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莫晓梅:追忆爸爸的挚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

(2008-10-31 08:08:41) 下一个

        惊悉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于2008年10月18日与世长辞之噩耗,我们全家人心情十分悲痛,特别是身在中国的爸爸莫先铨,他同谢晋导演有长达半个多世纪友情,还有我妈妈林琳、我本人、弟弟莫光远、以及我女儿莫莉(Patricia Ford)无不悲哀痛绝、心情沉重。我和爸爸妈妈不断地通电话追忆着谢晋导演的点点滴滴以及同他有关的往事,一提起谢晋导演,我本人和女儿莫莉(Patricia Ford)的脑海里顿时又浮现出了谢伯伯和谢爷爷那和蔼可亲,虽年迈仍不失大导演风范的慈祥面容,久久难以抹去。我和莫莉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见到谢晋导演的人,那是在三个多月前,2008年7月9日,我和莫莉经上海回美国时替我爸爸莫先铨去看望他,在他上海的办公室里会面的,谢伯伯非常亲切的侃侃而谈,问长问短,对我们关爱倍至,一再热情地希望我们能在上海多停留几日以便等到他儿子谢衍回沪能同他见面,在我们谈到暑期回美国的机票较难延期时,谢伯伯说那就春节期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来。万万没想到仅仅3个多月时间,一代杰出英才谢晋导演和儿子谢衍先后去世,那一次的见面竟是永别。
        谢晋导演和我爸爸莫先铨从1941到1948期间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的同学和挚友(该校解放后迁到北京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到四川重庆,为了躲避日机轰炸又迁到了小城江安县,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到南京。当时我爸爸和谢晋的家都在上海,他们于1948年毕业后双双回到上海共同在当时的大同电影公司(解放后合并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共事,刚进厂时谢伯伯为他们原来“国立剧专”时的老师吴仞之当付导演,我爸爸搞翻译片(当时在上海,美国好莱坞文艺片非常受欢迎,“大光明”、“美琪”等大影剧院只放映美国好莱坞影片,所以翻译片业务很多)。而后,我爸爸转战南北,谢伯伯则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付导演、导演,再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导演比我爸爸大三个月,从大学起我爸爸就常称他为“谢兄”,记得小时候听爸爸谈到谢兄年青时如何胆大衷情,大学期间一次他们几位男生一起去隔壁江安女中观看足球比赛,看到江安女中一位女生非常漂亮,20岁的谢晋便一见钟情从而展开了大胆的追求,她就是后来成为谢伯伯患难、荣华与共的夫人余大雯伯母。爸爸和谢伯伯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在转战重庆、南京、到上海的八、九年时间里,不仅是同班同学,同宿舍室友,还是常常一起泡茶馆的茶友,他们似乎是从学校和茶馆里读完了学业。爸爸还说,他和谢晋年青时也是热血青年,曾一起发誓要把中国的戏剧电影事业蓬勃发展起来。还在学生时期,谢晋就不甘寂寞,出去拍片排戏。抗日战争胜利后,受他的影响,爸爸和谢伯伯一起在学校里排演抗战活报剧并走上街头宣传,成为当时在“剧专”校园内的一段佳话。
        在解放后的十七年期间,谢晋导演曾两次为拍电影选演员到武汉来找我爸爸叙旧,有一次在我们家住了一个多星期,认识了我妈妈(有趣的是,两位老同学和朋友有所不同,谢伯伯年轻时是有抱负又懂感情的英俊青年,20岁时就找到了知音,而后接到上海来喜结良缘,而同样英俊,但相对“迂腐”的我爸爸,26岁才找到了比他小7岁的年轻、漂亮、活泼的上海姑娘,直到30岁时才结婚,她就是我妈妈林琳)。记得爸爸说,谢导那次来武汉时还没有出名,住在爸爸妈妈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式的家里(当时的人艺还是歌舞剧院和话剧院合在一起),白天谢伯伯和爸爸一同去武汉人艺几百号人进餐的食堂吃饭,谢导觉得很好,因为可以有机会看到很多演员以便他挑选,当时谢导正好要为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挑选演员,爸爸便推荐了当时武汉人艺漂亮的青年女演员吴杏华、赵振生等人,谢导在食堂里见到了她们之后对吴杏华非常满意,可惜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准备抽调吴杏华时,遭到当时武汉人艺歌剧院的回绝,原因是武汉人艺歌剧院刚刚被崔嵬调走了谢芳去北京电影制片厂拍电影《青春之歌》(谢芳饰演林道静),而这另一位主要演员则不能再放走了。谢导第二次来武汉时住在我们在湖北省文联大院的家里,这样使我认识了谢伯伯。我只记得谢伯伯和我爸爸一样个子高,很有风度。此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界几乎所有的老前辈们都受到了冲击,谢晋导演和我爸爸也不能幸免。在当时江青等一伙搞“文攻武卫”、“逼供信”的施压下,一位原先也是国立剧专的老同学,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经不住拷问,胡乱交代,把谢晋和我爸爸在大学时排演的抗战活报剧说成是反共活报剧(具体情况好像是,活报剧中有一个标语是“打倒大汉奸XXX”竟被文革群众组织给那位“中戏”教授的交代材料颠倒成了XXX是某位共产党人,材料中说此剧的编剧是莫先铨,导演是谢晋,后来证实其“反共”之说纯属不实之词),但当时使我爸爸和谢晋都深受牵连。从文革起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爸爸和谢伯伯联系较少。时过境迁,老朋友终究不会忘怀,后来,在我成年后,又常常看到爸爸和谢伯伯用竖着书写、从右到左的繁体字频繁通信,且又称呼“谢兄”时,难免忍俊不禁,然而回想过来,可能也正是因为爸爸和谢伯伯的这种共同的文化渊源和长达半个世纪的稀有交情才使得他们的友谊长存。
  系数谢晋导演身上的光环,除了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理事、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 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等等职称外,由他导演的获奖的电影真是不计其数,如:影片《女篮五号》,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和1960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角帽奖;《红色娘子军》,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舞台姐妹》,1980年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天云山传奇》,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牧马人》,1983年获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1985年获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芙蓉镇》,1987年获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和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此外,从小到大我还非常喜欢看谢伯伯导演的一些其他影片,如:《大李、小李和老李》、《高山下的花环》、《啊!摇篮》、《林则徐》和《最后的贵族》等等。谢伯伯真是一位杰出的人材,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是上世纪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谢伯伯也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慈祥善良的长辈。他有三子一女,最有成就和爱心的是长子谢衍。谢衍于1983年到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导演,曾执导过电影《女儿红》等片,他一直不愿借父亲的光,始终以父亲的事业为重,将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父母和弟妹。在得了肝癌病后,他还在排演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默默地帮助父亲完成了一个大心愿,在谢衍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始终不说自己的病情,在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后自己去了医院,这一去便是不归之路。在上面我提到的,我和女儿莫莉今年夏天见到谢伯伯时,谢伯伯对谢衍的病情毫不知情,还说自己的影视公司太忙,他在有生之年还准备拍三部电影,都需要儿子谢衍的帮忙,他一再说:“谢衍回来就好了,他大概还有8、9天就要回来了”,还说:“你们在上海再等几天,你和谢衍都在美国这么多年,会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细想起来,当时如其说谢伯伯是让我们母女耐心等待谢衍的到来,不如说是谢伯伯道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渴望和深切地期待之情。我们还聊到了我弟弟莫光远在影视戏剧方面也有建树等等。谢伯伯还特别关爱我14岁的女儿莫莉(Patricia),他递过他的名片给莫莉说:“读一读,看看谢爷爷是干什么的?”还问莫莉到:“你喜欢中国吗?愿不愿意以后来中国拍电影?” 在我问谢伯伯莫莉的长像能否演中国姑娘时,谢伯伯说:“当然可以,因为她有65%像中国人,中国话也说得不错,化上装就像中国人了”(我的丈夫、莫莉的爸爸是美国白人,她一直生长在美国),当莫莉说:“我还没有学表演”时,谢伯伯说:“不要紧,你还小,还可以学习,中文一定要学好”等等,谢伯伯还说到他下次来美国时,争取来亚特兰大看看我们。从谢伯伯的办公室/书房出来时,谢伯伯把我们再次介绍给了谢晋影视公司的张惠芳经理,还介绍给当时在场的一位来自法国的投资人以及一位台湾的合伙人,还说:“真可惜,今天好多人都出去拍外景了,否则,你们都可以认识”。到了下午5点多钟,为怕影响谢伯伯的下班时间,我主动提出告辞,谢伯伯一直把我们送上电梯。回想起来,在和谢晋导演会面聊天的几个小时里,84岁高龄的谢伯伯/谢爷爷如此这般热情洋溢、和蔼可亲,一时间我们只觉得他是爸爸的老朋友,慈祥的长辈,可他事实上却是一位何等伟大而著名的大导演啊!
        没有想到的是谢伯伯期待着的长子谢衍,他的助手和希望,在那次我们见到谢伯伯后的一个多月于2008年8月23日病逝了。谢伯伯不仅没有盼到期待着的爱子,反而等到的是爱子病逝的噩耗,可怜谢伯伯和谢伯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让人悲痛难忍的是,如此一位杰出的人材、中国的电影之父、慈祥和蔼的谢晋导演还没有来得及拍完他所想拍的3部电影以完成他的宿愿,也紧跟着与世长辞,同我们永别了。我们全家人心情都难以言状地沉痛。在我和爸爸妈妈几次长达几个小时的国际长途通话中,爸爸在沉痛悼念谢导的同时,提到相比谢晋60年来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和培育了众多的人材等方面,自己感到很惭愧,爸爸想起年青时和谢伯伯的誓言,觉得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从现在起,应该把自己对表、导演和西洋戏剧史的研究,洋为中用的结合等多方面的知识(爸爸1958-1960年期间,又在中央戏剧学院苏联专家列斯里导演训练班进修两年,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导演体系耳熟能详)无偿地传授给下一代。他感到如今好多青年演员,对斯坦尼的表演体系仍然陌生,便给上级写信,要求无偿的给年青人传授知识。而从我们晚辈来讲,在我们缅怀谢伯伯对中国电影艺术的丰功伟绩时,能弘扬他我所了解的慈祥、善良、重友情的另一面也是我们作为他挚友的女儿以悼念谢伯伯而敬的一份崇敬之情和添上一息心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嶺梅 回复 悄悄话 謝謝大家的歡迎和鼓勵﹗ 瀟湘遊子的對聯更令人回味﹐《文學城》的文章趣味橫生﹐
很高興今後有機會向大家學習﹐共享中國燦爛文化之樂趣。
亦是 回复 悄悄话 一代宗师,伟绩永存!
在中国,我们几代人是看着谢导的电影走过来的。
潇湘游子 回复 悄悄话 一代宗师、影坛巨星不幸陨落,亿万影迷将永远怀念!谢晋大师对中国影坛的巨大贡献举世公认。谨祝大师走好!

本文叙述流畅、感情真挚。

欢迎晓梅加盟笔会,拙联一副相赠:

晓岚深谷诗无字
梅韵浅吟画有声
二道桥大巴扎 回复 悄悄话 一直都很喜欢谢晋导演的影片,也很崇仰谢大师。一代名导的去世,令他的影迷们感到悲哀,愿先生安息!
羡慕作者有谢晋大师这样的忘年交,又有一个艺术功底深厚的父亲,想作者本人必定艺术细胞多多,望展示你的才华,分享你的快乐。
土豆沙拉 回复 悄悄话 读到谢晋去世的消息时,感到了震惊和惋惜,他是多么出色的一位导演,给我们拍出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

晓梅的文章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亲切慈祥和蔼的谢晋。感谢晓梅。

也对下面的话很感慨:“然而回想过来,可能也正是因为爸爸和谢伯伯的这种共同的文化渊源和长达半个世纪的稀有交情才使得他们的友谊长存。”

祝友谊常存。
岑岚 回复 悄悄话 以前看过莫莉和莫光远先生的不同演出,没想到你们都是一家人,而且出身于一个艺术之家。谢谢你的情深意切的好文章。
真小姐 回复 悄悄话 欢迎加入笔会!您的文章很有感染力!您的女儿很漂亮!
登录后才可评论.