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徐志摩的《火车擒住轨》赏析

(2010-07-15 04:36:01) 下一个
火车擒住轨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
    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

    过桥,听钢骨牛喘似的叫,
    过荒野,过门户破烂的庙;

    过池塘,群蛙在黑水里打鼓,
    过噤口的村庄,不见一粒火;

    过冰清的小站,上下没有客,
    月台袒露着肚子,象是罪恶。

    这时车的呻吟惊醒了天上
    三两个星,躲在云缝里张望;

    那是干什么的,他们在疑问,
    大凉夜不歇着,直闹又是哼,

    长虫似的一条,呼吸是火焰,
    一死儿往暗里闯,不顾危险,

    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
    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

    累坠!那些奇异的善良的人,
    放平了心安睡,把他们不论

    俊的村的命全盘交给了它,
    不论爬的是高山还是低洼,

    不问深林里有怪鸟在诅咒,
    天象的辉煌全对着毁灭走;

    只图眼着过得,裂大嘴打呼,
    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

    这态度也不错!愁没有个底;
    你我在天空,那天也不休息,

    睁大了眼,什么事都看分明,
    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运命?

    说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
    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

    就差你我的寿数比他们强,
    这玩艺反正是一片湖涂账。   
<><>
  ①对于1931年7月19日,初载同年10月5日
《诗刊》第3期,署名志摩。此诗原名《一片糊
涂帐》,是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
    在徐志摩写完这首《火车擒住轨》后,他人
生的旅程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其中的风风雨雨
、恩恩怨怨的确一言难尽。在情爱方面,先是与
林徽音相恋的风言推波于前,后又因陆小曼一事
助澜于后,而徐志摩最终又因无法与陆小曼达到
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痛苦不已。其中的苦涩只
有自己在心里慢慢咀嚼了。在人生理想方面,先
是出洋留学养成的民主思想,可后来在国内屡遭
碰壁,且浙江农村改革一事流于泡影,其中的失
望显然可见。徐志摩一生追求理想,对钱财势利
克尽鄙薄,而后来却每为钱所困,时间多半花在
“钱”字上,其中难言之隐谁能知解,他自己也
说:“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到了
枯窘的深处。”于是便发出了“这玩艺反正是一
片糊涂帐”的慨叹。《火车擒住轨》便是这慨叹
下的“发愤之作”了。 从诗的层次发展来看
,可分三部分。首先是描绘火车在黑夜里奔的情
形。一开始,“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一个
“擒”字把火车拟人化,并暗示其奔跑的毫无顾
忌,并且以黑暗为背景,更衬托其阴森咄咄逼人
的气势,为下文读者看过山、过水等作好心里的
准备,读者可能会问,火车在黑夜里奔,到底要
奔到哪儿?是否有尽头?于是紧接着开出了火车
经过一系列地方的名单:“山、水、坟、桥、荒
野、破庙、池塘、村庄、小站。”这些地方总摆
脱不了黑夜的阴森给它们染上的色彩。如“陈死
人的坟”、“冰清的小站”,同时又以听觉效果
来强化这一阴森的气氛。“听钢骨牛喘似的叫”
、“群蛙在黑水里打鼓”等,而“月台袒露着肚
子,象是罪恶”更以人生经验来比喻世间的阴森
邪恶,《旧约·传道书》上说:“阳光下没有新
东西”,《新约·马太福音》上说:“你里头的
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啊。”人世的罪恶
总是与黑暗连在一起,在此突出黑暗势力的强大
与现实的丑陋,诗中的四小节构成诗歌的第一层
次。 第二层次从第五节开始,视角从地上转
到天上,笔法由纯然客观的描述转到星星作为主
体的发问上,这一发问还是以相同的拟人手法来
实现:“三两个星,躲在云缝里张望”,两个不
同的世界开始形成对比。地上的世界不论火车如
何叫吼着往前奔,可始终无人,始终是静悄悄的
,阴森森的,可是地下安宁,天上不宁,他们看
到了“一死儿往里闯,不顾危险”的情形,诗句
于此一方面照应着前面“在黑夜里奔”那种吓人
的气势,另一方面也突出星星的疑惑,这一疑惑
不仅在于星星所看到的表象世界,更在于车上人
们对危险安之若素的精神状态,他们对诅咒和毁
灭抱着纯然不在乎的态度:“只图眼着过得,咧
大嘴大呼/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诗中
以天上星星的眼光来看待地上的世界并因此发出
种种疑问,在这些疑问的背后,隐着它们对地上
世界的生存方式的不理解,也隐着两种不同的价
值观判断并进而体现出对生存的终极问题产生追
问的潜在思想。同时,读者也禁不住追问,天上
星星的世界又该如何?正是这些疑问诱发着读者
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并产生阅读期待心理,基于
此,很自然地过渡到诗歌的第三层次。 最后
4节也是诗的最后一个层次。诗的叙述视角依然不
变,还是采用星星的口吻,只是意思已全然不同。
星星从“那些奇异的善良的人”那种随遇而安的
人生态度引伸出另外一种生活价值观念,这一观
念不仅体现了自己许久以来生活的思考出现转折
性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长期的智性所无法解决
的问题现已突然澄清。一方面是久已因扰心头的
纠结与苦恼豁然解开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另
一方面则是问题的答案以无答案为结局。这一悖
论使得星星能以旁观者的姿态来俯视世间:“说
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
受罪”。当人们总是赞美星星,总是把星星说成
是光明的使者时,它对自己不能支配命运的慨叹
便具有了反讽的性质。后面一句极富隐喻性质,
为何在同一条线上受罪的确切含义并没有说明,“
受罪”的具体含义也没说明,但是其中表达出的
对生存的困惑使其具有诗与人生的内在张力,一
方面,“受什么罪”“为何受罪”的疑问在读者
心头盘绕,对“罪”的理解天上地下是否相同;
另一方面,既然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为何又都
在同一条线上?这些问题显然拓宽了诗歌的想象
空间,读者不仅可以从情感的角度来加以判断,
而且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末尾一节以星
星的态度来结束显然意存双关:“这玩艺反正是
一片糊涂帐”,是否也带有徐志摩本人某种程度
的自我写照呢? 在徐志摩的全部诗作中,以
两行为一节的诗并不多,《火车擒住轨》算是较
为突出的一篇了。诗中讲求韵脚的变化,全诗押
韵的形式起伏变化:ab cd ea fg ah ij
 kl ge,除了三个重韵以外,其余各为一韵。
这首诗和徐志摩一贯主张的“音乐美”,也没多
大瓜葛,只是以感官的摄取以及现象的铺叙来加
以展开,同时夹杂着调侃乃至反讽的语调,使得
他的诗呈现着另一种面目,作为一个抒情性极强
的诗人,自己有意识地在诗中夹用口语固然有时
代的背景在里头(如白话文运动,徐志摩对此也
不遗余力),但至少也说明他有意识地拓宽自己
的艺术创作空间。“这态度不错,愁没个底”纯
然是口语入诗,“这世界反正是一片糊涂帐”一
句隐含着多少人生遗憾与不如意。对于习惯了《
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诗的读者来说,读
读这首诗将会对全面理解徐志摩的美学主张及创
作实践不无裨益。
(郜积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