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来的都是客, 人走茶就凉
个人资料
正文

彭林教授, 新时代 “礼”的倡导者

(2011-08-13 13:32:29) 下一个
彭林教授,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编《中国经学》。
   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现在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 他的部分经典话语摘录如下:

过去我们把自己的礼否得太多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礼是什么。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把西方的礼仪当作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推广,后果不堪设想。一个民族文化的节日礼仪,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它使别人一望而知,你是什么民族。现在我们的节日西化得非常严重。我看到一个材料,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一个建议,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全部放双休假,要让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来过自己的节日,来抵制洋节。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理论上不清楚,我们现在用大量的西方礼仪来替代我们的传统礼仪,使我们的核心文化有被替代的可能,现在那些礼仪教材教你怎么涂眼影、怎么打领结、怎么拿刀拿叉,美其名曰这就是2008年奥运会与国际接规,我觉得这简直是无知。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个通行的规则,入境问俗,你到哪个国家就要遵守这个国家的习惯,不要因为无知伤害了别人,外国人到中国来当然要尊重我们。我们中国人要拿筷子你就要拿筷子,我到外国去,也没有人给我们准备筷子,你到中国来就是要体会一下什么是东方文化。我们是有文化自尊的、文化主体的。结果现在媒体上教大家学西方礼仪,连卢森堡的礼仪都教了。那么,如果我们家里来了5个不同国家的客人,用谁的礼仪?当然是用中国的礼仪。我们现在就没有自尊,到这边来用别人的礼仪,到那里还是用别人的礼仪。那你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文化?

中国文化不是西方文明的分店,也不是西方文明的复制品,它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地形成的,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有鲜明的民族个性。那么,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关键又在哪里呢?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想有几位学者的意见非常重要。

首先,徐复观先生认为,西方中世纪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文化”。在西方人看来,人的灵魂是要由上帝来管的。而在中国人看来,人的灵魂、情感是要靠自己来管的。这是东西方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

台湾学者方东美先生说,中国在商朝还处在鬼神崇拜的时代,而到了西周的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开始脱离崇拜鬼神的时代,实现了从鬼道向人道转变的伟大飞跃,社会不再把鬼神作为中心,而把人作为中心,这个区别非常重要。

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人要和,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资格谈“和谐社会”。“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你的一言一行就必然是合于礼的。这种礼不是外部的“点头哈腰”,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这一点我们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是讲究形式,比如笑的时候露几颗牙,握手胳膊要抬多少度;我们讲究的是会心。礼乐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德煇动于内”,“礼发诸外。”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内心和你的外表举止自然而然就会达到一致。现在许多推销礼仪的书,不讲德行,一概只教你怎么做,坐的时候腿怎么翘啊什么的,不教你内求的东西。人和人的交往是拿一张脸和人交往呢还是拿一个心和人交往?但凡你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人交往,你怎么笑都是灿烂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物质文明发展非常快,大家可能没有温饱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要追求什么?就是“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的东西来引领它,它将走向歧途。我们在报纸见过有关“斗富”的报道,一顿饭化几十万,眼睛都不眨,这实际是内心空虚的表现。那么怎么去引领?按照中国传统的办法就是用礼仪去教化他,让他走上健康的方向。过去我们曾经天真的以为,只要把市场经济建设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经济起来后,一切似乎又都乱了:制假的贩假的都来了。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法制的建立起来,一切的一切都迎刃而解。可是法不责众啊,13亿人都和“法”逗心眼,不怕你有多少“法”。这个时候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吐痰我抓你吐痰,你造假我抓你造假,而不去做一个最深层的工作,就是去提升他内心的道德,那么社会的问题就像割了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儿又一茬儿。没办法解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利用奥运会的机会提出礼仪这个问题,礼仪是文明人有德行人的标志,培养大家的荣辱感,培养大家的自尊,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他的博客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pengli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