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

岁月如流,往事随风。
正文

我送女儿回国学中文

(2011-08-30 13:08:26) 下一个

看过我以前写的帖子的人,一定知道我是力挺华裔学中文的。对错利弊其实不必论证。语言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小孩如果能够掌握这项技能,总能用得上的,用多用少而已。但是我反对强迫孩子去学它。中文是个古老的文字,和英法德等的语言体系不同。有的孩子不感冒也是正常的。

我自己喜欢涂鸦,看各种文史小说。但是对于自己的女儿,却很少辅导。主要是自己脾气太急,看到孩子接受慢就容易失去耐心。而且单纯地让孩子学中文,我试了几个教材,没有一样能够坚持下去。因为一上书本,小孩就觉得自己在做功课。和同班孩子比较,常常委屈自己多了负担。心里有了抵触情绪后,再学就难以学得进去。我也试着让孩子上个中文学校。只上了一个月。小孩很爱上,因为她跳了级后仍然是班里最好的学生。可是我觉得她在那里学的东西有限,而且受到那些不爱学中文而被父母强迫为之的同学影响,开始在学中文上跟我耍滑头。

我就采取其他的方法让女儿学习中文。其实办法很多,小孩也能接受。我是一直坚持和她说中文的,她也习惯和我说中文,哪怕在学校同学面前也这样;我写博客,写到关于她的事情,总是抱着她一字一句给她读。虽然她常常说我怎么写那么烂的文章。但是她自己的事情,总是爱看爱听,有些中国字她相面次数多了,也认得了;我给她买她喜欢的碟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郎》,《巴拉拉小魔仙》,《猪猪侠》。中文读的方面进步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口语明显丰富了;当然所有方法中,最有效的就是每年送她回国。

女儿一年级前的暑假,她在中国从北到南玩了一圈。对于玩的,她记的不多。但是对于吃的,她可是印象深刻。也因此她对于回中国,总是欢欢喜喜的。我相信她的听力口语在这样的大环境里熏着,也是有长进的。二年级前的暑假,我送她上了个夏令营,报了硬笔书法,古筝,美术,芭蕾。三年级前的暑假,也就是今年暑假,我送她上了同样的夏令营,报了硬笔书法,汉语拼音,古筝和游泳。

她运气很好,有个非常棒的硬笔书法老师。他年近七十,是中国书法协会成员和高级教师。因为今年我是和她一起回去的,旁听了一节课,所以对她学的东西和效果有更多的直观认识。真的,会中文和教中文那是两回事。

女儿去年就是上了他的课。女儿一“画”字,就被老师教育了:“这孩子都上一年级了,怎么字写得这么差。”当他知道女儿是美国小孩后,态度就和缓多了。对于女儿写字的判分标准,也比其他孩子明显降低了。但是他那种认真的人,教起孩子来,可是一视同仁的。

今年孩子又去上他的课。第一节课,老师还记得她的名字。让她坐在头排。

对于这个老师,我除了佩服就是佩服。他除了做事特别认真,对孩子很有耐心,又有幽默感。他不仅讲中文,而且讲文字后的中国文化。比如他讲中国字,要写得有气势,不能东倒西歪,身正则字正。然后轻轻敲着几个孩子,包括我女儿的书桌说:“你们这么趴着歪着写字,脸贴到纸上,你们的字,能立得起来吗?”几个孩子嘻嘻哈哈地,开始挺起腰来写字。比如他讲汉字笔画间在结构上的呼应,就说:“这个字啊,笔画间也要说话。如果这笔在中国,那笔在美国,这笔叫那笔,那笔能听见吗?”女儿咯咯笑着,大概心里想着笔画之间可以互相打长途,可是她以后就记住这句话了,再写字,笔画间就不再分得很开。我女儿从这个老师那里还学到了握笔的正确姿势,老师形容虎口的形状,用动物眼睛做比,十分生动。小孩子一听就记住了。这个老师还注意每个孩子的举动,一旦孩子有了进步,就给予表扬。上这个班的小孩,三个女孩子,十数个男孩子,许多男孩一看就是小学高年级了。中文对于他们自然不是难事。只是他们都是调皮鬼,坐不住。老师就留心他们,一旦他们消停一会,老师就表扬他们,不时幽他们一默。所以他的班里,小孩很活跃,但是不乱。在笑声中,小孩不知不觉就学到了一些东西。这个老师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今年我让孩子学了汉语拼音。在这个决定做出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原因两点:一个是大家普遍担心的中英文音标混淆。除了英文,我女儿上过法语学校半年,尽管后来离开法语环境,她的法语也忘了个七七八八。但是她还会唱法语音标歌。我怕这三种音标一搅和,她来个“邯郸学步”。二是我知道一些华裔,学会汉语拼音后,在中文学校不会写的,就去电脑上查拼音。这个捷径,使他们不去下功夫记忆中文。但是不会音标,孩子就无法利用字典,她的中文水平很难提高。最后我就硬着头皮给她报了班。

和女儿同班的大多是幼升小的孩子。也有望子成龙的家长,把四五岁的孩子送来学汉语拼音。女儿总是等他们做完操后再和他们一起进教室。她实在觉得和一群小豆豆混,有点栽面。尤其令她难堪的是,老师列了汉语拼音,让小孩写下相应的汉字,她竟然比一些小豆豆差。好在毕竟情有可原,她上课倒是没有受到这个因素影响。上了一阵子,她特有兴趣。还让我不时去考考她。可见,在她那里,音标混淆的顾虑可以打消了。这说明中文音标和英法文音标还是差距挺大。或许,小孩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也不是大人完全了解的。有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还是要试一试才知道。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妄下断言。课业结束后,我给她买了一本带彩色插图的小学生字典。没事她就让我给她写首古诗,她去翻字典注音标玩。她有时翻不到,我就教她。今天我看着她笨拙地翻页,直乐。我对她说:“小孩的中文好不好,翻字典就能看出个一二。哪里用得着考试。”她把脸藏在我怀里,撒娇地抱怨说:“我竟然没有那些幼儿园小孩中文好,真丢脸。”我说学呗,慢慢就好了。

女儿在中国,现在已经能够从周围环境中不自觉地学一些中文。比如路名,菜名,零食名称,招牌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随意而为,没有课本那样刻意。但是效果挺好。有一次她和我一起看一个电视节目,是中国小孩英语竞赛。其中有一个主持人,白人,头衔是英法中三语主持人。这就印证了我曾经跟孩子说过的话,一个人会两种以上的语言,靠着这个技能就可以吃饭了。大道理讲起来,小孩不一定能够理解。事实胜于雄辩。

今年暑假还有一个特别收获。我一次回家路上,看到卖光盘的,一时兴起,买了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重温年少旧梦。女儿也陪着我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她要我去买书给她读,大概这书太老,在书店里我没有找到,就在网上给她下载了看。这本书有点古文的地方她不懂,我就拣她喜欢的片段读。和小美国一起读射雕,心里真美呀。

小孩学中文,无论什么方法,就是要他们多接触各种形式的中文。看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大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孩子中文培养上的投入。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对于中文的吸收程度。说到底,就是个时间问题。我觉得,孩子学中文,大人还是要有耐心。比如我让孩子写字,孩子除了老师布置的,往往不愿意写。我就随她去。这么小的孩子,让她去学一个短期内看不到收效的复杂文字,能高高兴兴学就不容易了。每天坚持学一点,日久天长,总会有效果。保持和中文见面的机会,比短期记忆更加有用。

条条大路通罗马。中文只是一径。小孩不愿或者不能接受中文也无所谓。如果家长没有兴趣或者时间培养孩子中文,也不要内疚。中文学习最好还是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进行。没有条件就不必勉强。命运关上一扇门,一定同时打开另一扇门。这种乐观和信心,比会中文重要多了。

PS.零零碎碎敲了那么多字,发现自己有点走题。凑合看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