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诗经

茶话诗经,痴人学佛。
正文

感悟诗经:假日特刊-《小雅·鹿鸣之什·鹿鸣》(欢庆佳节)

(2020-04-27 08:21:34) 下一个

感悟诗经:假日特刊---《小雅·鹿鸣之什·鹿鸣》(欢庆佳节) 

 

鹿 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 释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将:进献。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轻佻,奸巧。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白 话 翻 译

 

暖风中传来阵阵鹿鸣,群鹿在郊野悠闲地吃着鲜美的嫩蒿。

我有嘉宾来,鼓瑟吹笙欢迎他们。

吹笙又鼓簧,为客人们呈上作为礼物的玉帛。

友善的客人邀请我以后去他家游玩,并拿出地图告诉我怎么走。

 

暖风中传来阵阵鹿鸣,群鹿在野外的山坡上悠闲地吃着青蒿。

我有嘉宾来,他们个个都德行高尚。

他们教化人民谨守淳良唾弃奸诈,树立了让人们效仿的榜样。

我拿出珍藏的美酒,宴请嘉宾一边畅饮一边欣赏歌舞。

 

暖风中传来阵阵鹿鸣,群鹿在郊野悠闲地吃着鲜嫩的芩蒿。

我有嘉宾来,鼓瑟弹琴欢迎他们。

鼓瑟弹琴绵绵不绝,歌舞声中嘉宾们都非常开怀尽兴。

我拿出珍藏的好酒,让我的嘉宾在歌舞声中尽情欢娱。

 

这是一首用于欢宴的歌,大概也是《小雅》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非常祥和快乐的歌,野外有悠闲自在的群鹿在吃草,不时传来一些鹿发现鲜美的嫩草后招呼其他鹿来共食的柔和嘶鸣。鹿鸣本身很柔和,并且鹿是和善的群居动物,于人类的社会性有相通之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鹿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据说古代四灵兽之一的麒麟就是由鹿崇拜演化而来的。

 

古代在科举考试之后一般会给考中的人举办一场盛宴,期间会演奏这篇《鹿鸣》,于是人们就称之为“鹿鸣宴”。另外,鹿跟“禄”谐音,这在历来重视福禄的古人眼里,鹿可真是大吉大利的祥物。至今我们仍然能看到很多绘有鹿的年画、影壁、花屏等等。相信鹿承载人们这种美好寄托的习俗还将延续。

 

中国人一直尊崇和信服“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这句话内涵精深广博,包含很多层的含义,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解释完的,其中有一层意思是人需要独自沉思静想才能想通一些深奥的道理,即它强调静思的必要性。当然,独思要适可而止,不宜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否则就有闭门造车的嫌疑。人属于群居性社会动物,在独立的同时,更强调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效果远远超过诸葛亮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所带来的好处。

 

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很早就有游学这一优良传统。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学问,相互学习提高,效果极佳。这样的活动自然就产生了很多宴会,于是就有了千古第一盛宴的兰亭盛会,产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其不但书法冠绝古今天下,而且文章也千古流芳。王羲之也是在那种心情舒畅气氛欢愉的情况下才一气呵成地写出绝世之作,真可谓汇聚了绝佳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后来无论王羲之怎么努力重写,也都没有超过先前所写的那幅。

 

学问的交流和共享是如此,欢乐也是如此。所谓“独乐乐,不如与众乐。”在人群之中,欢乐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像海浪一样能不断地增强放大,无比壮观。看看那狂欢节的场面,看看每次世界杯看台上那波澜壮阔的手臂舞动,震撼人心!

 

其实不用举那么多例子,大家都明白聚会无论是对学问、观念、娱乐还是亲情、友情或者升迁都至关重要。人类社会设立这些节日,一方面是为了让劳累的身心休息一番,另一方面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走访交流的机会,在增强彼此间感情的同时扩展自己的思路和眼界。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这个节日,快乐开心!

 

谨以此文恭祝所有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看过和没看过我的帖子的朋友们节日快乐,在新的一年里福禄双至,万事通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