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学习沟通

(2010-01-11 12:42:09) 下一个
你最爱的才能长存,
其余都是糟粕。
       ——庞德
 
沟通模式简介
 
背景(脉络):每一个人进入新的情境时,都会带着过去经验所形成的背景,使新的情景染上旧经验的色彩。一个人如果能常常检视内心世界,就能了解自己的背景。背景是可以转换和改变的,不要把自己的背景视为理所当然。

知觉(五官):通过五官,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能接收成千上万的讯息(大部分在潜意识中运作),这些讯息只是神经系统受到刺激的结果,不具有任何意义,是未经处理的感官资料: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声音。感官产生的知觉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意义,要经过大脑的解释才会赋予意义。
 
解释(赋予意义):解释无关对错,而是一个人了解讯息的方式。我们需要常常核对彼此的看法,如果双方的解释一样,不表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只是表示意见相同,如果双方的解释不同,也不表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只是表示意见相同,如果双方的解释不同,也不表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只是表示意见不同,这时可以对彼此的看法产生好奇,而有进一步的学习。
 
 非关对错的好奇态度使人能敞开来了解彼此,如果坚持分辨谁对谁错,就会妨碍双方的了解。解释是与思考有关的心理运作,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了解释和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如何如何”,其实不是描述感觉,而是在说“我认为你如何如何”。
 
感受:感受是身体的经验,和血流与能量的变动有关。正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扩张,伴随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想接近对方;负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收缩,有紧张、不安的感觉,想要避开对方。
 
负向感受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有错,而是反映自己内在的评价过程。所以正向和负向的感受并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的价值,而是和自己的选择与评价有关。感受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解释而来的。
 
意图:意图是运用意志把感受化为行动的过程,每一个知觉—解释—感受的综合体都可能发展成你想怎么行动的意图,但人有自由意志,不一定要根据感受而行动,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比如你害怕一个人,但可能为了探讨你的害怕而决定接近这个人,并没有顺从感受而退缩。
 
了解彼此的意图,可以提升接触的层次,进行深层意义的沟通。比如表达愤怒的人,可能是意图厘清问题,以便更接近你,这时你可能愿意面对他的愤怒;如果他的意图是威胁或控制你,你可能就不愿理他。
 
行动:一旦清楚了解自己的知觉、解释、感受、意图,就容易决定付诸行动,不但能有效执行这个决定,别人也容易了解你的决定。有了这种能力,就更能为自己负责,内在力量也会不断增长。

摘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