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人

江夏--一个姓氏的渊源!
正文

黄姓移居美洲

(2008-08-03 09:05:44) 下一个
  黄氏人物 迁徒分布  黄姓移居美洲  中国人移居美洲的历史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而黄姓便是这些最早到美国探险和定居的华侨先锋。  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以黄姓人数最多,他们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来自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县,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的人数即是最多的。在1854年由广东新宁县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兰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即在二十六姓中位居榜首,人数最多。又如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县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也在七大姓中排名第二,人数仅次于周姓。时至今日,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最多。  在美国的华人社会中,黄姓不仅人数最多,而且在老侨界和整个华人社区中势力很大,颇有影响。如旧金山华人社团宁阳会馆中,商务董事职员由二十姓组成,具体人数分配,黄姓占11人;又在肇庆会馆中,黄姓商董占四名,与张、周等姓一样,是占商董人数最多的大姓。在全美华人最大的侨团、早期旅美华侨总机构"美国中华总会馆"中,黄姓也颇有势力。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中华会馆总董事之职即由来自宁阳会馆的黄公越担任。到民国元年(1912年),又有来自阳和会馆的黄商湖也任中华会馆总董事。早期中华会馆内,各派各姓之间互相争斗很激烈,自从黄商湖就任总董事后,弥合各派,整饬馆务,从此根除了会馆的扎派内斗现象。在现在全美华人社团最高领导机构"纽约中华公所",来自宁阳公所的黄剑农,于1938年3月至1940年2月担任第十二届主席。又有来自潮州的黄兴忠,既是南加州广东同乡会的顾问,同时又是旧金山潮州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祖籍广东台阳的华人黄锦波,现任美国洛杉矶市的"海峡两岸交流会"荣誉顾问。  移居美国的黄姓华侨、华人,特别是早期移民,大都保留了昔日中华民族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传统,他们大都重视同宗血缘关系,喜欢聚族而居。为了联络同宗乡谊,团结本姓族人、扶助互利、追根念祖,美国的黄姓华侨、华人建立了本族姓的宗亲社团组织。早期的黄姓宗亲社团有二个,即"黄扛夏堂"和"黄云山公所",均在旧金山。黄江夏堂成立于1875年,1907年重建一座四层楼的"黄江夏堂",堂馆于旧金山天后庙街。另一个早期黄姓宗亲组织即黄石山公所,1912年12月3日也在旧金山天后庙街建立"黄云山公所"新楼。后来,美国各地的黄姓移民也组建宗亲社团,如纽约的黄姓华侨,便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了纽约"黄江夏堂"。到本世纪中期,美国的黄姓移民,建立了本姓统一的宗族团体,先是以原"黄江夏总堂"为基础,于1942年合并"黄云山公所"统一为"黄江夏堂云山总公所",1967年易名为"旅美黄氏宗亲总会",简称黄氏宗亲会,会址仍设在旧金山天后庙街。该会以"互助互利,争取权益福利,联络乡谊,扶助同宗发展"为宗旨。除黄氏宗亲总会外,今天,旅美黄姓在美国的屋斋、沙加缅度、市作顿、斐士那、洛杉矶、凤凰城、西雅图、波特斋、丹佛、芝加哥、缅城、克里夫兰、霍斯敦、美京、纽约、波土顿、费城、诺福克等州、市建立于20多个分会,拥有会员万余人,遍布全美各华人聚居地,成为全美最大、人数最多的姓氏社团。黄氏宗亲会在美国侨界和华人社区颇有影响,历年来为争取华人的平等地位、华人的权益和社区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该会黄氏元老有黄仁俊、黄湛礼、黄北寿等。黄氏宗亲总会自1942年举行首次恳亲大会,以后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至今施行。  在当今美国华侨华人社会中,黄姓不仅人数最多,而且还积极地参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第一批赢得全国性承认的四位美国华人艺术家,黄姓即占二名,他们是黄耐霜和黄宗沾,后者还是第一位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华籍最佳摄影师。美籍华人科学家黄诗厚,现任纽约大学科学院院长。祖籍广东台山的黄锦波,曾任美国喜瑞都市市长。美国大陆第一位华人法官黄绵绍,曾任洛杉矶市法官。著名银行家黄仲元,里根当政时任白宫国际商业顾问。祖籍梅县南口的客家华人黄挺华,任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助理。   在美州和欧洲其他地区,黄姓华侨、华人也颇为兴旺发达,涌现了大批优秀子孙。如祖籍广东台山的加籍华人黄景培,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自由党部首任主席和安大略省能源部长,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省级华裔部长。著名华人工程师黄家正,获加华业联合1991年度"优异奖",温哥华学者黄彦斌,1991年获"拿破仑杰出成就奖"。在南美洲,著名的黄姓华侨华人有黄雪鹏,1977年出任厄瓜多尔中华商会会长。又有黄植文,曾任巴西华人协会会长。玻利维亚杰出华裔女性黄依娇,曾任波利维亚驻台北总领事,现任驻广州总领事。在欧洲,黄姓移民知名人士也不乏其人,如黄明山,现任法国潮州同乡会会长,又有黄送,现任英国华人社团"伦敦共和协会"首席副会长。祖籍广东的黄顺经,是卢森堡著名女钢琴家。  在澳大利亚,有黄清林,现任澳大利亚维州中华协会第六届主席。黄正胜,获1991年度"澳大利亚民族商业成就奖"。只有著名澳籍华人作家黄肇强和黄德荣,均在1991年荣获澳大利亚首届"拿破仑杰出成就奖"。在新西兰,著名华侨黄星光,任新西兰华,侨联合会执行委员和执委主席。  东南亚印支半岛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边境接壤,江河共通,种族同源,这里是我国黄姓宗族较早涉足和移民的地方。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历史上曾是中国大陆王朝统治的一部分,它的民族也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种。黄姓移居越南的历史很早,很可能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开始了。黄国灭亡后,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历史上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徙到了越南。因此,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应是中国秦汉山越黄氏、六朝唐宋的黄洞蛮及明清岭南瑶、壮等族黄姓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泛散布在印支半岛各国。在历史上,又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游学等原因迁徙至越南。如《嘉定通志.疆域志》记载,明朝灭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愿臣事满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就有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领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逃往越南避难。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此后,这批人和他们的后裔,便在东浦世代开垦、耕种、定居下来。那些早期黄氏移民的后裔,如今已完全融合于越南民族,成为今日越南人中极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二百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名第八位的大姓。在越南历史上,黄姓宗族曾产生过许多杰出人物,到近现代,越南黄姓更是人才辈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均比比皆是。如越南承天省(今平治天省)人黄英(1913一),曾任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财政部长、副总理、国会代表、越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要职;河南宁省人黄松(1920一),曾任越南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越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义安省(今义静省)人黄文欢(1905一),越南共产党元老,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显要职务,今侨居中国;黄琴(1920一),河东人,上将,任越南第四军区司令、越共中央委员;河内人黄明鉴(1904一)任越南社会党副总书记、越南同各国人民友好团结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黄忠通,越南著名诗人,越南文学研究院院长,有《战斗的故乡》等诗文集刊诗,又曾翻译《毛泽东诗词》介绍给越南人民;美蔌省安和县(今属槟枷省)人黄晋发(1913一),曾任越南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副总理、越南建筑师协会主席等职;黄碧山(1924一),越南广南省人,曾任越共中央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等职务。以上这些都是越南民族黄姓,而近代以来,又有大量中国汉、壮、瑶等族黄氏(主要是岭南广西黄氏)移居越南,成为越南华侨、华人社会中的重要一支。他们有的还为中国故乡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本世纪初,有越南华侨黄隆生,1902年结识孙中山,是兴中会河内分会创始人之一,1908年参加著名的河口之役,负责运粮供应前方,后因此被越南当局遣送出境;又有安南提岸华侨黄景南,在河内开了个小小的豆芽店,每日将所得收入投进一个当地人叫朴满的瓦罐中储备起来,以备革命之需。最后,倾其一生积蓄数千元以充军需,此举在当时华人社会中传为美谈。越南在早先使用汉字时,黄姓之"黄"即与国内写法无异,到后来改用拉丁化拼音文字,越南黄姓之"黄"便固定拼写为"Hoang"。  早期迁徙入越南的黄姓移民,他们的后裔此后又从越南继续向外扩展,散布到印支半岛各国。而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后,中国的黄姓族人又多有移民东南亚印支半岛者,因此,在整个东南亚印支半岛的华人社会中,黄姓均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  泰国,也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的统计,今天泰国黄姓有30余万。在现代泰国华人社会中,黄姓也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如1910年成立的泰国华人最高社团组织"泰国中华总商会",黄氏家族的黄庆修,便是创造人之一。又有著名泰国华侨黄作明,曾任泰国中华总商会董事长。在1938年成立的世界最大华侨、华人同乡会"泰国潮州会馆"中,黄姓一直是积极、主要的参加者,黄姓的黄子明,1988年当选为该会馆执委会名誉主席之一。在"泰国福建会馆"中,福建华裔黄永林于1988年当选为该会永远名誉主席;在"泰国台湾会馆",有黄天祥,现任该会馆副主席;嘉应籍的华裔黄清林,连任"泰国客属总会"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庙理事长,现成为该会的永远名誉理事长。另有黄亚侬,黄福清,均任"泰国客属总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黄氏族人还积极参与了泰国的经济、政治活动,产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客家华裔黄清林,在泰国经营汽车配件业,任西亿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泰国华裔黄姓中,最杰出的是朴.沙拉信。这是他的泰国姓名,他的中国姓为黄氏。他祖籍中国海南省,父亲是琼籍黄姓华侨,母亲是泰国人。朴.沙拉信曾任泰国国家开发部长,又曾任泰国总理,成为泰籍华裔中最显赫的人物之一。  移居南洋的黄姓   黄姓拓展南洋,至少在公元十四世纪前期便开始了,在文莱古代文献和Baring Gould的《沙劳越史》中,都记载了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  大约在公元14世纪初即元朝末年,有一位不得志的元朝官员黄森屏(Wong Chun Ping库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到达婆罗后,这位黄老先生竟乐不思蜀,一去不归,就在婆罗国留居下来,成为一名华人。后来,黄森屏以他杰出的才干赢得了当地华侨华人的爱戴,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再后来,黄森屏成为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任支那巴坦加总督、总兵和苏丹,实即国王。黄森屏统治文莱后,曾用几十艘大船载石沉于文莱河口,用土填为地基,在其上建造了一道石墙和堡垒,称为石堡(Kola Batu),至今遗址尚存于加奥朗(Kaya Orang)和舍门(Chermin)二岛之间。黄森屏去世后,葬在文莱,他的子孙,即世代留居于此,后裔极为显赫。据文献记载,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Brunei,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Akhmed)。阿合曼死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称王,成为文莱国王。从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将王位传给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这位第二代女渤泥国王则嫁给一位从阿拉伯来文莱的酋长阿里(Sherif Ali)。到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因此,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至今文莱仍有所谓"黄总兵墓",历来受到文莱王室的修葺祭祀。这可能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到南洋拓殖的黄氏族人。  明代开始,黄姓移殖南洋者大增。据安溪参内黄氏谱记载,自明中叶后,福建安溪参内黄氏便开始大批迁徙南洋。而福建安海黄氏族谱则称,该族有黄中和,生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后移居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参加菲律宾华侨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大起义中牺牲。菲律宾的古代文献,也记载了早期华人黄氏参加这次起义的情况。据《菲律宾华侨史》记载,早期移居菲律宾的黄姓家族,在当时华侨华人中有很大的势力。16世纪末17世纪初,便有一位华侨富商黄康(教名胡安?包蒂斯塔贝拉),成为马尼拉华侨领袖,多次担任帕利安(马尼拉华人集居地)华人管理官。他不但富有,而且政治经验和活动能力都很强,在当地华人社会中颇具威望。1603年,马尼拉华侨大起义时,曾一度被华侨推举为起义领袖,但被他拒绝。起义由他的养子孙大领导。但在1603年10月11日,黄康仍被西斑牙殖民者当作起义领袖处死,他的一万五千比索的巨额家产也被殖民当局没收充入国库。  明朝灭亡后,大陆沿海黄姓也大量流亡南洋,。到1683年清朝康熙王朝宣布解除海禁以来,中国沿海黄姓移居南洋者更与日俱增。如福建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记载,早在康熙时,该族便有第12代的黄光辉,本是台湾县学武生,后移居于吧洋中(即印尼),后卒于此。到18世纪中期,黄姓移民在印尼华人中颇有势力和影响。公元1740-1743年,暴发了印尼华侨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便是祖籍闽南的印尼华侨黄班。黄班,又叫黄大班、黄班观,在西方文献中记作施班让(Si-Panjang或Khe Panjang),1740年九月被印尼巴达维亚郊区华人推为起义领袖。他领导的起义队伍从最初的一千人,后发展至千万八千人,起义军多次进攻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市)。到1741年6月,黄班的义军从勿加泗撤退至勃安地区,再经井里汶而进人中爪哇的马打蓝国内,继续坚持战斗。黄班领导的华人起义,得到了部分马打蓝王室成员的支持。1742年,华侨和爪哇起义军推举玛斯?卡连迪为国王,称阿莽古拉特四世。该国王年仅十岁,由黄班与该国大臣墨尔达?布拉等实际执政。直到1743年底,抗荷战争失败,黄班只身逃往猫离国(厘岛)。  公元19世纪,随着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也是在这个时期,移殖南洋的黄姓华侨、华人人数急剧增长,黄姓自此以后便成为南洋各地华侨华人中的一支主力军,如在菲律宾,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十万华侨中,主要来自福建晋扛、同安、南安、友溪等地的黄姓华侨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  在近现代,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不仅人数极多,而且积极参加当地华人以及移居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成为在南洋华人及整个当地社会生活中极有影响的一支势力,并产生了许多黄姓侨领和著名商界、政界人物。1871年,在印尼日里双溪巴挽种植园,因荷兰工头无理殴打华工,引起黄蜈蜞等五位华工的反抗。黄蜈蜞等五人饮血结拜为共生死的兄弟,誓为工人报仇。他们用镰刀杀死了工头,结果被捕入狱。审判时,资方劝告他们说,只要有一人认罪,其余都可免死。然而黄蜈蜞等五人都勇敢地承认人是自己杀的。结果他们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农历6月初7日、在印尼棉兰市帝沙广场被判处绞刑,壮烈牺牲。后来南洋华人为纪念他们,就在绵兰市北帝沙建立一座"五祖庙"。庙门上书一对联:"存心结义照千古;赤胆从忠着万年"。  在近代印尼华侨史上,涌现了黄志信、黄仲涵、黄奕住、黄荣生等大批杰出的黄姓人物和黄氏大家族,其中,尤以黄志信、黄仲涵父子创立的家族企业"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最为著名。公元1858年,23岁的黄志信因参加太平天国被清廷通缉,为避难,随兄长黄信卓、黄卓丕离开家乡福建省司同县,乘船逃往印尼三宝垄落业。1863年黄志信创立建源栈。此后,经过黄志信、黄仲涵及黄宗宣、黄宗孝祖孙三代的艰苦创业和卓越经营,创造出了不仅是华侨界、而且也是印尼最大的企业,到1940年代,该公司资产达八亿荷盾,支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直到1961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借故没收建源公司,盛极一时、蜚声世界的建源公司在印尼消失。但黄氏家族的后人,今天仍在美国、荷兰、新加坡、泰国等地有一定的势力。黄氏家族企业在近百年印尼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黄氏家族因垄断了印尼糖业和橡胶业而又有"印尼糖王"和"印尼橡胶王"之称,另有福建南安华侨黄奕住,1888年,赴南洋谋生,后在印尼发迹,经营糖业、进出口和金融业,成为当地著名企业家。1918年,黄奕住从印尼归国,资产也多转移回中国。又有黄金源,本世纪初也在印尼经营糖业。本世纪前期,在印尼经营胡椒业的大华侨企业家中,有黄姓宗族的黄荣生、黄王聪、黄鼎郎。他们几乎垄断了印尼华人的胡椒种植业,其中,尤以在邦加的黄荣生资本最雄厚,手下工人达二千余名。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近现代史上,也涌现出了黄乃裳、黄庆昌、黄祖耀、黄奕欢等一大批优秀的著名黄姓华人和家族。原籍福建闽清县的黄乃裳,因开垦沙捞越(今属马来西亚)的"新福州"而闻名南洋。黄庆昌、黄祖耀父子,是祖籍福建金门县的印尼土生华侨,本世纪初黄庆昌在沙捞越创建黄庆昌公司,专营橡胶、甘蔗及胡椒等土特产业。1935年,又在新加坡创建大华银行。今天,黄氏家族的大华银行在黄庆昌之子黄祖耀手上已成为拥有三十亿美元资产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十大华人企业集团之一。黄庆昌曾被誉为"沙捞越的无冕国王"。  新加坡的另一名著名华侨黄奕欢,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中,虽算不上一个大企业家,但他的爱国之心却最闻名。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称"他是华人社会的一位好领袖"。  在近现代历史上,南洋的黄姓华侨、华人,为祖国及当地的民族民主革命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4年,为华侨谋福利的"马尼拉中华商会"成立时,黄姓宗族的黄呈标便是积极的支持者和创始人之一。当孙中山在新加坡筹组同盟会分会时,得到爱国华侨黄乃裳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黄乃裳多次发动募捐,为革命筹资达数百万银元。本世纪初,有黄汉杰,在菲律宾积极从事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成立的同盟会马尼拉分会,黄姓华侨中的黄三记、黄汉杰都是创始人或主要领导人之一。1912年,在菲律宾华侨推选出的六个回福建参加省议会的代表中,黄姓华侨就占二名,即祖籍福建的黄妈官和黄永甘,他们因对国民的可嘉贡献被授予"嘉禾"勋章。1932年,南洋华侨为支持祖国的抗日斗争,发起了航空募捐运动,印尼华侨领袖黄奕住一次即捐资五万金,购机捐赠祖国,被传为佳话。"九一八"事变后,菲律宾成立了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黄晓沧是重要的领导人。1936年律宾华侨在怡朗成立了怡朗华侨救亡会,得到怡朗中华商会主要负责人黄鼎铭等人的积极支持。在怡朗华侨救亡会选派输送回国参加革命的20多人中,黄姓华侨便占了四名,他们是黄灿煌、黄景熙、黄登保、黄子英。1938年,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第一批归国人员28人中,黄姓华侨占3名,他们是队员黄长水、黄卓云、黄德锐。1942年,因从事抗日领导工作遭日军关押的42名菲律宾侨领中,黄姓华侨占4名,即抗敌会委员黄士琰、黄毓欣、黄海山和抗敌会抵制组的黄念打,其中黄念打、黄士琰均因此牺牲。  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寻根问祖,纷纷建立各种宗族组织。在黄姓人数很多的菲律宾,建立有黄江夏堂;在印尼,黄姓建有江夏公所;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黄姓华侨也建立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华侨又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由著名新加坡华侨黄庆昌任主席,黄庆昌去世后,其子黄祖耀任南洋黄氏总会副主席,兼新加坡扛夏公所名誉总理。此外,黄姓华侨还参加了南洋华侨的各类社团,其中许多人还被推选任要职,如菲律宾华侨黄文贵,现任"菲华商业联合总会"'理事,马来西亚华侨黄庆昌,曾任沙捞越中华商会联合会主席,古晋福建会馆会长、新加坡金门会馆主席;新加坡华侨黄祖耀,现任新加坡工商总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现任主席。  今天,移居南洋的黄姓华侨、华人,尤以新加坡的黄姓最显盛,不但产生了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政务部部长、国会议员黄贵祥,而且孕育了新加坡国家元首黄金辉总统,族姓之发达显赫,远在世界各地黄姓之上。  江夏分流与南迁   黄姓郡望最著名者是江夏。但是,江夏并非黄姓惟一的郡望。通过黄姓郡望的历史上的变化与分布,我们又可窥知自汉魏到宋明千百年问黄氏族姓的发展大势与变迁轨迹 郡望最初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兴起于汉魏之世,黄氏的郡望也产生于这个时侯。汉魏门阀制度刚兴起时,黄姓的郡望有五六个之多。元代大学者黄清在《黄氏族谱图序》中说:"唐之江夏、暨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洛阳、晋安八郡,各有黄氏",其实,这8个郡望,并非唐代黄姓的真实郡望,而应是魏晋时代黄姓的旧有郡望。如唐代并无西郡,西郡只在三国曹操时设置过,至西魏时便已废除,洛阳郡也只是东魏时才有,至隋开皇初便已废除。  这8个郡望,江夏在今湖北云梦东南,即黄香之族裔所在;会稽郡在浙江余姚,为东汉黄昌之后;零陵在今湖南零陵县,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巴东黄氏在今四川阆中,即蜀将黄权之后;西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大概即酒泉黄衍之后;江陵在今湖北荆州,为黄尚之族所在;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晋安郡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隋初被废,在今福建大部分,治所在福州。  隋唐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的郡望也有增减。唐王朝几次官修《氏族志》,退旧族,进新门,这在黄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遗书《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所记黄氏郡望有四个:濮州濮阳郡,黄姓为六大姓之一;婺州东阳郡,黄姓为五大姓之一;括州松阳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黄姓为四大姓之首。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下令新编撰成的《贞观氏族志》,黄氏郡望有五个:虢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泉州南安郡、黄氏为六大姓之一;括州松阳郡,黄姓为三大姓之一;曹州东阳郡,黄姓为十一大姓之一;濮州濮阳郡,黄氏也是六大姓之一。敦煌遗书中又有一部成书于唐德宗时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该书所记唐代中晚期的黄氏郡望也有二个:鄂州江夏郡,黄氏为七大姓之一,濮州濮阳郡,黄氏为六大姓之一。又见于敦煌遗书中的姓氏残书中也有黄氏郡望二个:泉州南安郡,黄氏为五大姓之首;鄂州扛夏郡,黄氏为三大姓之一。  在唐代的姓氏学著作中,最著名的当推林宝等人編著的《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辑本中,黄姓郡望已佚,好在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还转录了《元和姓纂》的三个黄姓郡望,即扛陵郡、洛阳郡、晋安郡,且说是唐代黄姓的新望,其实应是六朝旧望。北宋初年,乐史着《太平寰宇记》,其中记载了晚唐五代时的部分郡望,黄姓则有三个:处州缙云郡,黄氏为三大姓(黄、赖、丰)之首;泉州南安郡,黄姓为五大姓(黄、林、单、戚、仇)之首;鄂州江夏郡,黄姓为三大姓(黄、喻、潘)之首。宋本《广韵》载黄氏郡望只一个:"黄、亦姓,(望)出扛夏。"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那本《自家姓》中,也注明黄氏郡望为"江夏郡"。在上面的黄氏郡望名称中,六朝的晋安郡实即唐代的泉州南安郡,而唐初的括州松阳郡,也即"姓纂"中的处州缙云郡,在今浙江丽水县一带;而《古今姓氏书辩证》中所引的"虢州江夏郡"应为"鄂州江夏郡"之误,"曹州东阳郡"则为"婺州东阳郡"之误。这样,总计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共为12个: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但是,明代大学者宋廉《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中,却又说:"黄氏之望非止江夏而已,若栎阳,若安定、房陵,若汉东、上谷、谯郡,如此至类,多至四十余房",似乎历史上的黄氏郡望多达40余个。其实,这些只是黄姓的堂号,而非郡望。因为如"汉东",历史上就从无此郡。所以,在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篇"中,便将上述地名均列为黄姓堂号。  黄姓分布   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很快子孙就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相对要轻些,在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黄姓大约有12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吴之后,为宋朝第九大姓。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占江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弱;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强,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仍集中于江西(23.8%)、福建(15.8%)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10.5%)、广西(10.1%)、浙江(9.8%),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江西总人口的4%。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黄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四川黄姓人口减少了50%。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黄姓的人口已达到2 6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黄姓人口由220万激增到2 676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黄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广东为当代黄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黄姓总人口的19.5%,占省总人口的6.9%。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在近600年期间,黄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