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坡

散散漫漫野性,疯疯癫癫莽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点马克思:(3)共产主义

(2013-01-29 22:17:38) 下一个


前面说过,马克思对认识论其实没什么建树,他只是把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和黑格尔的唯心辨证法嫁接了一下,反搞得他的唯物论不是个严谨的唯物论了。老马的得意之处不是用唯物论分析认知过程,而是用唯物论分析社会过程。他把“物质决定精神”发展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于是社会文化观念制度的变化就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推动因素就是生产力,于是经济基础就决定了上层建筑。既然生产力在不断发展进步,那社会文化观念制度就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不感兴趣争论老马对以往历史的解释是否牵强附会。过去的都过去了。我感兴趣的是老马因何预言未来社会走向共产主义。

 

社会大同的理想并不新鲜,古往今来谁不向往?!但大多数理性的人都认为那不过是梦中天堂,东方的桃花源,西方的乌托邦,美好期冀而已。而老马却信心百倍地论证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不是吗?在老马看来,剩余价值的被剥削,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和被剥削者的反抗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而避免剩余价值的被剥削的根本出路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人人作平等的劳动者,按劳分配。进而,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私心必是私有制的产品。可以推论,只要灭了私有制,人们就没了私心。之后,在按劳分配原则对生产力的大解放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热情高涨,大大丰富了物质产品,人的道德觉悟也空前提高,就可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天堂了。哇,多好!

 

然而, 社会主义实验田在轰轰烈烈了近百年后终于宣告失败,重新进入资本主义。看上去挺美挺逻辑的事竟然行不通,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不在逻辑而在出发点。

 

就单纯的认识论而言,如果你认为认知的产品是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就意味着你承认物质与意识各自独立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二元论。那么,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其实无所谓。问题是马克思的唯物论是一元论,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本原是物质。马克思骨子里接受了巴哈的机械唯物原理人吃什么就是什么”。

 

那么,人们不仅要问,既然世界本是物质的,而物质不仅产生物质,还产生精神,那精神也该是一种物质吧?!那就没有独立“精神”,“精神”就被否决了,还有何用?如果“精神”不同与物质,那它就是独立的,那就回到二元论了。马克思哲学家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用“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来描述“精神”作用,说这是辨证唯物论。我不知道“意识的反作用”或“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的原创还是后来者的弥补。即便是老马的原创,他也没把它当回事儿,“主观能动性”很空洞,就是个辩论中的一块补丁。

 

在老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历史唯物论中,他实际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时,历史唯物论这块基石下其实暗藏着另一个假设:人性是不存在的!

 

既然“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说人性是随外部物质条件而变的。人性既然是可变的,而且不是自己独立地变,那就意味着人性是不存在的!人性就是环境灌入的水,灌什么是什么!(这就是为何马克思的后人特别信奉“灌输”的作用吧!)

 

显然,老马骨子里是个彻底的机械唯物论者。这不怪他,怪巴哈,其实也不怪巴哈,怪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那的生物学已经因进化论的发表把人为动物的一,无神大流行,灵魂说败退,生理学和心理学开始研究感,神元和反射的概念也有了,暗示子就是个装信息的容器和反射刺激的机器。念一直持20 初被行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表述为著名的“一打儿童”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那时的遗传学不占优势,习得行为被不当夸大,而且将认知、情绪、动机混淆一起。行为主义不研究动机或者说干脆把动机排除在外。我前面曾类比计算机中程序和数据的关系说明脑功能与外部信息资料的关系,但那只是认知而已,而“动机”和“情绪”则是电脑没有的,电脑没有“个人意志” 或“主观能动性”!何时启动运行由人控制。现代行为科学知道“动机”和认知是两码事。比如各种成瘾行为,明知有害(认知无误)却仍趋之。比如懒惰,致使明知该做的也不做。


老马受当时科学知识的影响和误导,认为人性是可变的,特别是自私性是可变的。他以为消灭私有制就可以釜底抽薪地改变人性。他自信自己的学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此,后来苏联把遗传学定性为唯心主义,而毛泽东则大批人性论,就毫不奇怪。今天,我们知道,人性不是简单的后天认知,人的动机情感有本能的决定因素。人的基因决定人的自私性,即便环境可以调节人的行为,那也是个交互作用,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基因的本性是复制不已,生生不息。在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基因给大脑装了一条指令:一切活动围绕两个目的:1. 个体生存 (利己原则),2. 种群生存 (利群原则)。显然,此二者导致个体行为和动机有时协调一致,有时相互冲突。一个繁荣昌盛的族群,一定是很好地平衡了个体与群体间利益和冲突。而两者平衡的失调必然导致个体危机或社会危机。一切国家制度道德观念都是为此平衡服务的工具。那么,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协调平衡个体与群体间利益和冲突,是古往今来每一个哲人和有责任心的社会组织者思考探索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以为环境变化可以改变人性是个美丽的误解。基因不变,人性不会变。如果说现代社会进步了,那不是人性变了,而是人性中的“恶”被法制社会大大地抑制了,当然,还远远不够!目前的世界,民主理性地改进社会已是主流意识,无需多言。

 
人的自私本性毁了共产主义。反过来说,老马没有认清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错误的人性观前提下预言的社会理想
命中注定地破灭了。但无论如何,他真诚严肃社会使命感和嫉恶如仇的品格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共产主义运动给那些不成熟的民族带来过灾难,同时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而对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在客观上起到迫使其社会改革的作用,也算是一种历史功绩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野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路桥的评论:

这话说得太好了!

“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人类自己贪婪的证明。贪婪的现代人怎么能设想未来的人不贪婪呢”
路桥 回复 悄悄话 人性本恶,所以马式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

性恶论是人之初,性本恶的理论。人之初性本恶与人性恶不完全相同。人性恶是指人生下来自始至终都是恶的。人之初性本恶是指人性在最原始状态有恶的趋势,以后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

什么是恶?自我利益膨胀以至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就叫恶。推动人类社会,乃至动物界,自然界向前发展的,就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植物为得到更多的养分,根越扎越深,枝越长越长。食肉动物为吃到其它小动物,更加凶猛、狡诈。食草动物为延续后代,耳朵越长越长,繁殖力越来越强。为什么我们发明自行车、汽车,以及各种机械、电子设备?为什么资本家要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大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什么工人要罢工,要求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工资?为什么我们渴望共产主义早日实现,大家能够各取所需?因为我们要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就是恶。我想过舒适的生活,必须有钱。怎样才能有钱呢?我可以去找工作、去发明、去偷、去抢、去骗。同样是得到一笔钱,有不同的方法,而被认为是恶的,则是侵犯别人利益的行为。

不难看出,人的这种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限制任其发展,就会侵犯到其他人、其它动物、自然界的利益。

人的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源于祖先。人的大脑分三个部分:最中心的部分是大脑基底核,是爬虫类的脑,原始、野性、凶残,富于攻击性,像鳄鱼;包裹着基底核的是大脑边缘系统,攻击性弱,像普通的哺乳动物的脑;最外一层是人类特有的大脑新皮层。人只是高级的动物,它和其它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许你认为讨论性善性恶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以为关系比较大。

在立法精神上,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支持者产生了不同的立法。性善论的支持者因为相信人是善良的,所以立法时会把法律定的粗糙一些,多一些原则,少一些细节,最后成文只是薄薄的一本。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就是性善论的表现。你敢质疑你的父母吗?父母官说什么是什么,官府盘剥乡里、贪污公款、草菅人命、鱼肉百姓就是这么来的。性恶论的支持者因为认识到人总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所以立法时会把法律规定得很细。他们让三权分立,政府、议会、法院互相牵制。因为不信任,他们让官员受到重重限制,并把官员称作公仆。从而形成一种人人都想恶,人人都不能恶的局面。林语堂说过一断话:如果把十个官都设想为清官,不加以限制,那么最后十个中可能有九个是贪官;如果把十个官都设想为贪官,对他们加以种种限制,那么最后十个中有可能有九个清官。

结合性恶论,综合分析,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被描绘成这样:世界大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以劳动为第一需要,各取所需。

物质极大丰富不可实现。1、从实际的物质量来说,地球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局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将进一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生活。除非有十个地球才能让人类感到物质极大丰富。2、从心理上讲,丰富是一个程度副词,它没有一个标准。如果你给一个古人讲现代的生活,给他描绘自己会跑的铁壳(汽车)、自己会喷水的铁管(水龙头)、可以看到十万八千里的方盒(电视),他一定认为你生活在天堂。但是,你满足了吗?你不想更多的钱买汽车、买大房子吗?未来的人也会一样,他们决不会满足现有的生活条件,总会有自己的梦想,物质怎么能够呢?

各取所需必造成极大浪费。需要是分等级的,有必需品,有奢侈品。在以金钱为一般等价物的今天,我们会将有限的金钱大部分用在必需品上,小部分用在奢侈品上。一旦物品损坏,我们会对它进行维修,直到无法使用。同一类商品,也有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区别。我新搬了宿舍,需要一台电视。电视就是必需品。但我的工资少,花二、三百元买一台二手电视是正常的。但我非要买一台新的三十四吋背投彩电,就不切实际了,背投彩电对我来说就是奢侈品了,在宿舍看也是一种浪费。但如果真是各取所需,我会去搬三十四吋背投彩电,如果在搬运过程中碰掉一块漆的话,我会扔了它,再搬一个新的。任何物品都是有成本的,我们的需要必需和成本相比较。为什么我们不用黄金、白银做电线,因为成本太高。共产主义社会也必需考虑成本问题。

人类不可能将工作视为第一需要。你也许会说,现在有些大企业的老板不缺钱,但还是在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为快乐,但也会明天就给自己放假去阿尔卑斯滑雪,你能吗?人类始终把快乐、舒适作为第一需要。所有工作都能给人带来快乐和舒适吗?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做着他们喜爱的职业,大部分人都在做不得不做的工作。如果不发工资,谁会整天面对枯燥无味的东西。工作为了生活,还是生活为了工作?没有了利益还会有多少人去工作?

人类思想能否进化到以工作为第一需要,是我于某位共产主义者的争论焦点。我以为不能。以工作为第一需要,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人类自己贪婪的证明。贪婪的现代人怎么能设想未来的人不贪婪呢?

我只能说,未来生活会更美好,人类将变得更加理智。
x723 回复 悄悄话 再看世界上還有几家在舉他的破旗?作者真是食古不化.
x723 回复 悄悄话 馬克斯按現在中共的理論來說,肯定是因為西方的一套不合中國國情,所以肯定是錯的.
想想再说 回复 悄悄话 马克思理论,大方向没有错。
老毛选择马克斯理论,作为自己行动实践的指南针,作为建党建国依据,是因为老毛读书万卷,且读懂了书。

简单地说,生产生活资料中,最主要的是土地。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化,造成贫富矛盾极端化,难以调解,终将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而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公有制,其它主要自然资源,也属于国家,虽然道路曲折,但调解贫富矛盾社会矛盾,组建更合理的社会,显然很容易,且调解成本很低。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会替代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能够预见几百年之后的社会制度,足见马克思理论的正确和远见。

资本主义经济原理,就是谁冒险,谁得利。冒险越大,得利越多。当然,失败了,就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和cost 看看那些个too big to fail 的资本主义大企业大银行,哪一个不是赢利了自己高工资高奖金,亏损时,全部由普通的低工薪阶层来承担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都已经抛弃了资本主义经济原理,提前一只脚迈了入了社会主义。下一步整体社会何去何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佬们不郁闷是不可能的。
z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野性的评论:
请问: 精神的定义是什么?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野性的评论:
很好,不谈神灵,我是从“独立”联想到的。如果你的精神独立不是绝对的,而是与物质有关的相对独立,那也就是它的自主性或主观能动性。

软件要有媒体承载啊,运行需要电脑,和环境交互要有输入输出设备。马哲学强调不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而是看彼此联系和运动过程。
longwo 回复 悄悄话 任何理论都是错的,其中一些挺有用(是某哲人说的)

上市首日买了google的,现在吹牛都是有投资眼光。买了fb的,一般都不敢说。其实当初选择的时候,都是随机过程。randomly, markov。who's smarter? kidding.

英明,其实就是撞对大运。

所以真的真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大学写过一篇稿件,被老师批了很久。题目是:真理这东西我明白,可永远是什么?
z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马克思不错.
野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武胜的评论:
有你这么栽赃的吗?! 精神=灵和神?

谁想要论证灵和神的存在了?

莫名其妙嘛!

精神不可以独立存在,你还反作用什么呢?

电脑软件可以独立存在吗?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楼下说得对。如果精神可以独立存在,它就不需要依赖于生物物质。想要论证灵和神的存在的话,用唯物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性的讨论也类似,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现在,人性有没有随环境而改变?对了,要否定唯物史观,连进化论也得否定是吧?

主观能动性是马哲学精髓之一。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甚至在实践中被夸张为“人定胜天”,如何算是“补丁”?楼主应做点辩证法的功课。

不管同意不同意各自的论点,还是要谢谢楼主提供这类讨论题目。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思辨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自洽,即自圆其说。探讨要注意不要前后矛盾,否则没有说服力。提出以下几点。
1. 文章反对马克思的机械唯物论者,但是作者自己不小心也掉入机械唯物论者。基因决定论是机械唯物论者的另一个翻版。所以,探讨要注意,少下结论多提可能。
2. 精神与物质的探讨要有一个前提,即明确精神的范畴。精神不仅仅只是意识感觉。没有精神的深入,探讨是肤浅的。要探讨精神,自己先深入精神内心,而不要停留在思想上。
3. 用思想去探讨精神,就意味着两者有必然的联系。那么,联系的桥梁是什么?只能是哲学。哲学是连接人类精神与思想的桥梁。一面是“内在经验”,一面是“逻辑思辨”。“内在经验”是把握存在整一性(同一律)的途径,而“逻辑思辨”是理解存在局部运动的方法。因此,领悟哲学的整体性又是探讨精神的前提。摆脱思辨哲学的局限就很重要,而现代西方哲学恰恰就是没有“内在经验”思辨哲学。它不是导向自我矛盾,就是导向不可知论。
mimin 回复 悄悄话 马克思对错不好说,但给世人,尤其是中俄二国造成的灾难实在太深重,是无数人致死的罪魁祸首,与希特勒无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