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青

拥有健康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创建美好的生活。
个人资料
晓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你来美国后悔吗?续(132)

(2014-08-15 10:54:55) 下一个

老人跟儿女移民来美国,其实还有一个更需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跟儿女生活在一起时候会产生的矛盾。有些老人跟儿子生活在一起,跟儿媳妇的矛盾就避免不了,还有一些老人跟女儿生活在一起,原以为跟女婿的矛盾会少一些,其实现在也不一定了。不是儿媳妇和女婿人不好,也不是老人们真的事儿太多,而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了。

早年间,老人和儿女世代都生活在一起,矛盾不是没有,但不像现在这么突出,这里面除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了变化以外,经济条件的好转似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过去的儿女离不开老人,一来自己没有房子,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独立生活,再就是需要老人照看孩子,而老人等老来的时候,自己也没有能力管理自己了,经济条件也差,一旦有病了也确实离不开儿女照顾,这样,在两代人中间,有着这样一种互相的需求存在着,也是矛盾不那么显现的原因之一。

加上过去对于传统的孝道很重视,没有多少年轻人会公开地跟老人闹矛盾,最多私下里说说,所以郁闷的儿媳和婆婆也不少,那时候的男人多数在奔事业,很少对家事儿过问,除了吃饱喝足了,也没有别的要求了。

现在这些现象都发生了变化。首先表现得明显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水平都提高了,孩子能独立生活了,老人的老年收入也跟过去没法比了,有些老人帮助儿女买房都不是问题,虽然说也是老人的辛苦钱,但放在过去,再辛苦,就是全家都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有多少钱的。加上现在的医疗保险,社区医院的出现,还有保姆行业的兴起,老人对儿女的依赖也不像过去那么厉害了,至少在自己还能照顾自己的时候基本可以不用儿女。

现在很多老人观念也发生变化了,对于孩子的照顾也不像以前了,一来由于孩子们不信任老人的老方法照顾孩子,再就是现在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照顾要求越来越高了,网上一直疯传着一篇《老了我们靠谁》,现在的老人也把退休后走遍世界当成梦想。老年大学的兴起,甚至包括每天早晚的广场午,都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老年人的观念的改变,年轻人观念的改变,使得原来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那种家越大,人越多越好的观念似乎在渐渐地消失了。

然而老人毕竟是老人,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他们长年生活的故土,跟着儿女来到美国就会感觉心里没底,他们不愿意再像在家的时候那样,自己独立地生活,他们的依赖又重新回到了原点。他们担心语言不通,他们担心独立生活有事儿的时候没有人在身边怎么办,他们感到恐慌,孤独和寂寞。

早年出国的儿女思想已久停留在过去的传统里,父母来到海外,奔的就是自己,怎么能让年老的父母跟自己分开来住呢?无论如何都不能这么说,如果那样还不如不让他们来了,加上有些父母过去也来过家里,给自己带过孩子,怎么能在养老的时候拒绝他们在家里住呢?

在美国生活,跟在国内完全不一样,人们的紧张程度,人们疲劳的程度,都不是跟国内能比的。很多人不认可我这样说,如果你真的生活在美国应当跟我有同感,不是说真的紧张得一分钟都不能放松,而是不知不觉地紧张,不是说累到腰酸背痛,累到光想睡觉。不是这样的累法。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公司的那样的结构,真的就是那样,一个个格子里坐满了一个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台电脑,但电脑前的每一个人都在紧张地敲着键盘,他们在做着不同的项目,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十万左右,也有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几十万。他们拥有大房子好车,养活着几个孩子,再就是父母和家人。

也有很多人,自己有公司,开餐馆,生意忙的时候紧张,怕照顾不好顾客,生意差的时候也紧张,担心自己的收入。在美国不管做什么,成本都很高,不说别的各项保险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人羡慕自己做的人,可以灵活掌握时间,有事儿就可以脱身,其实正是这些人,哪儿都不敢去,恨不能一周七天天天上班,为得就是方便客人,为得就是能留住客人,为的就是维持一个收入。

很多人不了解美国,说,钱多少是多呀,差不多就行了。在美国生活,在美国做生意,做才能赚钱,多做也才能多赚钱,少做或不做那就是没有钱可赚,不是你想多做就多做,你想少做就少做的。在这里同行太多了,竞争也非常厉害,不管多大的公司或多小的公司都是一样的。

在美国的大公司里打工的人,当你总也不出成果的时候,当你年纪大了,收入和你付出的对于老板来说不能让他们获益了,那真的对不起,你就只能回家了,你的薪水老板用来雇几个年轻人,重头开始培训,跟你的作用是一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就是这样的。

所以在这样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确实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也非常非常的紧张。

人们都半了解不了解的抑郁症,在美国也是好多人都有,很多人长年吃药维持生活,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病了,还有一部分人知道了也不愿意承认。在难以承受压力的环境下,人们持续这样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需要当离开工作环境的时候能有一个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家,想有一个自己安安静静的家能真正地按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呆着。他们想吃饭就吃饭,不想吃饭就不吃饭,他们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不想在家吃就出去吃,他们想吃西餐就吃西餐想吃中餐就吃中餐。

还有一些人,家里孩子多,于是干脆太太不上班,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一个人的工作养家,让工作的人压力格外大,家里的大事儿小事儿都落在了女人的身上,这女人中不少原本也都是精英,有些人心理也很难接受生活角色这样的转型,所以夫妻间也会有矛盾。

在这样的环境和状况下,老人再出现在家里,自以为会给他们的生活减轻负担,其实根本不然。一些父母看到儿媳妇在家不工作就不高兴了,一些娘家妈也要求女儿一定要去上班,要不然在家里会没有地位,他们住在这里也不仗义,而那些夫妻都工作的,在父母眼皮底下就有了谁家务做得多了,谁家务做得少了。这些事儿看来都是小事,而每天发生在家里,每天出现在在外边已经累得身心疲惫的人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成了问题。

很多家庭为此整天争吵不断,而有些夫妻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不得不以离婚摆脱这样的生活。有些父母悔不该干涉儿女的家事儿,而有些父母则理直气壮地支持儿女的离婚。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带来得是年轻人一辈子的伤痛。

这些问题在国内的家庭中也时有发生,但发生在海外,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国内,因为在外有个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离婚除了感情上的打击,很多人在经济上,在今后的生活上都会有持续的影响,加上由于中国人少,能认识的机会更少,所以再婚的机会相对也少。

我们当然知道,很多婚姻的破裂跟父母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很多诱因原本也是可以避免的。这不是夸大矛盾,而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儿女和父母共同的努力。父母不得已必须生活在儿女的家的,要改变自己,尽量不要甚至最好做到完全不要干涉儿女的生活,因为在美国养老同样靠不了儿女,最终的选择也都是养老院。

有些老人也许说,既然也是去养老院,我还不如在国内的养老院养老。你如果这样想,那就又糊涂了,到了要去养老院的时候,谁送你去,谁又会经常去看你,那些困难绝不是你今天能想象得到的。所以很多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纷纷把儿女送出国,未来面临的都是这样的问题,也许你说原本在国内也不想指望他们的,其实到时候你就哭了。

人们都说,钱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这话说得没错,老人现在多数都有足够的钱了,我觉得不妨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一些,在儿女附近租一个公寓住下来,这样离儿女又近,自己生活得也轻松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一到花钱的时候就舍不得,他们不见得为了自己,而是感觉钱省下都是儿女的,不能乱花。其实要快乐地跟儿女生活在一起,要让自己的晚年轻松而愉快,有些钱花得是值得的。跟儿女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同样也是紧张的,何必去听媳妇的唠叨,何必去看姑爷不开心的脸,媳妇的唠叨也许跟你根本就没关系,姑爷的脸也许根本不是给你看的,但你听到了看到了,心里肯定不舒服。

远离儿女其实也是远离是非。

现在一些儿女也想开了,对于那些生活不到一起的老人,采取的就是在外边买个房或租个房把老人从自己身边移走。但多数人都是等不能在一起住的时候才这样做的,如果能在老人来的时候就这么做,那么中间那些伤害都会避免了。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做得很好,虽然他们也不情愿,但他们习惯了。

有人说“家是一首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我很喜欢。在家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这首诗填词儿的诗人,悲欢离合,都是我们的手写下的,是我们这个家里每一个人写下的,它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需要家里每一个人的付出,每一个人的牺牲而写出来的。我们应当共同努力,让这一首诗唱响,让这一首诗在我们的家里,子子孙孙接连不断地写下去!

生活是美好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些什么,孩子是这样,我们是这样,老年人也是这样。我们的孩子经历的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我们经历的也是我们的父母经历过的,而我们的父母正在经历的也是我们未来会经历的,正所谓,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未来。昨天我们的父母曾经对我们祖父母付出的,今天我们对我们的父母付出的,也正是未来我们的儿女要对我们付出的,何去何从,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这就是生活。(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qiqispore' 的评论 : 多谢鼓励!新周愉快!
qiqispore 回复 悄悄话 晓青真是个明白人,道尽了生活中的真谛。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eorgegan' 的评论 : 谢谢支持!周末愉快!
georgegan 回复 悄悄话 Keeping certain distance is a sort of freedom, independance,and more chance to foster the atmosphere of cooperation, support and enjoyment.
Fully agree with your idea and hope most family could understand it and really appreciate your openly speaking out this point.
Finally happy weekend !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第二天' 的评论 : 这也是矛盾。
第二天 回复 悄悄话 已经不是农耕社会了,家庭结构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怎么能不矛盾重重呢?今天的母亲还认为,’这是我儿子的家,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还怎么能行得通呢?要追求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光用一个”孝道“,怎能把两代人的关系摆平!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bby41' 的评论 : 你说得对,经济情况不同的家庭选择的方法也不会一样,我只是说,最好不要住在一起,先实生活中还是住在一起的多,矛盾也就多。能克服的最好,克服不了的经济状况就不是首要考虑的了,还是会有办法分开来的。我只是感觉那样不如在没有矛盾的时候就不住在一起。

周末愉快!
bobby41 回复 悄悄话 作者的文章说明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是很有研究的。
我很同意作者文章中的观点。不过,我在思考,经济情况不同的家庭,是否还有不同的特点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对,这样都放松。问好小小,周末愉快!
小声音 回复 悄悄话 父母与子女最好不要住一起,而是靠近,但又相对独立,平时各过个的生活,过年过节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可以及时互相照应!
周末快乐!:)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tapler123' 的评论 : 完全赞成你的观点!多谢来访,周末愉快!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颐和园' 的评论 : 太经典了!有智慧的老人。问好园姐,周末愉快!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我老爸10多年前来我家探亲前,他对我说,他的一位忘年交对他说:“女儿的家是一本写好的书,你去女儿家,不是去当编辑的,而是去当读者,照着女儿家的规矩做,不要想去改规矩。” 我老爸的忘年交是个极聪明的人,希望天下的父母都有他的智慧。
stapler123 回复 悄悄话 老人与孩子最好不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不同时生活很容易产生矛盾。与丈母娘相处20多年了,没有任何矛盾,但与自己娘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子---亲情。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胖子' 的评论 : 是的,那样最好了。胖胖周末愉快!
南胖子 回复 悄悄话 最好的办法是住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屋檐下。相互关照着。互不干涉内政。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阳光照耀' 的评论 : 是,有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彼此的尊重。问好修心,周末愉快!
阳光照耀 回复 悄悄话 晓青说的对,婆婆和媳妇,女婿和丈母娘,这些关系要亲密但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关系很难真正从心里处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