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仰概论: 基督教(3)

(2009-10-08 14:39:54) 下一个

第四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一个民族的崛起是以什么作为特征? 高超的科学技术? 飞速的经济发展? 还是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这些当然是重要的特征. 但是为什么一提到中国的崛起, 很多西方国家总是提怀疑的态度? 盗版别人的技术, 没有信用, 人权, 等等. 不时读到的新闻比如中国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到国外被怀疑, 被起诉, 中国公司制造的汽车被认为是仿造, 也许姓媸档某煞?/span>, 也许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 整个社会充斥着浮燥急功近利的心态, 山寨产品居然成为可以接受的事物, 就难怪外国人要怀疑中国人制造的产品. 一个民族的崛起如果是仅仅是外在的科学技术, 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心态却总是不自信, 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劳动, 对外国人要么过于崇拜, 要么采用过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去对待, 心态总是不平横, 则很难说这个民族真正的崛起. 一个民族的崛起最终必然要从文化中体现. 这种文化中体现很重要的一面就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之中. 文化的输出确实是另一个很好的特征. 但是这种输出是靠外界的拉动,而不是内部的推动. 中国目前必须虚心的消化吸收外界文化中的精英部分, 进而改造自身文化中浮燥急功近利的部分, 才能真正的提升民族的素质, 为所谓的崛起奠定基础. 这恐怕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

作为外界文化中的精英部分, 基督教文化将是中国文化必需的补充. 基督教揭示了人性中的罪性, 即是自我做主, 漠视规律(自然规律或人际关系的规律), 自以为人可以成为神, 漠视人的极限性, 等等, 乃是当今中国社会以至中国文化中极其需要反省与革新的. 基督教透过耶酥在十字架的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互动必须遵守的规律, 互信, 宽容, 与爱, 乃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基督教还借此揭示了神对人的博爱, 换个说法是人应当对大自然,对世界上一切感恩, 对耶酥作为真理与爱的化身的发自内心最底层的感恩, 进而爱并尊重周围其他每一个人, 而不管他是什么身份, 乃是对所谓的人权的另一种表述. 中国文化中也许对这些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类似的表述, 但是要么有深层的极限性, 要么没有系统化或者没有上升到信仰甚至宗教的层次.

不是说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没有它可取之处.只不过是同一个事实同时有优缺点.比如:

·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无神论文化,中国的圣贤先哲们确实充满智慧,建立了不用依赖神秘色彩的理论体系,让生活在这个文化圈里的人仍能相对地安居乐业,整个文明的演化也相对容易,因为有神论文化不仅容易陷进迷信的泥潭,而且它同时强烈地触动了人的理性与感性,所以演化也相对需要更长时间.然而中国的无神论文化对人性弱点缺乏深刻洞察,并且过于强调理性,仁礼义等道德规范,而轻视了顺其自然,感性.

·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并没有太主张情感性的信仰, 相对而言比较顺其自然, 反而比较宽容, 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中国文化象个熔炉, 历史上接受了不同文化并把它们本地化(包括现代的马列主义). 从某个角度上讲,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宽度而缺深度.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        提供了两种互补的理论体系:老庄哲学有很多深刻见解, 顺其自然, 直师大道而屏弃仁礼义.但是老庄哲学过于虚玄, 对很多问题回避而简单化-因为它们不可道. 真要把这些深刻见解, 顺其自然的哲学应用到普通生活,即使再复杂也要面对现实,采取入世的态度而非出世的态度. 回避而简单化只能说是这个哲学过于粗慥. 儒家讲究仁礼义等道德规范, 让人修身养性,林语堂先生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精辟的提到, 孔子哲学的精义, 就是"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 人修身就是顺乎本性的善而固执力行. 这种以人为尺度是其哲学容易被接受,老小皆宜, 非常有用.但是缺乏对人性的深度理解,只告诉人应该怎么做但不告诉为什么.从老庄有更超脱的智慧,但消极回避生活与社会,从儒家理学则能入世,但缺乏足够的深度甚至过于实用,中国知识分子只能在两者间寻找平衡.

·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仍然强大,主要归功于它相对比较宽容,能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它让人有很强的归属感.不过由于中国文化的实用性过强,这种"拿来主义"如果没有从深的层次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就不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换句话说, 容易消化不良.

 

从前面基督教最基本的,最能够被接受的教义来看,基督教有那些最值得中国文化吸收?

首先是对人的极限性,人的原罪性的理解.中国人很反感""这个字,其实基督教中讲的原罪指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天性总是会偏离外在规律-即神的旨意(偏离神的旨意即为犯罪).基督教将外在的存在和规律人格化,神化,从而清清楚楚的,也很容易的把人与神分开,是明确的两个对立面.而中国文化特别老庄哲学中对人的主观意志的危害也有深刻的论述,不过对外在的存在和规律则称为"",没有去人格化,神化,人与道的互相作用就是人要寻找道,遵从道,关系比较模糊简单,不象人与神是两个明确的对立面.

  • 基督教的理解使得人对"把人神化"有着本能的警惕,对把人树立为绝对权威有着本能的反对.即使在社会的草根界层也有这样的认识,在这样的社会是很难建立起独裁专制的.独裁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他把自己神化,或者周围的人把他神化,而没有人去反对.
  • 这个认识不仅只能应用在政治生活中,一般社会生活也看得见.中国文化没有使人对绝对权威有着本能的反对,反而默认它的合理性,从另一个角度上则培养人的奴性,而缺乏对立精神.这在官场,在职场上随处可见.要培养独立的人格,首先要明确人的本质定位,人不可能代替神,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没有例外,人唯一的主人(老板)只是耶酥基督.
  • 基督教明确把人与神分开,人必须遵从神的律法,上升到情感的层次而非停留理性的层次,使人遵守律法是从心而来,而非从头脑中来(from the heart, not from the head. 中国固然开始进入法制社会,人治的观念依然深得人心.钻法律空子不仅有机可乘,而且被认为聪明而非可耻,诚信与遵守法规者却被认为是迂腐.这种文化导向实在不可取.

 

其次,基督教透过耶酥在十字架的死揭示了律法的尊严与神的救恩,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互动必须遵守的规律, 互信, 宽容, 与爱, 乃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这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类比.救恩论具有普世价值,任何文化都可以接受耶酥是爱的真理的化身.老子提到的"圣人",孔子提到的"君子",在耶酥和十字架面前,我想都也会感到耶酥是通往爱的真理的道路,也会被这个救恩所降伏.

  • 老子说,上天是没有感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切随自然自生自灭.然而人是有感情的,有被爱被呵护的诉求,特别在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困境中,或者在意识在作了错事坏事想自拔的时候,基督教的救恩论为人提供了一条道路:只要接受耶酥基督就行.并且,这种救恩是个人直接与神的关系,而没有必要通过其他人.中国文化中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漠视不顾.这种文化导向不能不说是有缺陷.
  • 人世间,各种人与人的争纷,矛盾,仇恨,太多了.如何化解它们?老子七十九章也主张"以德报怨",与耶酥基督提倡的"左脸被打,把右脸也转过去"有异曲同工的主张.只不过耶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实践了这个信仰,从而征服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直接影响.如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以德报怨者反被耻笑,没有舆论理论支持,这种文化导向不可取.
  • 人格固然要独立,更要健全.健全的人格要顾及理性与感性两者,缺一不可.太强调理性而压制感性,人可能被扭曲;太强调感性而轻视理性,则很可能变成迷信.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太强调理性而压制感性,因为他们负载了中国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过于强调理性.中国知识分子应以更开阔眼界来看待信仰的自由,特别是有神论的信仰.不成比例太强调理性而压制感性的文化导向不能不说是有缺陷.

 

     在信仰的起源一章提到,追求永恒的东西是人的一个本能.有的人把它应用到宗教信仰中,有的人把它应用到探索自然科学规律中,有的人则把它应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在无神论占主流地位的中国文化,历史上有多少人不夺手段地只想留下自己的名字,基督教在这里有更好的教导:人的一切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为了荣耀神,人的功成名就再大,一切荣耀都归给神.这种把自己名利抛在一边,投身于某个事业更会有长远眼光,而非急功近利,也有可能使人专注于自然科学规律,为人的多元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一切工作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荣耀神.这些观念都有帮助于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

基督教并没有必要代替中国主流文化, 而是一种补充. 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很难接受过于带神秘色彩的信仰甚至宗教. 在信仰的起源论中提到, 每个人都有寻找信仰的种子和相似的起点, 但同样的种子可能长出不一样的结果, 应该允许多元化的选择的共同存在.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必须少一点神秘色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