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

岁月如流,往事随风。
正文

西方教育让我欣赏的一点

(2011-02-12 23:36:45) 下一个

 


我记得女儿第一次拿到奖状是在小学一年级,“正直奖”。学校还组织颁奖典礼。女儿要求我参加。为了这个20分钟的仪式,我请了假,穿上正式西装,拿着照相机跑到学校去。看到每个班都有两个孩子上台。那时还是很为孩子骄傲。


 


两三个月后,女儿拿到第二张奖状,名目我忘了。因为我问她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拿到奖状。女儿说,每个小孩都有,但不是每个小孩都能拿到两张。我想起上一次看领奖时,看到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领到奖,只是不上台。这个孩子坐在轮椅上,身边有专门老师辅导他,给他看卡片,加上手语。台上别的孩子领到奖时,底下孩子的鼓掌声吓到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不可控制地惊叫。老师在一边不停地安抚他。这时我就明白,孩子的奖状只是鼓励形式之一,并不说明我的孩子在某方面占着绝对优势。所以以后我也没有再去过这种颁奖仪式。


 


也许是受中国多年的精英教育影响,对于这样的鼓励系统,我开始是挺不以为然的。认为不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人人有份的东西,也就没什么稀罕。但是这两年,我开始认为,这个系统培养了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就是每个人都有长处。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对于将来孩子为人处事,甚至对待挫折,都大有好处。


 


学会欣赏别人,自然会有好人缘。道理显而易见。


 


对待挫折,这种心理的重要,却是我刚刚琢磨出来。


 


至少在我们这一代,学习好是学生鉴定的最重要的标准。学习尖子,包揽了几乎一切的学校荣誉。在不知不觉间,这些尖子把对成功的界定不知不觉地狭窄化,理所当然话。而对于生活普遍的艰辛与困难,仿佛于己无关,潜意识里认为不应该临到自己头上。所以,仿佛名校出来的人,更难幸福。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多种素质,仅仅学习能力是不够的。而名校出来的学生,由于年少过着长期风光无限的生活,进入社会后也容易认为自己想当然地应该对机会和荣誉具有优先占有权。一旦做不到,失落的反差比当年学习一般的学生要大得多,心理调节也就更加吃力。


 


比如,我的朋友中,有的在国内时没有上过大学,在国外学了护士等专业,工作稳定,觉得国外特别好,机会很多;而许多名校的毕业生,却总有怀才不遇,难展抱负之感。


 


为什么铊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在名校生身上,恐怕也和这样的心理有关。人际交往之间的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处不好而陌路的人千千万万,但是什么样的仇恨才能使人下得了这种毒手。大概就是那种骄傲,让人难咽一口气。


 


学校其实最好和社会环境模拟,才能更让学生适应社会。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是特殊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这样的心理才更加健康。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可虎妈观念的原因。这样的极端,不知她的孩子们如何去和社会众生接轨。


 


我的女儿是个普通孩子。做个心理阳光的人,比什么样的金字文凭都重要。我发现自己慢慢欣赏西方的教育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