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杜尚的《喷泉》说起。。。。。。

(2015-01-11 16:13:08) 下一个
最近在文学城书画艺廊一片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声,大多数带着一种否定的意味。一个想了很久想说的话题又冒了出来,于是写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果说现代艺术带来最多垢论而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恐怕没有能超过杜尚的 《喷泉》的了-- 一个现成的小便池加上编造的签名。
 
这里我不对《喷泉》作品本身进行评论也不介绍它的背景,因为任何一本现代美术史的书都会提及,且网上也不难找到。我只说他带来了什么样的观念革命。一是创作手段的变化:现成品可以成为艺术品 (use found object)。传统的创作,艺术家是不能用现成品的。艺术家要“生产”作品。二是美的相对性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垃圾可以成为艺术,美是主观的。而传统艺术观,美是绝对的,有标准的。如果说“垃圾艺术”从此开始应该不为过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一件当代雕塑家的作品。可能有不少人见过她的作品,因为很多著名美术馆,包括旧金山机场的画廊,都收藏并展出过她的作品 。她是Deborah Butterfield。1949年出生,UC Davis 毕业MFA。去年曾到斯坦福大学演讲。
 
这件是收藏在斯坦福大学美术馆的作品。
 
每次我同朋友们在美术馆看她的作品时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是什么?”
可是不管是不是美术工作者,几乎没有人给出过不同的答案:“马”。可是很奇怪,这里没有任何我们所熟悉的马的细节,没有皮毛,没有耳目鼻口,没有我们经验中的马的色彩,质感,形状,动作。如果我们请任何受过美术训练的学生画一匹马,他绝对不会画成这样。
 
然而,我们不但知道是马,而且,我们看到匹马的特性:高大,健壮,有力,优美,安宁。。。在现场,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楼梯上)你可以看到脖子的带着张力的优美曲线。腹部向上的曲线,不但丰满,结实,还给静止的形象带来动感。厚实的前胸隐含着潜在的力量。虽然塑像到处是空洞,但我们能感到它的整体体积,重量。虽然静止,我们可以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Butterfield 准确地抽象并表达出了马的美的个性。她没有去纠结外表造型的准确,而只是表现对马的特性的认识。如果是一个没有与马亲密接触过,并长久生活过的人,这种提炼是难以实现的。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极富艺术感的作品。

其实,这种抽象的提炼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美术学校里的人体写生课,一种常用的方法是10秒,20秒,1分钟等速写。在这样的时间里,学生不可能画出细节。可老师们为什么要这样难为学生?其实老师是在培养学生提炼抽象的能力。一个人像可以有无数的线条,怎样用几条来代表,哪几条?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只用十笔画出一幅静物等等,目的是一样的。美术学校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操作技能,而观察提炼是更重要的基本功。前两天有人贴出美术学校无用的帖子,这个说美院无用论人怕是不知道在一幅成功的作品后面的积累是什么样的。他以为一幅作品只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关于Butterfield的作品我常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它是用什么做的?” 大部分人会说“木头”,“树枝”,在海滨地区生活过的人会说得更具体:漂浮木(drift wood),一种特别的海边的垃圾,被海水浸泡洗刷多年半矿物化的碎木头。如果你有幸看到作品实物,不管你能在多近的距离观察,大概都不会怀疑有错。不过再仔细看看标签:其实它是青铜铸的。真正的原作确实是用海边捡来的漂浮木做的,但是做好后拍照,标记,拆散,青铜浇铸,表面处理(add patina), 从新焊接组装。如同很多古典大师一样,这后面几步 并不是艺术家自己做的,而是交给专门的美术铸造厂(art foundry)做的。他们可以按照要求作出各种不同质感的Patina,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当然这个过程是昂贵的,以致艺术家自己都认为太贵而不能给自己多留一个作品(她本人在去年的讲座说的,不过我有点怀疑以她的财富应该是不在话下的)。 所以当你看到“垃圾”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那个“垃圾”的背后的故事。我想提醒您注意的是,在原作里她没有生产这些木头,她只是把捡来的垃圾“拼凑”起来。她的工作室的院子简直就是个垃圾场。因为除了漂浮木,她还有很多用金属垃圾做的雕塑。

那么为什么她不但选用了“垃圾”,还选用了贵重的“垃圾”?如果她只是用青铜来铸造,或是金光闪闪的黄铜,成本自然低些,可是效果将是什么样呢?垃圾的质感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我留给读者去回答。 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杜尚的革命性的观念起到的作用:捡来的现成品,和垃圾的美学价值。没有杜尚的《喷泉》打开了这种“垃圾文化”的潘多拉盒子,我们今天不会看到这个优秀的作品。《喷泉》带来的观念的革命,成就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作品。至于《喷泉》本身是不是掉进垃圾桶,只有后人能够证明了。
 
现代艺术带来众多的流派,艺术变得丰富多彩。不可否认,其中鱼目混杂,真正的垃圾的确不少。但我宁肯看到混杂着垃圾的百花齐放,而不是唯一一朵插在花瓶里的完美玫瑰的孤芳自赏。试想如果今天我们能看到只有文艺复兴时期某位大师的作品,艺术世界将是多么枯燥!其实如今即使是画家去美术馆参观,有多少时间是花在文艺复兴馆的呢?正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教会我们更宽容,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我仍然热爱古典大师的作品,这里是一幅和马有关的作品:The Battle of Anghiarin,一幅鲁本斯临摹达芬奇的作品。而达芬奇的原作又是达芬奇PK米开朗基罗的产物。可以说是经典的经典。然而用它和Butterfield的作品相比,我们能够简单地说古典大师的作品和现代作品谁更好吗?
 
关于这幅画本身,以后再谈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