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写给我挚爱的女儿

(2009-12-05 14:56:37) 下一个

三,外祖父

你的外公是 1935 年参加革命的红军干部,其实外公小时候的家境在当地还算富庶,据你外公说,他的父亲是个当地受人尊重的乡绅,但可惜在你外公 11 岁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他和他的姐姐弟弟被寄养在他们的叔叔家,叔叔当时待他们不太好,上中学时外公在学费上遇到了困难,叔叔不愿意继续负担 . 你外公是个倔强的孩子,再加上受早年参加革命的堂兄的影响, 15 岁的外公就跑出来参加了陕北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小小的年纪开始了艰苦行军打仗的军旅生活。在这期间外公当过战士 . 宣传员 . 文书 . 文化教员。红军东征战役他曾受过两次伤,一颗子弹从他的头顶穿过,如果再往下半公分就会打碎脑袋 , 在外公的头顶上留下了一道永久的伤痕。还有一次弹片打中肚子,穿过军用书包和皮带,最后伤得比较轻,没有危及生命。他曾经得过伤寒,这次大病险些要了外公年青的生命,他说,好心的红军战士背着他行军,那时的外公很瘦小,但生命却是顽强的,居然在缺医少药,缺吃少穿,行军打仗的险恶环境下活了下来,但头发最后都掉光了。过了一段最艰苦的日子,东征红军从山西返回陕北,到延安以后,部队决定让你的外公做医务工作,经过培训,在当时的红军中央医院先后当过卫生员 . 药剂士 . 护士 . 护士长 . 当时医院有一些外籍医生,印度的柯隶华医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外公说柯隶华医生很欣赏他的聪明,又加上外公英语学得较好,所以有重要的手术,柯医生就会叫外公去当助手。当时医院的政委,就是后来任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 1937 年外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陕北清涧老家你外公读到中学,在当时的共产党军队里就算是凤毛麟角的小秀才了,抗日战争初期组织上送外公到当时的延安医大(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是延安医大的第七期学员。当时的学员大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外公从小聪明过人,又有很强的记忆力,很快就成了期里学习最好的学生(那时的一届学生叫一期)外公任七期期长。外公年轻时很喜欢运动,经常提起他们在延河里游泳,同学们一起打篮球的情景。

经过五年的学习,外公毕业了,被分配到杨家岭 . 党中央所在地当医生(有点像英国的 GP )在此期间外公先后担任过中央办公厅保健医生 . 中央干部疗养院卫生所所长 . 部队转移撤出延安时任医疗大队队长 . 华北局卫生科长 .。那段时间外公给很多中央首长看过病,包括刘少奇 . 邓小平 . 彭真 . 薄一波等,只记得他说同薄一波一家人关系比较熟,外公说薄的夫人难产是外公给接的生,因此薄一家很感谢外公。由于外公性格内向所以我们很难从他那得到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来源,只是我们小时候外公的朋友来家里探望时他们谈话的只言片语。

1949 年共产党打败了蒋家王朝,外公随石家庄部队和华北局进入了北京城。在北京中央直属第六医院当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后任交通医院院长,就是在那时,认识了年轻的北京姑娘—外婆(当时是护士)。那时的年轻人对老革命是很崇拜的,再加上外婆对外公还是有一定好感 . 虽然在北京姑娘眼里他们这些刚进城的工农干部的确很土气,但外婆觉得外公还同大多数工农干部不太一样,第一,外公很聪明,工作能力很强,给他们讲话做报告从来没有讲稿,讲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清楚楚,大家都非常爱听 . 第二,外公爱好广泛,除了喜欢运动外,还很会跳交谊舞,会拉二胡。所以在大家一阵子的撮合下, 18 岁的外婆就在 1950 年 4 月懵懵懂懂地嫁给了比自己大 12 岁的外公。

50 年代末期,卫生部决定在北京新建几所医院,其中包括现在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座胸外科医院“阜外医院”外公调出自己工作的医院,出任“阜外医院”筹建委员会主任,去组建新医院

对阜外医院的筹建更体现出你外公的才能和魄力,他首先建了一个很大的钢筋水泥的地下大厅,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就可把病人疏散到这个能开进汽车的地下室里。由于有了这一设施,文革中家家都深挖洞广积粮的动乱年代,阜外医院才免于大兴土木,当然即便不做这个用处,也可用于其它方面,使医院有了很大的地下空间。再有把病房都设计成小间,最多 3 人一间,还有单独的卫生间,这在北京的医院是首例,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记得外公曾经说过,旅馆饭店都是小房间为什么医院就不可以让病人住得舒服一点呢。再有就是决定在大楼表面贴瓷砖,这项工程纯属是一种装饰,也比较费钱,但你外公还是决定这样做了,他要把阜外医院建成北京最高级最棒的医院,后来还受到了卫生部一些人的批评,说是过于奢华了,但后来实践证明,外公是对的。阜外医院是中国最大的最高等级的胸外科医院,心脏病人需要得到更好的照顾,所以小病房很适宜,美丽舒适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当然在现在看来是有些超前了,那时的人还没有这样眼光,外公当时对新中国还是充满希望的,觉得过不了几年就会发展成一个较先进的国家。即将进入 60 年代医院建成了,一个宏大的,美丽的白色工字形建筑耸立在北京的阜外大街上,给新中国的北京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当然,没有心脏病的人可能不太知道,但凡是去过的,都说那是北京最漂亮条件最好的医院。这是外公留给我们的永久纪念。

当时你外公的想法是把他以前所在的医院搬进去,但后来周总理决定把军队的黑山户医院搬入,这是你外公始料未及的,但中央总理的指示又必须执行,其实这也不是当时卫生部的计划。这使你外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黑山户医院配备齐全,政委院长都有,这就没有外公的位置了,再说领导一群完全陌生的下级也不是你外公的初衷,最终外公就只担任了一个挂名的副院长,这对外公是个不小的打击,你外公是个敢想敢干敢拿主意的人,是个当惯了一把手的的人,已经不能适应在别人的指挥下工作,当然这也可能是外公的弱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和变化,大大地打击了你外公的工作积极性。据说卫生部还准备调你外公去杭州担任浙江卫生厅的厅长,但外公没有同意去。外公为人正直,不喜欢走什么上层路线,为自己工作的事也不愿意惊动他以前熟识的中央领导,总之工作的不顺利加上身体的原因,外公就经常在家休养。至于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是外公直率的性格得罪了什么领导,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外祖父的上级,下级,朋友都很惋惜,觉得像你外公这样有能力的领导没能正确使用实在是个浪费。这些事情都是我们长大以后,从外祖父的朋友,战友还有父亲早年在六院的下级那里听到的。

战争时期艰苦条件的摧残,使本来就身单体薄的外公过早地失去了健康,再加上工作不够顺利,心情的压抑,外公又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记得我们小时候他经常说,如果不是他年轻时注意锻炼身体,可能早就垮了。

文化革命开始以后,你的外公就更失望了,他在家里经常说共产党这样下去就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犯了太多的错误。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谁敢有这样的想法,当然外公也嘱咐我们千万不能到外面去说,我们虽然不大,但也深知这里的利害关系。

不可阻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以后,你外公坚决不让你舅舅下乡,(我没有赶上)他把户口本藏了起来,你根本想象不出这种举动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什么样的压力,一个人要有多大的胆量和勇气才敢逆毛主席指引的潮流而动。幸亏外公老红军的背景,清白的历史,没有遭到太大的厄运。工宣队,军宣队轮番来做工作,软硬兼施,送外婆进学习班,不恢复外公的党组织生活。(这意味着失去了共产党员的资格)其实当时的热血青年是很不能理解你外公的做法,不接受他的固执。我们也曾反复的揣摩你外公当时的心理,也许是觉得他的孩子们已经够不幸了,小小年纪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当时我和二舅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大舅很聪明,这点你了解,但他的想法比较多,精神不够集中)还要到农村去受苦,这难道就是他们早年出生入死参加革命的目的所在吗。也许是对毛泽东错误做法的一种抵触。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总之对外公我们有很多的未知,很多的迷茫,我们做儿女真的很不称职。但有一点我们是深信不疑的,外公一生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我们这三个孩子在文革期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对国家的失望,对共产党的失望,对我们三个孩子的失望,爸爸的情绪有一段时间非常低落。

文革中外公对时局有着很客观的认识和鲜明的立场。他对毛泽东,周总理,邓小平等老一辈的正确评价,和对四人帮一伙行为的深恶痛绝,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理逝世以后,天安门风起云涌的悼念活动开始了,外公虽然去不了,但他鼓励我们去听去看,我们几乎天天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去抄写悼词诗文带回来给爸爸读。 记得4月5号前夜,四人帮下令清理天安门广场,驱赶人群,我们作为民兵也被派往那里,在故宫午门前蹲了半宿,外公得知后狠狠地说了我一顿,可在那时的白色恐怖下,谁又敢挺身而出抗拒上级的命令呢,我理解外公,只是借此发泄对四人帮的憎恨而已。在那个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极左思潮的动乱年代很少有人能有我们父亲那样的政治见解,那样有胆有识。即便外公在家休养,离休期间,仍然有很多 当年延安医大老同学, 老战友,老同事和老部下经常来我家同外公讨论研究一些他们生活上运动里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几个老朋友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经常探访,直到外公去世从无间断。他们都是正在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是外公的智慧,外公的正直和颇有见地的政治观点,何以使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离开领导岗位多年的老朋友,老上级。

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出以后,外公兴奋得不得了,当然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空前感奋,外公兴高采烈地同我们讲四只螃蟹的见闻,很久没有见外公这么高兴过了,当时他把全部对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邓小平的身上,他认为邓小平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

你的外祖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生活低调,从不张扬。在他老人家的有生之年我们其实都没有真正地了解他,我们甚至没有好好坐下来同他认认真真地谈过一次话。现在想起来心里非常难过 . 回想起我们同你外公在一起的日子,才真正感到,他是那样疼爱我们,从小对我们的教育是超前的,他虽然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老革命,但他却是那样的开明,那么的有远见卓识。小的时候对他的严厉很不理解甚至很难接受。他非常重视我们的文化学习,他经常说的话就是:“没有文化将来什么也干不成,一点前途也没有。”作为父亲他比你的外婆更关注我们的教育和成长。同时外公也很注重对我们业余爱好的培养,下很大的工夫让我们学滑冰,学游泳,学一切我们有条件学的东西。特别是我,从小妈妈不太喜欢运动,胆子又小,要不是在你外公的督促甚至于压力下,我可能什么也不会。所以我长大以后从心里感谢外公对我的培养。不论在游泳池里,在滑冰场上,还是在乒乓球台旁,妈妈总会有那么一点点沾沾自喜。这也是我的自信所在,骄傲所在。当然你的大舅二舅这些方面比我强。这也就是妈妈为什么希望你能多学一些东西,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培养你学习音乐的动力所在。

小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教育质量远远高过同我们有相同条件的家庭。(很多老干部大家庭父亲一般不太关心孩子的教育)外公不但重视我们的学习,重视锻炼身体,重视方方面面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非常重视我们的饮食,从来不允许我们挑食,每天早上的牛奶是必喝的,从小到大从无间断。在教育和饮食方面外公从不吝惜花钱。妈妈小时候很挑食,不吃的东西很多,特别是青菜,外公很严厉,有时妈妈是含着眼泪吃的,但是渐渐就会适应了,你知道,妈妈现在几乎没有不吃的东西啦。

外公可能会为外婆没经过他同意为他买件衣服而不高兴,而绝不会为我们花钱而有丝毫的犹豫,而且总是为我们买最好的。外公知道我喜欢打乒乓球(这是唯一一样运动我自发学会的),他就给我买了当时最贵的红双喜球拍,我的同学们羡慕得不得了。学滑冰也给我买了一双高筒的很漂亮的冰鞋。他在我们的眼里是严厉的父亲,但他又非常地疼爱我们。那时晚上我们三个经常去什刹海冰场滑冰,爸爸会在冰天雪地的天气走到什刹海去看我们,在休息厅里为我们买糖葫芦,还看着我们吃完,怕我们一边吃一边滑会出危险。有时还会为我们兄妹三人买热馄饨驱寒。

我家离园恩寺影剧院很近,等我们大一点外公就鼓励我们自己去看电影,看戏,(圆恩寺经常演京剧)那时我们最爱看的是猴戏。(孙悟空)我还喜欢京剧里的“小媳妇”(那时总这么叫,就是青衣花旦)不要小看这一举动,在那物质文化很贫乏的年代,看一些有益的电影,戏剧对孩子进行最初的启蒙教育还是很有好处的。看京剧使我从小对中国的国粹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喜爱。看电影更是受益匪浅,记得除了看一些国产电影以外,我们还看了很多外国的,苏联的是最多的,比如《第十二夜》《复活》《白夜》等名著,《红帆》《红菱艳》《巴格达窃贼》等爱情神话故事。《蓝色港湾的舰长们》让我们了解到外国的孩子是怎样的生活。也挺奇怪的,妈妈那么小的年龄,最喜欢的还是爱情片,经常被那些离奇复杂美好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最不喜欢的是战争片,记得跟着两个哥哥看什么《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斯大林格勒大雪战》等,看得我是头昏脑涨,稀里糊涂。但我至今认为,我们从这种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和初始的文化教育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外公还喜欢带我们去动物园和参观对面的天文博物馆,利用一切机会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培养我们的业余爱好。所以我们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有时我常常想,我们的父母身材都不高。可是我们三个孩子都长得很高,这同外公在我们长身体的年龄段给与我们足够的营养和督促我们坚持锻炼身体分不开的。外公在我们身上的一切努力使我们受益终身,给我们带来了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外公非常喜欢看体育比赛,小的时候我们很多体育方面的知识还都是从你外公那学来的。我也爱看体育比赛,那时候的电视机很不普遍,外公就带我们去看现场,最近的什刹海体育场,在那看举重,羽毛球,乒乓球,在北海体育场看篮球,由于收益于父亲的影响我也会把各种比赛规则弄得清清楚楚。外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用现代人独生子女的眼光来看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在我们那个时代,多子女的家庭和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在是很少见的。

现在我们生活在英国,我周围来自中国大陆的家庭大多都是受过最高等教育的,(大学里没有博士学位是找不到讲师工作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同几十年前你的外公相比都是有差距的。你说你的外公他是一个多么不简单的人。英国的教育理念很明确,绝对不喜欢死读书的学生,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是很难接受没有任何特长而只知道读书的孩子,除非他们发现你是个天才。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外公多年以前的办医理念才得以逐渐实现,记得外公曾经说过,医院不能商业化,永远不能变成赚钱工具。经过中国这跌跌撞撞几十年改革开方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中央最近的会议上,卫生部长才正式提出了这个正确的办医方针。就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绝大多数医院都是国有的,都是不赚钱的。你的外公对中国的办医方针早就有了如此颇有远见的考虑。外公视野开阔,关注世界大事、国家命运。即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小姨和姨父夫去医院看他,他说话艰难,但还饶有兴致的说着改善北京用水的方案,可把黄河河套的水引进京城 ….. 这样的超脱,大度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但外公是固执的,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这也可能是有能力人的通病。他对自己是不珍惜的,很单调的饮食,抽烟也很厉害,还有他比较急躁的脾气,内向的性格都影响了他的健康。虽然他很注意读书看报,关心时事国家大事,住进楼房以后他很少出门,基本没有社交活动,有时到阜外医院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唯一的社交就是朋友来看他。在同好朋友在一起时他也是谈笑风生,但他却很少同我们讲他的过去,讲他的想法,有时同你大舅二舅还讲一些,同我讲的很少。当然这里主要还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试图去了解自己的父亲,也许我们觉得还有的是时间,不用着急,也可能在父亲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不,还是我们的责任,整天忙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对在家里沉默寡言的父亲缺乏关爱,但你外公从未抱怨过我们,这使我们更加自责。

没能很好地照顾关心外祖父始终是妈妈心里的隐痛 . 外祖父去世以后妈妈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感受。在外公最后的日子里,本来是可以住在条件优越的阜外医院高干病房,但他拒绝了,他想离我们近一点,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多一点的时间同我们在一起,所以就住进了离我家很近的北京第六医院。由于六院医生的一些失误从而加重了外公的痛苦,缩短了他的生命。可怜的父亲忍受了巨大的折磨,那历历在目的情景至今想起还让我纵泪滂沱。弥留之际的外公仍然牵挂着我们母女,看得出来他痛恨你的爸爸,他觉得我们受了很大的委屈。你知道外公是最疼妈妈的,看到我们孤儿寡母的处境外公很难过,即便他那倔强内向的性,有时也忍不住流露对你的无限怜爱。记得外公经常说:冉冉好可怜,这么小就失去了父爱。外公生性好强,他当然很难接受这一事实,我可以感觉到他的忿怒,他对你的爱怜,我一直认为外公最后的病是你爸爸气的。

在外公的追悼会上,妈妈为你穿了件最朴素的灰色小衣裳,为你戴上了黑纱和小白花,一串串晶莹的泪珠挂在你那童贞的面颊上,也许在你幼小的心灵里还不懂得死亡的真实意义,但看着躺在花丛中的外公,看着周围人悲痛欲绝的泪水,我想你一定会明白,你最最亲爱的爷爷(你总是这样称呼外公)将永远闭上了他那慈爱的眼睛,将再也不会疼你爱你亲你抱你了。

你亲爱的外祖父离开我们已经 20 年了 , 每每想起我仍热泪盈眶。记得他老人家喜欢汽车,但却没能坐过一次儿孙开的汽车,没能享受一天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同疾病的苦苦挣扎中,带着对生的强烈渴望,带着对我们的无比眷恋,带着那么多的遗憾和牵挂离开了我们 , 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歉疚和怀念。。

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的小洞穴里,一个老红军战士的骨灰,一个平凡的而在我们心里又是伟大父亲的骨灰静静地安放在那里,我曾千百次地设想过,如果我们的你的外祖父还活着将会是什么样子,我将会为他做些什么,但是一切都太晚了。人的一生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来不及做的事情,来不及的爱,来不及挽回的错误,来不及表达的歉意,来不及实现的诺言,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殊不知人生太短暂了,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来得及的时候,努力去做我们能做到的一切,小心呵护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 , 向你最亲爱的父母,儿女,手足,朋友表达你及时的爱。

远逝的亲人,岁月悠悠冲不淡的养育之恩,阴阳两界割不断儿女的绵绵思念之情。亲爱的父亲,请原谅我们应该做却没有做好的一切,我们太缺乏对您们伟大而崇高一代人的理解和重视了,太缺乏对您的孝敬和关爱了。您们这代人的人格和境界是感天动地的,却被我们毫不珍惜地忽略了。今天想起来心里会很痛很痛。

感谢你外公能经常萦绕妈妈的梦怀,在很多相似的梦里,外公病好了,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还是在兵马司小院的家里,过我们全家在一起的日子。因为那段日子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最最深刻的记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wzxyyw 回复 悄悄话 情,岁月将之酿成醇绵之酒,你不喝酒,也有沁鼻之香。
倩女 回复 悄悄话 感人 感动 了不起的父亲 (人的一生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来不及做的事情,来不及的爱,来不及表达的歉意,来不及挽回的错误,来不及实现的诺言,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我们,殊不知人生之短暂,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来得及的时候,努力去做我们能做到的一切,小心呵护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 , 向你最亲爱的父母,儿女,手足,朋友表达你及时的爱。)很有感触呀
hurry11 回复 悄悄话 我理解你父亲对你们的爱及你的歉疚和怀念.
阜外医院离我家很近.以前有一些日子
我常去阜外医院看我心脏病住院的母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