,怎么估计也不为过。尽管那时我还只是个中学生,不是什么县委书记,但也在组织的组织下刻苦的学习了这篇文章,看到文中所载的焦书记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带病苦干,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景,无不为之感动!

    其实,这样的感动我们这一辈共和国的同龄人从上学就开始了,先是有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包括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狼牙山五壮士,后来有有雷锋、王杰、欧阳海、蔡永祥,王进喜、时传祥。文革中又有陈永贵、郭凤莲、邢燕子、侯隽、金训华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英雄人物确实在感动着中国,这种感动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的年轻人真正是从内心发出的。那时的我们光是心里感动还不算,还要把这些感动写成日记,时不时的要向组织上汇报,表示自己在心灵深处闹起了革命,把加入共青团视为自己的政治生命。我想这种对信仰的狂热最终成为了文化大革命能够在中国横行多年的最主要的原因。

    文革后的岁月不知媒体什么时候开始把它称为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模范典型也越来越多了,各级政府年年都要评很多国家级的、省级的、市县市级的和国有单位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优秀工作者等,加在一起的数量就会很多,奖励也逐年丰厚起来。但由于评的太多,也就显得太滥,还不如文革前的英雄人物能够让人们随时记得住。后来大概也觉得这样评来评去钱没少花,效果未必好,中央媒体不知从那年开始,每年都要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明显是升了级。于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地方也效仿评出感动地方的十大人物,这些人加起来为数也就很不少。媒体的宣传,颁奖典礼的隆重,很是要热闹一番。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欣逢一甲子,这热闹就更厉害了,据说国家级的就评了很多人,光是感动中国的人就有一百个,包括死人和活人。

    感动中国的创意的来源是美国《纽约时报》选出的《感动美国的故事》,该书在《纽约时报》多年的专栏中选出了60个平凡人家的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和读者共同分享。它在美国和世界的影响很大,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感人;它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却更耐人寻味,以至于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都把它引了进来。

    客观的说,我们进行了六、七年的感动中国评选中脱颖而出的先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楷模,光从组织者的颁奖词就可以让我们感动一阵子的了。我相信感动中国的真实意图应该是组织者企图让国人有一种效仿的榜样,让我们向榜样们看齐,他们仍然笃信榜样的力量无穷的。但是,我们这么多感动中国的人被评选出来了,但却没有能够感动了中国,这也是事实。用不着纵深论述,单从我们自己生活的周围情况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那么,到底是谁引导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呢?或者说是谁在感动中国呢?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公民,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现在正在感动中国的,不是别人,正是贪官!是那些许许多多的不受监督的权力和金钱相结合而产生的权贵们。

    记得文革后期,中国的大学开始恢复招生,当时的学生名叫工农兵学员,他们的使命是要去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用的方法是推荐制。平民子弟也高兴了一阵,失学多年终于可以上学了,焉能不乐!但很快就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没有关系走不了后门的平民子弟是很难被推荐上去的。于是后门就开始感动了中国,没有门路的人们甚至都恨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把爷爷送去参加红军!

    再后来钱开始感动着中国,人们经商下海淘金,像着了魔。用当时的民谣来说,叫十亿人民九亿商,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既疯狂而又发展的年代。

    再后来当官员们发现他们手中的权力不受到监督而又可以轻而易举的变为金钱的时候,他们盛大的节日和幸福生活就开始了。

    公开的文字上看,贪官贪污的数量是节节上升,我还记得毛泽东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现在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也不算是什么极大的犯罪了,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的行长余振东贪污40亿,暂居耪首,居然保住了脑袋。国内每一个单位的人们都可以体会到,他们的一任领导上台,抓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基建,二是人事,说得不好听就是捞钱、卖官、卖岗位!至于卖官,据说安徽省阜阳市市长陈兆丰是现在的冠军,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居然卖出了110顶官帽!个中奥妙不言而喻。贪官们有了钱,就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共产党员,还要为人民服务,于是把老婆孩子送到资本主义世界,同时在国内外大肆挥霍,他们的工资基本不动,却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享用着名牌。比如中国的房价就是被他们搞上去的。

    贪官们还有另一种幸福生活,就是养情妇,民谣称为老婆基本不用。根据中纪委的数据,贪官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有情妇,有的还不只一个,这方面的冠军是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此人一共包养了140个情妇,其中还包括一对颇有姿色的母女。徐运用了ABM的先进管理方法来管理这个庞大的情妇队伍,居然还相安无事!我以前在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时,有句话印象很深:你要一天不得安宁,就请客;想一年不得安宁,就盖房;想一辈子不得安宁,就娶姨太太。当时我还欣赏梁先生的神来之笔,现在看来官员请客天天有公款,百姓盖房国家绝不准,而娶姨太太,贪官们的实践早就到了像徐其耀这样的高境界了。

    所以97%的官员们绝不同意申报财产,这是权威媒体调查得出的结论。

    无论我们的媒体怎样宣传,他们树立的榜样离我们太远,革命先烈的血怕是会白流了,雷锋叔叔早就出国了,而这些贪官就是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的榜样,怎能不感动中国?

    于是小学生就开始了争夺班干部的战斗,家长也参与了其中。以前小学生们的志向有做科学家的,有当解放军的,有当工程师的,有当老师的,现在大部分都回答要当公务员。

    漂亮的女大学生走了捷径,叫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前的文体明星还羞羞答答的老大嫁做商人妇,现在的女孩甚至等不及到老大,在校时就开始有傍大款的了。最近有个学者提到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近来在年轻人中流行,只要有钱,老点没关系。它认为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顶礼膜拜。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放弃了其他的专业、理想,开始了争夺公务员的战争,这是一场可怕的民族灾难!中国这几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呈爆炸性的增长,据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为46:12009年报考人数飚升至百万,考录比为73:1,而2010年公务员考试刚开始报名,记者就发现,一些热门岗位只招一人,很快可能出现万里挑一的局面,竞争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见1016日《京华时报》)还有媒体报道说,大学有的毕业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要报考公务员。这种现象也催生了考公务员的辅导产业,又可以为提升我们的GDP做出不少贡献了。

    考生里还出现了所谓的考霸,即有人什么事情也不干,连续参加公务员考试多达七八次,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演绎着现代范进中举的故事。极端的事件也发生过,前几年浙江就出现了考生考好了却由于其他原因没有被录取而手刃考官的事件。其实考试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的情况怕是要复杂的多,现代社会拼成绩只是一个次要的方面,而拼爸爸妈妈的权势才是更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呢,那些出身普通人家的考生们恐怕还没有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吧。

    我们不敢想象的是,我们的青年人都想去当官,我们的社会还是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我们的知识分子寒窗多年还是为了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我们的国家将会怎样?

    于是有人在媒体发表文章来论述这种现象,要求有关部门拓宽就业渠道,要求大学生要就业多元化,要政府加强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呼吁取消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等等。鼓噪归鼓噪,宣传归宣传,但单凭这些要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恐怕收效甚微。

    有一个伟人曾经这样讲过:在专制的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只要我们的政治改革滞后,感动中国的永远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他们会用他们的行动改变我们民族的世界观,让人性本来就非常软弱的人们羡慕他们,追逐他们,为看得见的利益趋之若鹜。要知道太史公讲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可不仅仅是说商人的。

                             20091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