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海明威与中国

(2008-09-06 22:43:04) 下一个


海明威与中国



2008/08/

by yichun

<战地钟声>是好书,写得又好,内容又深,这书全世界大概只有蒋介石和佛朗哥两个人说不好了*。蒋当然没资格评Hemingway的作文(他哪敢得罪刚出炉的Noble laureate?),说坏非因[文字]而为[毒草].

1941年初(半年后才有Pearl Harbor) Hemingway 跟他太太Martha Gellhorn 飞抵中国访问,基於对法西斯的根本否定,他当然是带著对中国的同情来的,在重庆蒋宋伉俪亲自招待他吃饭(四月6日)##,周恩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也另行约晤(四月14日)**,事后大文豪比较国共两造领导人: 与周见面谈文论艺,与蒋吃饭都听宋说共产党坏话┅┅, Hemingway夫妇通英法语略通西语而不懂中文,国共双方各出动天王级说客来咬耳朵不难理解@,南卡口音的宋美龄,宿以<美国灵魂,错生在中国躯体里>为怨艾,一向不喜欢讲中文,现在遇到对“高等华人”的嘴脸毫不欣赏的Hemingway,算她倒霉。南开毕业留法勤工俭学的周,能流利使用四种语文(中法英日),自始就打定主意是来交朋友的,┅.我始终不明白,宋美龄为什麽想不透Hemingway不是来跟她练英语会话的?(海太太说,蒋宋口若悬河,都倒在沙上┅.), Hemingway行万里路,看尽山河岁月人情冷暖,怎麽?宋当Hemingway是走马看花的美国少爷兵,要对她流利英语包装的东方魅力惊艳倾倒?

*蒋委员长和佛朗哥元帅(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和Generalissimo Francisco Franco)外国记者讽刺,合称Two Generalissimos 两个镇国大将军, 这两人同一年死,绝代双娇,两个恰恰好.

**这次会面在国民党方全力防伺下是秘密接通的,中国共产党方面当然也在争取海明威夫妇,海太太Martha Gellhorn回忆:四月14日她去逛重庆的一家市场,遇见一位金髪碧眼的外籍女子悄悄向她打招呼,问他们夫妇想不想会见周恩来。事后才得知,她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干部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这是周秘密安排的.周宋两人玩谍对谍,作风可简化为才子对校花.

@1941年春的背景是,中国抗战进入枯水期,迫切需要军火物资的外援,而美虽彻底被欧战拖死,然与日摩擦日甚,预测一战终不可免,Hemingway此行其实受命评估美援的可行性,而国共刚发生联合抗战以来最严重的内斗[新四军皖南事变, Jan 17, 1941],而Edgar Snow和Agnes Smedley向美报导偏红一面倒,冲老蒋的康,所以国共双方都要拉Hemingway告洋状.

##海太太玛莎本人也是记者出身,是Hemingway在西班牙采访出生入死的战友,记者的眼力自然锐利,她画龙点睛的摘要,针针见血┅.原来海氏夫妇自港经韶关来渝,先在江西深入前线采访月馀,对中国士兵生活条件之惨而奋勇杀敌,印象深刻,不想一到重庆就是财政部长孔祥熙设宴“洗尘”,那桌菜之堂皇令海太太瞠目结舌,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前方冰天雪地后方花天酒地, 海太太没怎麽描写那桌菜,只是青史无私细细雕,仔细记下孔太太宋蔼龄的穿┅:
“孔夫人,她很会穿著打扮。她的衣服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一件,是中国古典式,黑天鹅绒的。旗袍从衣领到下摆的小扣子都是钻石。据说孔夫人还有红宝石和祖母绿的扣子,蓝宝石是因为显不出来,就不用了。┅┅”
这是玛莎说的,她没说的是:中国抗战已4年,沿海被日军封锁,物力艰难,广大军民难求温饱。国家这样穷,财政部长家却这样阔,我能不反感吗?

无独有偶,四月14她见到周恩来,又是从“穿”下笔:
┅┅周著短袖白衫黑长裤,十分朴素,在一间四壁刷得雪白的地下室,只有一桌三椅,周在桌后欢迎他们,双方法语交谈,周虽有翻译,备而不用, ┅┅.周全程谈笑风生而诚恳真切,几乎没怎麽提到皖南事变,只在最后交给Hemingway夫妇两份书面意见,是对国民党<官方说法>的答覆。

钟声的沉郁里,我们跟著海明威离开西班牙到了重庆, ┅┅,Hemingway见到的共产党员是杀身成仁的,是民胞物与的,他当然没有看到文化大革命全国江山一片红的狰狞面貌,他也没有看到佛朗哥在入主马德里之后就跟希特勒耍赖,大打太极拳,对联盟要求消极闪躲,在二次大战中左右逢源大占便宜,这便宜全民共享,在全欧一片焦土的战后, 西班牙之受益实在对照鲜明!这都是军阀佛朗哥之功!(邱吉尔曾愤愤不平地要求,将西班牙归类於战败国,跟德意日同一组),如果Hemingway等民主人士,人道主义者成功,反而使共产主义先在伊比利半岛落脚,对西班牙老百姓是灾难不是幸福.

蒋宋各有所短,在器量视野和魅力风采上皆去周恩来多矣,但共产主义的死胡同是透过实践验证的,与马克思是否悲天悯人,脱离因果关系,这吊诡正像台湾青果合作社肃贪抓腐(吴振瑞,1967,金盘金碗舞弊案,)后, 台蕉销日反而全线崩溃,肃贪的人心大快,不到三个月,就换成问号与哀号,这可是古训<政宜含垢>?克里蒙梭所指共产主义吸引二十岁青年,而三十岁就该觉悟清醒,原来与<水至清则无鱼!>合拍。



《又记》
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里面否定反共的佛朗哥,拥蜀骂曹,用汉正朔,显然与蒋尺度不合.但查禁诺贝尔文学奖巨匠实在太犯忌讳了,所以只能冷处理.改拍成电影(1943),在台发行,也只敢在配中文字幕上耍小动作,直到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发行(1952),蒋经国以为向怒海顽抗,永不低头的老人,正是<面对共产邪说知其不可而为的另一位老人>的精彩写影,而鼓动总政战部,大加赞扬......正是:一个海明威,各自表述.2008/08/12 02:38:35
<战地钟声>是好书,写得又好,内容又深,这书全世界大概只有蒋介石和佛朗哥两个人说不好了*。蒋当然没资格评Hemingway的作文(他哪敢得罪刚出炉的Noble laureate?),说坏非因[文字]而为[毒草].

1941年初(半年后才有Pearl Harbor) Hemingway 跟他太太Martha Gellhorn 飞抵中国访问,基於对法西斯的根本否定,他当然是带著对中国的同情来的,在重庆蒋宋伉俪亲自招待他吃饭(四月6日)##,周恩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也另行约晤(四月14日)**,事后大文豪比较国共两造领导人: 与周见面谈文论艺,与蒋吃饭都听宋说共产党坏话┅┅, Hemingway夫妇通英法语略通西语而不懂中文,国共双方各出动天王级说客来咬耳朵不难理解@,南卡口音的宋美龄,宿以<美国灵魂,错生在中国躯体里>为怨艾,一向不喜欢讲中文,现在遇到对“高等华人”的嘴脸毫不欣赏的Hemingway,算她倒霉。南开毕业留法勤工俭学的周,能流利使用四种语文(中法英日),自始就打定主意是来交朋友的,┅.我始终不明白,宋美龄为什麽想不透Hemingway不是来跟她练英语会话的?(海太太说,蒋宋口若悬河,都倒在沙上┅.), Hemingway行万里路,看尽山河岁月人情冷暖,怎麽?宋当Hemingway是走马看花的美国少爷兵,要对她流利英语包装的东方魅力惊艳倾倒?

*蒋委员长和佛朗哥元帅(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和Generalissimo Francisco Franco)外国记者讽刺,合称Two Generalissimos 两个镇国大将军, 这两人同一年死,绝代双娇,两个恰恰好.

**这次会面在国民党方全力防伺下是秘密接通的,中国共产党方面当然也在争取海明威夫妇,海太太Martha Gellhorn回忆:四月14日她去逛重庆的一家市场,遇见一位金髪碧眼的外籍女子悄悄向她打招呼,问他们夫妇想不想会见周恩来。事后才得知,她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干部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这是周秘密安排的.周宋两人玩谍对谍,作风可简化为才子对校花.

@1941年春的背景是,中国抗战进入枯水期,迫切需要军火物资的外援,而美虽彻底被欧战拖死,然与日摩擦日甚,预测一战终不可免,Hemingway此行其实受命评估美援的可行性,而国共刚发生联合抗战以来最严重的内斗[新四军皖南事变, Jan 17, 1941],而Edgar Snow和Agnes Smedley向美报导偏红一面倒,冲老蒋的康,所以国共双方都要拉Hemingway告洋状.

##海太太玛莎本人也是记者出身,是Hemingway在西班牙采访出生入死的战友,记者的眼力自然锐利,她画龙点睛的摘要,针针见血┅.原来海氏夫妇自港经韶关来渝,先在江西深入前线采访月馀,对中国士兵生活条件之惨而奋勇杀敌,印象深刻,不想一到重庆就是财政部长孔祥熙设宴“洗尘”,那桌菜之堂皇令海太太瞠目结舌,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前方冰天雪地后方花天酒地, 海太太没怎麽描写那桌菜,只是青史无私细细雕,仔细记下孔太太宋蔼龄的穿┅:
“孔夫人,她很会穿著打扮。她的衣服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一件,是中国古典式,黑天鹅绒的。旗袍从衣领到下摆的小扣子都是钻石。据说孔夫人还有红宝石和祖母绿的扣子,蓝宝石是因为显不出来,就不用了。┅┅”
这是玛莎说的,她没说的是:中国抗战已4年,沿海被日军封锁,物力艰难,广大军民难求温饱。国家这样穷,财政部长家却这样阔,我能不反感吗?

无独有偶,四月14她见到周恩来,又是从“穿”下笔:
┅┅周著短袖白衫黑长裤,十分朴素,在一间四壁刷得雪白的地下室,只有一桌三椅,周在桌后欢迎他们,双方法语交谈,周虽有翻译,备而不用, ┅┅.周全程谈笑风生而诚恳真切,几乎没怎麽提到皖南事变,只在最后交给Hemingway夫妇两份书面意见,是对国民党<官方说法>的答覆。

钟声的沉郁里,我们跟著海明威离开西班牙到了重庆, ┅┅,Hemingway见到的共产党员是杀身成仁的,是民胞物与的,他当然没有看到文化大革命全国江山一片红的狰狞面貌,他也没有看到佛朗哥在入主马德里之后就跟希特勒耍赖,大打太极拳,对联盟要求消极闪躲,在二次大战中左右逢源大占便宜,这便宜全民共享,在全欧一片焦土的战后, 西班牙之受益实在对照鲜明!这都是军阀佛朗哥之功!(邱吉尔曾愤愤不平地要求,将西班牙归类於战败国,跟德意日同一组),如果Hemingway等民主人士,人道主义者成功,反而使共产主义先在伊比利半岛落脚,对西班牙老百姓是灾难不是幸福.

蒋宋各有所短,在器量视野和魅力风采上皆去周恩来多矣,但共产主义的死胡同是透过实践验证的,与马克思是否悲天悯人,脱离因果关系,这吊诡正像台湾青果合作社肃贪抓腐(吴振瑞,1967,金盘金碗舞弊案,)后, 台蕉销日反而全线崩溃,肃贪的人心大快,不到三个月,就换成问号与哀号,这可是古训<政宜含垢>?克里蒙梭所指共产主义吸引二十岁青年,而三十岁就该觉悟清醒,原来与<水至清则无鱼!>合拍。



《又记》
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里面否定反共的佛朗哥,拥蜀骂曹,用汉正朔,显然与蒋尺度不合.但查禁诺贝尔文学奖巨匠实在太犯忌讳了,所以只能冷处理.改拍成电影(1943),在台发行,也只敢在配中文字幕上耍小动作,直到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发行(1952),蒋经国以为向怒海顽抗,永不低头的老人,正是<面对共产邪说知其不可而为的另一位老人>的精彩写影,而鼓动总政战部,大加赞扬......正是:一个海明威,各自表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