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曾外祖父三登华山题刻

(2012-02-27 13:24:04) 下一个
我的曾外祖父清朝徐坊和他的弟弟徐埴三登华山时的题刻 。 

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华山题刻考续

潘坤   马鲁奎

  图一

    我国五岳之西岳华山,亦称花山,即以山势峭拔刀削险峻著称。自晋代起历有名僧高士就隐。山中长松夹径,鸟道蜿蜒,丘壑深秀,山泉潺潺,宛若世外桃源。唐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名流雅士,亦纷纷前来赏景游览,吟诗作赋,留下摩崖石刻多达千余,是华山的一道独特风景,历史悠久闻明。清康熙乾隆两帝曾多次“驾幸及此”,“驻跸凭眺。1901年国子丞徐坊与弟徐埴三登太华遍游诸峰。徐坊以篆隶深厚功力题写摩崖石刻两处,为华山增加书法艺术之美和人文内涵。

   一处是篆书”辛丑八月晓日李经野莘夫,徐坊士言埴士范重游。见图二。

   二处是隶书“光绪辛丑重九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太华遍游诸峰。见图一

 

 

                                         图二

     徐坊(1864—1916),字士言,号梧生、国子先生。山东临清人,出身官宦世家,捐为户部主事。光绪二十六年,以尚书荣庆荐,越级攫升国子丞。宣统元年,兼任京师图书馆副监督,后为宣统皇帝汉文老师。卒后为正一品封典,拨丧葬银三千两,晋赠太子少保衔,谥“忠勤”。《清史稿》有传。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逃,徐坊随岳丈、军机大臣鹿传霖护驾扈从两宫左右,深得两宫欢心。

三登泰山徐埴(1866-1948),徐坊之弟,晚清贡生,民国京城名士。其父徐延旭曾为广西巡抚,其兄徐坊为国子监祭酒,溥仪皇帝的老师,京师图书馆副监督。 1928年,清东陵被反动军阀孙殿英盗掘后,末代皇帝溥仪派耆寿民、宝瑞臣、陈诒重、徐埴等前往东陵勘察护陵,并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徐埴食宿在东陵现场月余,详实地记录了东陵残毁的情形,记载了捡拾赎回散落珍宝和护陵的经过,回天津向溥仪皇帝禀报后,徐埴得到溥仪皇帝赏赐。徐埴并著《东陵于役日记》一书,为历史留下真实宝贵史料,名重民国。

    李经野(1855—1943),字莘夫,山东菏泽曹县龚搂乡土地庙村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三品衔,在任候补道,广州廉州府知府。经查阅徐坊原籍堂邑(现冠县)娄庄。《徐氏家谱》记载,坊、埴其父徐延旭,清广西巡抚,原配李氏,继配汤氏、邓氏、廉氏四妻,俱诰赠一品夫人。二子四女。三女儿是李经野之妻,与徐坊、徐埴由廉夫人所生。徐坊、徐埴、李经野兄弟三人结伴登华山完全在情理之中。

    摩崖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五类,大部是自然石刻。其文字,即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即有帝王御言,也有黔黎之说。其形式,即有雄伟高大,也有盈尺小碍;即有龟遗失螭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犷片石之刻。其书法艺术,即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即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即有古拙若痴者,也有龙飞凤舞者;即有大家之手,也有石匠之书,真乃瑰丽多姿。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且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为华山自然风光增添了秀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携光绪西逃。徐坊随岳丈、军机大臣鹿传霖护驾,扈从两宫左右到西安,尚书荣庆推荐攫升国子丞。三登华山应是在1901年两宫离西安返京起驾后,徐坊扈从光绪帝返京前。辛丑八月晦日、九月重九,仅一月则两游,并题刻。也许对这次逃难的刻骨铭记,昭示人们记住是西方列强逼迫来到西安。逃难中徐坊、徐埴重九三登太(华)诸峰,告知人们国弱挨打逃亡的苦衷。 1901年,徐坊扈从光绪帝返京,石刻说明应是重九之后起驾,时间上是吻合的。二是徐坊已是国子丞地位,且篆书功力深厚,题写石刻是与身份相称的,也是有资格的,完全符合当时情形的。

   

二零一二年元月十日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