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婆罗门教传入泉州和印度教在泉州的传播

(2005-07-03 15:21:17) 下一个

     秦汉时期,婆罗门教的势力已初植于越南南部,汉初建立一个婆罗门教统治之国家于此。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南洋考古学家朝韩槐准认为,波罗门教有可能于秦汉时期在华南作蠕动式的传播,其苦行的教徒已把其教传播于华南。80年代,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东南亚、西南亚输入的器物,为这个论断提供有力的物证。对狗的崇拜,是波罗门教的遗风。爪哇发现波罗门教石雕狗像,中国的海南岛、广州和泉州教有膜拜狗将军的小庙,可能是波罗门教的遗绪。泉州临漳门外(新门外)的“石祖”(俗称“石笋”),由五块石头组成,高3米多,底周长4米多,可能是早期波罗门教的遗物。《晋江县志·古迹》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为二”。可见泉州的“石笋”于11世纪初就已经存在,早于十二三世纪南印度出现的印度教林加派。宋初,泉州人认为“石笋”与风水有关,因为它既象征着生命的再生,与婆罗门教湿婆神的功能是一致的。后来泉州“石笋”的崇拜融入民间信仰,人们认为对它崇拜可以人丁繁衍,仕进发达,所以保存至今。

  伊理#$%&《印度史》载,元初南印度马八儿国王孛哈里,与其父不和,偕其妃来泉州寓居。《元史·马八儿国》云,“世祖至元间……占城、马八儿国新村马头”。马八儿国在南印度,在泰米尔人的居住区,流行泰米尔文石刻。1981年,经日本大阪大学斯波义信教授翻译,译文大意是“向庄严的褐罗致敬。愿此地繁荣、昌盛。时于释迦历1203年哲帝莱月(1281年4月),港主挹伯鲁马尔……由于察哈台棗罕的御赐执照……并愿吉祥的察哈台棗罕幸福昌盛”。碑文中的“褐罗”,即印度教的湿婆神。本碑文是承蒙元延颁发御赐执照的机会一并向最高神灵婆神致敬的祝词纪录。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正门顶上的“御赐佛像”印度石雕,是出于同一座湿婆神庙的。

  泉州城区发现的元代印度教寺的石构件,大多集中于南校场、通淮门附近和城西北隅。这表明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庙,祭坛有多处。泉州出土的印度教神话故事石刻,反映了泉州的印度教有不同的派别。如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回廊的两根十六角形石柱上有毗湿奴的雕像,南校场上出土立姿毗湿奴雕像和摩罗、猴王哈努曼的石雕门框石。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有印度教毗湿奴教派创建立毗湿奴神庙。印度教湿婆教派崇拜男性生殖器,又视牛为神圣,泉州发现的元代湿婆石雕神像、“磨盘”石雕和石牛。这表明元代泉州有印度教湿婆教派创建的湿婆神庙。   明永乐八年(1410年),郑和下西洋至锡兰,永乐皇帝封赐邪把乃那为锡兰王,在位52年(1410棗1462年),与明朝保持长期的朝贡关系。乾隆《泉州府志·文苑》云,“世拱显……本锡兰山巴来那公之后,康熙癸已(1713年)恩科举人……纂《十三经注疏》……设教于小山丛竹亭,执经问难者屡满户外”。1925年,泉州城北县后街白狗庙的焚纸炉上,发现两方印度教湿婆教派(12世纪分裂出来的林加教派)的“磨盘”、牛、象、尊者和蜘蛛等石雕。石雕里的神话故事都盛行于古代的锡兰。这一切表明,在明代泉州县后小山丛竹亭附近有一座印度教祭坛之类的建筑。

  1996年12月,泉州城北清源山东南麓的东岳山(射击场),发现世氏家庭的墓葬地,计发现“世家坑”崖刻、“文黄世嘉坑石桥”,以及“锡兰 故教为□□□、孺人变官□□”、“锡兰 宗什、敦岸世公祖坟”、“锡兰 何公祖坟”、“清世母翁氏坟”、“清植轩世公茔”、“世府君、黎孺人祖坟”和“缙甫世公祖坟”等墓碑。这个重大发现为研究锡兰巴来那后裔在泉州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